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華
【摘要】會計風險主要存在于企業內部會計工作的管理機構及基層企業會計部門的各項業務中,幾乎貫穿企業經營的全過程。由于企業內部及社會外部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會計風險的爆發可能使企業的資金、財產、信譽等蒙受巨大損失。因此,有必要將會計風險與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進行防控。
【關鍵詞】會計風險;防控
一、風險及會計風險的概念框架
所謂風險,通俗來講就是目的與結果之間的不確定性,其中大致有兩層含義:一方面表現為結果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表現為過程即成本或代價的不確定性。
會計風險又稱為賬面風險,其主要是由于會計信息失真而引起的一系列不確定性。比如信息失真可能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甚至可能會使會計人員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還可能會給社會公眾造成很大的影響。此前,會計風險問題并未受到我國企業屆的普遍重視。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和經濟全球化形勢下業務復雜化程度加深,會計風險逐漸增多;加之近年來相關案例不斷發生,且原因大多是與現行會計制度執行力度不足、監督力度夠、風險管理體系不完善等,會計風險才逐漸成為學術界和企業界廣泛關注的焦點。會計風險主要具備以下特點:客觀性、可控性、隱蔽性、滯后性、突發性和后果嚴重性。
(一)會計風險的客觀性、可控性
風險的客觀性是指風險總是客觀存在的,不會隨著人的意志而發生轉移,會計風險也是如此。從成因角度看,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都是會計風險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決定了風險是相對可控的。企業管理者必須意識到會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相對可控的,才能保持對于風險的適度警惕。
(二)會計風險的隱蔽性、滯后性
會計風險的隱蔽性是指在日常會計核算過程中,單筆或單項風險往往不易察覺,且隨著業務操作的電算化程度不斷提升,不同單位、不同部門、不同崗位之間的信息互動加大,加上工作人員可能對于風險認識不足,或者有意無意縱容甚至主動舞弊,這種隱蔽性也導致在會計風險爆發的滯后性。
(三)會計風險的突發性、后果嚴重性
一般情況下,我們無法準確地預測會計風險發生的概率和時間,一旦出現端倪,之前累積的會計風險也將一起爆發,由于計算機和互聯網的迅速普及、現代會計業務的普遍電算化等,案件中一般涉及資金金額較大、資金轉移速度較快,給善后處理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二、會計風險防控應注意的要點
(一)把握科學性原則
會計風險會隨著企業的經營活動發生變化。要對會計風險進行有效的控制,必須做好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監督三個階段工作,形成閉環,而且每個階段必須針對從業人員、管理者、使用者三類不同主體設計合理有效的防控和及時糾正措施,才能保證對會計風險防控的有效性。
(二)把握重要性原則
現代企業運作過程中,需要各部門、各環節相互配合,其中任意一個環節發生了問題,都可能給企業帶來嚴重的損失。全面的風險規避和防控不僅是不現實的,付出的代價也無法被接受。只有將那些需要重點防范和控制的風險點做到重點控制,保證企業的正常運作,才是成熟的做法。
(三)把握成本效益原則
任何風險的防控都應當遵守成本效益原則。即在會計風險的防控措施中,一方面要以降低會計風險為目的,另一方面要考慮風險的控制成本,爭取將付出成本與所獲效益做到匹配,以最小的控制成本,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三、如何進行會計風險防控
西方企業關注會計風險控制問題較早,在國際上形成符合現代企業發展要求的成熟的內部控制理論后,我國企業也都將建立內部控制體系和防范各類會計風險作為要務陸續落實。盡管各個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業務種類、所處環境等不盡相同,各家在內部控制方面的探索和實踐也各有特色,但國內外會計風險爆發、內部舞弊等案例還是不絕于耳。從新時代做好財務工作的角度來看,要成功防范各類會計風險,至少還應從以下幾方面的進行努力:
(一)企業的頂層設計需嵌人監督管理體系
一般企業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職責和體系是相對分明的,但是對于部分關鍵職能部位的設計不是太合理。比如,監事會對股東大會負責,職責主要是負責對董事會和高級管理人員進行監督,這種約定在公司章程中一般能夠體現,但是對于監事會如何履行職責一般沒有明確的保障性條款,久而久之監事會權威性大大下降,成為風險爆發后的直接責任人。再比如董事會一般會下設審計委員會,輔助董事會的各項工作的同時主要起到監督職能。但是,一般情況下審計委員會沒有直接員工,只是依靠內部審計部門進行業務操作,而內部審計部門經常不是直接歸屬于董事會管理,反而受到高級管理層影響較大,導致審計質量難以達到應有效果。在現有的制度框架下,必須至少保證監事會、審計委員會和內部審計部門的正常運轉,才能保證一個企業的風險管控系統沒有明顯的缺陷。
(二)與企業戰略融為一體的風險控制系統
現在主流的內部控制系統主要是依據企業經營管理的實際情況,以職責分離為基本思路,分別設立職能部門及部門內部崗位,以期做到相互牽制、相互監督。主要內容無外乎是對員工、崗位、部門等組織單元進行相應的制度性規定,同時制定相關業務的決策、審批、執行程序,通過細化每個單元和環節的規范性操作來防控風險。在實踐中被垢病的不是這種全方位的風險防范體系,而是它所帶來的對業務人員的壓迫感,即導致業務流轉不暢、人為設置障礙等,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根源則是風險控制系統沒有與企業戰略融為一體。現代市場經濟中,各種風險多發易發,防控會計風險不是一個孤立的課題,只有將其置于企業整體風險防控系統中,才能使得規章制度、操作手冊、流程標準、憑證賬簿以及信息系統形成完整、有利于企業發展的體系。
(三)培養依法守規負責敬業的文化氛圍
無論是傳統的企業管理理論,還是現代的內部控制理論,都表現出了對于企業文化的重視。實踐中的審計案例也證實了這一點。期望在低層次自發地形成這種良好的文化氛圍是不現實的,必須以上率下,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管層應時刻保持對于風險的警惕,并帶頭執行相關制度,始終以負責任的態度制定企業的經營政策,貫徹到人、財、物等各項管理工作中,重視信息系統的建設和管理,從而對員工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逐漸培育依法經營、人人守規的大環境,讓負責敬業成為主流,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