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佳禾
【摘要】我國的會計制度和稅收法規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改革變化,兩者之間也產生了一些差異問題。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之間的差異,闡述了完善財務會計概念體系、完善我國的稅收法規、制度建設的全方位考量這些協調兩者差異的策略。
【關鍵詞】會計制度;稅收法規;差異問題
引言
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對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人們對兩者之間的關系也更加關注。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促進了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的分離,但是兩者之間的差異卻為納稅人增加了財務核算的成本。現階段,我國也加強了對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的改革工作,對于兩者之間差異的探究與協調也更加重視。
一、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之間的差異
(一)制定機關的不同
制定機關的不同會影響兩者的法律效益和法律級次,這也是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之間的最為基本的差異。我國的會計制度是由財政部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相關內容制定出來的,本質上屬于第五級次法規。相比之下,稅收法規的法律級次就更高,由于它是我國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并頒布出的法規,屬于第一級次的法律。從兩者的法力級次而言,稅收法規比會計制度的法律效力更強一些。
(二)制定目標的不同
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的另一點不同就是制定目標的不同。真實和全面的反應相關企業的財務狀況是會計制度制定的主要目標,它能夠幫助相關人員了解和明確企業的經營成果,并為使用會計信息來開展工作的人員提供出相關企業有用的經濟信息。然而,稅收法規的制定目標則與會計制度有極大的不同。保障國家的利益并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是我國稅收法規制定的最基本目標,主要規定和維護了正常的稅收秩序,為相關工作者和企業提出要求和工作參考,既是一種約束性的法律規定,也是一種保護性的制度規則。
(三)基本前提的不同
我國的會計制度和稅收法規之間基本前提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兩者制定目標的不同而造成的。會計制度的前提包括的內容較多,主要有會計主體、會計分期、持續經營以及貨幣計量等等。相比之下,我國的稅收法規的基本前提的內容就相對較少,主要就是通過要求納稅人在法律規定的時間內主動且如實的對企業的經營情況等經濟信息進行上報,稅務機關通過稅收法規中的相關規定來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并保護國家的利益,以此建立起一個正常、良好的納稅環境。
二、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差異的協調與解決
(一)完善財務會計概念體系
想要協調好我國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之間的差異問題,最首要的任務就是完善財務會計的概念體系,換句話說,就是完善我國的會計制度體系。財務會計概念體系的完善能夠使會計準則保持一定的內在邏輯一致性,減少不同準則之間的沖突情況發生,更好的體現出我國會計準則的填密性與完整性原則。通過完善財務會計概念體系,也能夠減少我國會計準則制定的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原因造成的爭論,使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更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
另外,我國財務會計概念體系的完善同樣能夠推動稅務會計在我國的發展速度。稅務會計問題一直是我國相關人員關注和研究的重點問題。從1985年開始,我國就有研究人員和相關工作人員對稅務會計在我國的建立和發展問題進行了研究,并將其列為了我國的一項規劃課題。現階段,我國的相關研究人員對于稅務會計的特點、實施方法、理論結構體系等等理論性的問題研究的較為深入。由于我國的會計制度和稅收法規的制定都有財政部門的參與和決策,所以兩者之間是具有一定的共同性的。可以在保證稅法的權威性以及會計制度的獨立性的前提下,利用稅務會計研究和制定發現兩者的共同點,來協調我國會計制度和稅收法規之間的差異。
(二)完善我國的稅收法規
更好的協調我國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之間的差異,除了要完善我國的財務會計概念體系外,還要完善我國的稅收法規。我國的稅收法規建立發展至今,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隨著市場經濟以及國際經濟大環境的不斷變化與發展,我國的稅收法規也要隨之進行有效的調整。目前,我國的稅收法規還存在著不完善的地方,這些問題主要存在于四個方面:第一,界定的模糊。在稅收法規中,有一些界定稅基的概念較為模糊,這使得稅收法規的不完善,在實際的落實時給相關機構及工作人員增加了工作難度。例如,業務招待費等管理費用的計稅都依據一定比例的收入,但是這個收入是稅務概念還是會計概念,稅法規定中的界定并不明確。第二,沒有獨立的標準。在我國的稅收法規中,對于稅前扣除標準以及費用的確認標準,都是依照會計制度執行的,并沒有獨立的標準。第三,稅收優惠政策主觀性強。我國的稅收法規中有一些稅收的優惠政策,但是這些政策在實際的實施中主觀性和隨意性較強。第四,稅前扣除項目規定過于嚴格。我國在稅法規定中一些規定過于嚴格,例如企業的工資薪酬標準等等,這樣的規定并不符合我國市場經濟下的企業發展規律。
(三)制度建設的全方位考量,注意兩者的協調
在進行會計制度和稅收法規的建設與完善的過程中,要注意兩者之間的差異,主動靠近和融合,讓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之間差異的協調工作能夠更好的展開。尤其是在稅收法規的制定和完善的過程中,要進行全方位的考量,更多的向會計制度靠近。
現階段,我國已經開始了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之間差異的協調工作。例如,我國在《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以及《債務重組》等會計準則的制定中,取消了后進先出法,引入了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而在之前,公允價值更多的運用在我國稅收法規中。這樣的規定使得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之間的差異得到了協調。
三、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的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些問題影響著我國納稅的良好進行。分析兩者之間的差異,并通過完善財務會計概念體系、完善我國的稅收法規、制度建設的全方位考量并注意協調兩者的關系,有效協調了我國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之間的差異,為更加深入的差異協調工作提供了可行的操作策略。
參考文獻:
[1]辛連珠.財務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規定差異處理問題分析[J].中國稅務,2012(09):34-35
[2]郭立.新市場體制下我國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的差異問題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1(23):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