晉志強
(陽泉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一礦, 山西 陽泉 045008)
陽煤一礦在15號煤S8310工作面采用大采高綜采技術。S8310工作面地面標高1150.0~1325.0 m,工作面標高613.0~665.0 m。S8310工作面可推進長度為1023 m,傾斜長度為220 m。工作面工業儲量200.71萬t,可采儲量186.66萬t,煤種為WY3。該工作面內15號煤層總厚度最大6.60m,最小6.35m,平均厚度6.51 m,煤層傾角1°~13°,平均6°,煤層賦存穩定,構造相對簡單。
綜合分析,確定頂錨桿、落山側煤壁錨桿為Ф20 mm錨桿,工作面煤壁為Ф18 mm玻璃鋼錨桿,這種方案不僅可以充分發揮錨固劑的錨固效果,還可以適當增加錨桿強度,減小開切眼圍巖塑性區面積,提高開切眼圍巖穩定性。
幫錨桿的長度L由錨桿錨固段長度L1、軟弱巖層厚度L2及錨桿外露長度L3三部分組成,即:

式中:L1為錨桿外露長度,其值主要取決于錨桿類型及錨固方式,取0.10 m;L2為錨桿有效長度,即煤幫塑性區寬度,取1.52 m;L3為錨桿錨固在穩定巖層的長度,0.3~0.5 m,取 0.3 m。
代入數值得L=1.92 m,取L=2.0 m,即幫錨桿長度為2.0 m。
為了限制塑性區范圍向深部圍巖發展,頂錨桿長度應適當加長,但受到施工機具和巷道高度的影響,頂板錨桿長度一般為1.8~2.5 m,為了施工方便,頂錨的長度設計為2.0 m。
為了使錨固劑能夠被順利裝到鉆孔中,同時錨桿桿體又能充分攪拌錨固劑,比較合理的錨固劑直徑應比鉆孔直徑小3~5 mm。鉆孔直徑為26 mm,選用直徑23 mm的錨固劑。每根錨桿配3支錨固劑、1支MSK2335型樹脂藥卷、2支MSZ2335型樹脂藥卷。
錨索直徑選取Ф17.8 mm。
錨桿支護的作用是保證錨固區內的巖層不發生離層,而錨索的作用是加強支護,保證錨固區與錨固區外的巖層不發生離層,為了保證錨索支護的有效性,需要將錨索錨固到上覆穩定巖層中。
錨索長度公式為:

式中:la1為錨索外露長度,取0.3 m;la2為錨索有效長度,8.6 m;la3為錨索錨固長度取,2.1 m。
代入數值取錨索長度La為11m。
錨索錨固長度一般為1.0~2.0 m,采用的錨固劑為MSK2335型樹脂藥卷和MSZ2335型樹脂藥卷。單根錨固劑的錨固長度可用下式計算:

式中:;dr為錨固劑直徑,取23 mm;D為鉆孔直徑,取26 mm;d為錨索直徑,取17.80 mm;lr為錨固劑長度,取350 mm。
代入數值得la=515.5 mm,即單根錨固劑的錨固長度為515.5 mm。針對開切眼頂板不穩定的特點,可適當加長錨固長度,取錨固長度2.1 m,即每根錨索需要配4支錨固劑,選用1支MSK2335型樹脂藥卷和3支MSZ2335型樹脂藥卷。
根據陽煤一礦現場實際情況,設計S8310大采高綜采面回采巷道為矩形斷面,開切巷沿15號煤層頂板截割煤體掘進,毛寬8300 mm,凈寬8000 mm,毛高3600 mm,凈高3500 mm。
現場S8310大采高綜采面開切巷頂板支護形式(采用錨桿+補強錨索+鋼帶+金屬網聯合支護)、落山側幫支護形式(采用圓鋼錨桿+金屬網聯合支護)、工作面側幫支護形式(采用玻璃鋼錨桿+塑料網聯合支護)。
頂板采用BHW-950-220-4-4100的5眼W鋼帶+Φ20 mm×2000 mm的錨桿+Φ17.8 mm×5200 mm補強錨索+金屬網聯合支護,錨桿、索排間距800 mm×950 mm。每隔一排布置四根補強錨索,從落山側向工作面側分別在鋼帶的2、4眼內各打注兩根補強錨索,其他眼布置錨桿。頂板兩邊錨桿距離巷道兩幫175 mm,與垂直方向夾角15°,其余錨桿、索垂直與頂板布置。落山側幫采用Φ20 mm×2000 mm圓鋼錨桿+金屬網聯合支護,工作面側采用Φ18 mm×2000 mm玻璃鋼錨桿+塑料網聯合支護,每排每幫布置4根錨桿,錨桿排間距為800 mm×900 mm,幫錨桿距離頂板400 mm,與水平夾角15°,幫錨桿距離底板500 mm,其余錨桿垂直與巷道幫部布置。巷道支護布置如圖1所示。

圖1 切巷頂板錨桿錨索布置圖(單位:mm)
切巷斷面較大,需要二次成巷。施工時先小斷面施工一側,再施工另一側。切巷為了安裝方便,在采煤機位置,安裝硐室。施工完后要根據工作面安裝計劃盡快安裝,以免因巷道跨度大造成頂板離層下沉。切眼沿15號煤層頂板掘進。隨著工作面推進到一定距離,采高達到6.51 m后,機頭、機尾各10~20 m范圍工作面要與兩回采巷道平緩過渡,應掌握好采高和臥底量,防止出現工作面“急凹”所造成的設備事故。
錨桿+錨索支護技術有效地控制了頂板位移,大大提高了巷道支護強度。為系統地對巷道的受力和變形進行分析,在切巷安裝了5套礦壓觀測點,分別觀測錨桿、錨索受力,頂板離層,頂板下沉,兩幫位移,巷道底鼓。通過對巷道的礦壓觀測分析可知,頂板下沉量平均50 mm,有效地控制了頂板離層和下沉。幫錨桿有效地控制了兩幫的相對移近量,兩幫平均位移量僅為35 mm,兩幫支護可靠,受力在可控范圍,巷道底鼓量僅為60 mm。減小頂板錨索間排距,增加錨索、錨桿有效支護長度,增大錨索直徑,可以有效地控制巷道的強烈變形,提高了圍巖的穩定性,抑制了冒頂和片幫等現象的發生,保證了巷道的安全狀態,說明支護設計具有較高的合理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