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健
【摘要】土地整治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治專項規劃來實現對土地資源的綜合整治,進一步調整土地關系,改善土地利用結構,實現土地面積和耕地面積的增加,促進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在當前土地開發整治工作中,需要基于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來開展具體的土地開發整治規劃,實現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并對農業生產條件進行改善,保證土地資源的持續利用,從而獲得土地利用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
【關鍵詞】土地整治;生態型;土地工程;生態重建設計
土地整治活動是通過打破原有生態環境系統并重建新系統的活動,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土地承載能力,為生態建設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實現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因此在土地整治過程中,無論是生態環境的保育或是重建,還是生態文明建房,其都是土地整治的重要抓手。
1 土地整治的生態環境效益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土地整治活動是一個打破了原有生態環境系統,然后重新建立新系統的過程。由于土地整治活動需要借助一系列生物和工程措施對田、水、路、林、村等進行綜合整治,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對整理區域及背景區域內的土壤、水資源、植被、大氣等要素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土地整治的生態環境效益是指在土地整治活動中采取的一系列技術措施,對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造成某種影響,從而對人的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產生某種相應影響的效應,包括正面效益和負面效益。
土地整理對自然生態系統結構的影響表現為整理后,自然生態系統中各構成要素的組合、相互關系及其在系統中的空間配置發生變化。諸如土地整理后水土資源結構的變化、生物多樣性的變化、林草比例的變化等。土地整理對自然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表現為整理后,人類從自然生態系統中持續穩定地生產產品的能力發生改變。諸如土地整理后土地生產率的變化、農田作物光溫利用率的變化等。土地整理對環境的影響表現為整理后,農業生態環境質量與人為的生產和生活環境發生變化。諸如土壤質量的變化、土地侵蝕面積與程度的變化、村莊內部環境的變化等。
2 土地整治對土壤及相關生態過程的影響
土地整治過程會對土壤的各種理化性質及相關生態過程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2.1 改變土壤結構
合理的土地整治會改善土壤結構,而不利.學的整治活動則會加劇土壤結構的惡化。如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在陜北毛烏素進行的土地整治活動,在整治過程中,通過土體有機重構改良了土壤結構,使其更適宜種植;而在坡地開墾整治過程中,往往會擾動地表、坡面,引起或加劇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并有可能造成局地氣候惡化。
2.2 影響土壤肥力
土地整治過程中若為追求提高耕地產出率而一味加大耕地墾殖力度或不顧土地適宜性要求調整土地利用方式,反而會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生產力降低,甚至會引發一系列災害過程的發生,如土壤侵蝕、土地荒漠化等,進一步加劇土壤養分的流失。科學合理的土地整治應該充分考慮土地的承載能力,在土地整治過程中要針對性的增加土壤肥力,尤其是土壤缺少的礦物元素,從而通過土地整治改善土壤肥力,已持續提高作物產量。
3 土地工程生態重建設計
3.1 土體重構和地貌重塑
土地工程生態重建,首先要創造適宜植被生長的土壤環境和地形地貌,因為被破壞的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是密切聯系的。利用當前條件進行地貌重塑、構造穩定的地形地貌以及如何正確進行破壞土地的調查預測并科學進行新造土地的適宜性評價,是土體重構和地貌重塑的關鍵,在創造土壤條件和地貌重塑過程中,因地制宜,針對不同類型的土地,采取不同的一體化工程技術,進行生態重建。此外,還要注意地形地貌的持續穩定和新造土地的熟化培肥與水土流失控制。
3.2 植被重建和景觀再造
土地生態環境的恢復和重建的關鍵是植被的恢復,再現原來的或不同的景觀結構。植被的組成、結構和空間配置應遵循恢復生態學、土壤學、群落理論和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基礎,注重植被的生態完整性、植被的多樣性、植被間的互惠性和植被的鄉土性。根據區域氣候和再造的土壤條件,在植被恢復的早期演替階段植物物種的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應盡可能地使用本地物種,從本地植物種類中篩選出種子發芽率高、抗逆性強、再生能力強、根系發達和能夠吸引野生動物的植物;優先選擇固氮植物和改良土壤理化性質好的植物;重視生態過程和生態功能的恢復,淡化植被恢復的經濟產出。在植被恢復的中期階段,強化植被的組成、結構、層次和地表覆蓋,提高生態系統內穩定提供動植物的食物和養分,逐漸形成恢復區的生態過程和物質循環,提升水土保持功能、自我更新能力和養育當地動植物的能力。
3.3 生物多樣性重現和生態功能持續
土地整治工程生態重建的核心包括: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重現能否維持;土地的生機和活力能否持續發展;植被建立后能否自我恢復并達到良性循環。植被生態恢復與重建的中后期重點是提高生物多樣性和建立完整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在植被逐漸恢復時,利用景觀生態學和植物生態學的理論與技術,注重物種組成、年齡結構和資源利用的多樣性,構建空間上植被搭配合理、生態上安全的格局,逐步形成完整的生態過程物質和能量循環,具有良好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持續的效益產出,再現當地的生物多樣性,促進退化及未利用土地的可持續發展。
4 結束語
土地整治活動的開展,需要在生態環境容許限度內進行,要充分地認識到土地整治工程的實施可能會對生態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因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僅要遵循土地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規律,同時還要基于生態可持續發展和土地可持續利用的角度來進行實施。從而實現土地與環境的協調統一,更好的促進土地整治的持續、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馮文斌.基于生態環境視角的土地整治規劃及其規劃環評研究[D].南京大學,2013
[2]李晨.土地整治規劃尺度差異及統籌協調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
[3]楊偉.基于區域特色模式的重慶市農村土地整治潛力評價研究[D].西南大學,2013
[4]李晨,劉新峰,彭哲,司濤,楊林莉.基于規劃視角下的省級土地整治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以安徽省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28):14042-14044
[5]石劍.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太行山山前平原區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12
[6]陳榮蓉.重慶丘陵山區農村土地整治工程及其景觀效應[D].西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