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麗莉
【摘要】財產性收入是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我國現行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不夠完善、農民住房權益得不到保障、農村金融市場不健全。土地、房屋及金融資產是農民財產性收入的主要來源,分別從這三個角度探討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對策,實現農民致富增收。
【關鍵詞】農民;財產性收入;增收
1 引言
十七大報告提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后,十八大報告再次明確“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要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逐步使房屋宅基地、承包地經營權等進入市場,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對農民財產性收入高度關注,財產性收入對農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財產性收入占城鄉居民總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市場化和國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加快農民的資產變成資本,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對整個農村經濟發展具有深刻意義。
2 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制約因素
農民財產性收入主要來源于土地、房屋和資金三個方面,不能順利從土地、房屋和金融資產中獲得收入是制約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
2.1 制約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增長的原因分析
我國農村居民擁有的土地財產權利包括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土地增值收益權、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和承包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經營權等。第一,宅基地使用權能給農民帶來的財產性收入受限。農村居民宅基地的所有權依照法律規定歸集體所有,農民對宅基地依法只享有使用權,使用權的轉讓只可以在同一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之間進行,不能向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以外的出售。第二,對于土地流轉收益,首先,我國山地和丘陵較多,自然地理條件惡劣,再加上長期實行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導致人均耕地面積小,無法適應現代農業規模經營的要求,土地流轉困難。其次,目前還缺乏相應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土地流轉不規范,引發的糾紛較多、土地流轉價格形成機制不完善、中介服務組織不健全,從而不利于土地的快速流轉和土地的增值。
2.2 制約農民房屋財產性收入增長的原因分析
我國農民沒有完整的住房產權,農民住房不能像城市住宅一樣進入市場進行交易,從房產中獲得財產性收入也必然受到制約。再加上,我國農村住房大都遠離城市,房屋的增加效益不高,無法為農民創造財產性收入。隨著改革的深入,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的要求。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提出,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穩妥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賦予農戶住房財產權抵押的權利。《土地管理法》規定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但央行出臺的《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暫行辦法》規定,將農戶住房進行抵押時,借款人除用于抵押的農民住房外,應有其他長期穩定居住場所,導致住房很難實現真正的抵押。
2.3 制約農民金融資產財產性收入增長的原因分析
第一,農村居民收入不高,沒有多余的資金用于投資。同城市居民相比,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扣除日常開支和備用金之后,剩余的資金己經不多。加上目前農村的社會保障水平仍然很低,各種社會保障均不能滿足農村居民的需要,農村居民的剩余資金首先考慮的就是改善居住條件、送子女上學和養老、防病,這就使得他們更加沒有閑錢來用于投資。第二,對于高風險的理財產品如股票、銀行理財產品,農村居民更傾向于將來之不易的積蓄存人銀行。農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加之忙于田地,對理財知識、金融投資政策、國內外經濟形勢不了解,所以他們不敢貿然購買風險相對高的理財產品。
3 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對策
3.1 完善農村土地制度
土地是農民最重要的財產,為了提高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必須完善農民土地制度,賦予農民土地財產權利。一方面,針對現行的法律法規不合理的規定應及時修改,從法律上保障農民的財產權益。例如2007年頒布的《物權法》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界定為用益物權,“三權分置”后將原來的承包經營權分離成承包權和分離權,現階段未對經營權的產權屬性做出規定,不利于農民實現財產性收入。另一方面,發揮農地規模經營,促進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增長。加快推進“三權分置”改革,賦予農民更多的土地經營權能,促進土地經營權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
3.2 維護農民房產權益
我國農民住房面積大、價值低,受多種因素影響,農民的房屋依然無法在市場中正常流轉,無法實現價值增值。一方面,擴大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面積,降低對農民住房抵押貸款的各項限制。另一方面,要改革農村房屋流轉制度,大力支持農民房屋的合法交易,規范農村房屋租賃市場和買賣市場,鼓勵城鄉互動。
3.3 完善農村金融體系
從很大程度上農民金融資產的財產性收入的提高依賴于農村金融市場的繁榮,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又取決于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首先,擴大農村金融體系的業務范圍,豐富服務種類,增加針對農民的理財產品,在實現風險最小化的同時,創新更多符合農民需求的產品。同時,完善農村金融監管體制,加強農村金融法制化建設。其次,改變農民理財觀念,挖掘農民的理財需求。通過互聯網讓農民了解更多理財知識,加強對農民投資理財意識的培養和理財知識技能的培訓,促進農民通過理財增加財產性收入。
參考文獻:
[1]農業部經管司、經管總站研究課題組,關銳捷.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2(03):12-17+114
[2]徐漢明,劉春偉.農民財產性收入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商業研究,2012(03):201-205
[3]余文鑫.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增長的制度困境和機制創新[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5(01):83-88
[4]金麗馥.中國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增長困境與對策思路[J].江海學刊,2013(06):97-10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