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波 薛佳敏 龔加琪
【摘要】隨著現代工業的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化肥農藥使用量的增加,水資源污染情況日益嚴重。可想而知,由于這些現象對水體、水質甚至是水源造成一定影響,使水體失去其原來的使用價值,造成污染。水污染不僅增加了水體中的有毒有害物質,使水資源的使用率大大降低,還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情況。另外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美麗中國”的概念,著重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致力于解決水污染的問題,是當務之急,治理好水污染問題是凸顯美好鄉村的一個重要的體現。本文通過介紹宿州市新農村建設中農村水污染現狀,通過分析農村污水這一問題,找出這些問題的致因,還總結了宿州市新農村建設中的一些生產生活污水處理方法,并提出與其相關的治理意見。
【關鍵詞】美好鄉村;水污染;成因分析
一、前言
水資源的污染及水源短缺是當今社會的痛點問題,解決水污染問題刻不容緩。沒有了水,連最基本的生活我們都將無法繼續下去,更不用談工業、農業、的長久發展。雖然宿州市不是一個用水緊缺的城市,但是水污染卻實實在在的存在,身為這個城市的一員,我們應當采取積極的治理措施。宿州市位于較遠離海岸的中部地區,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在技術,人才,管理經驗和資金以及基礎設施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不足,其產業結構明顯與脆弱的生態環境不協調,產業規模擴張面臨環境的瓶頸制約,重視解決水污染問題對宿州新農村建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解決水污染問題勢在必行。
二、宿州市水資源狀況及其污染情況
(一)水源基本情況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東北部,襟連沿海,背倚中原,是安徽省的北大門。介于東經116°09′-118°10′、北緯33°18′-34°38′之間,總面積9787平方千米。宿州市下轄1區、4縣,常住總人口559.93萬人。縱觀安徽省宿州市建制鎮用地面積占安徽省第一,占全省建制鎮用地14.7%、農村居民點用地占全省第二、園林面積占全省第三、耕地面積773萬畝占全省第四,這四大城市用地的存在威脅著宿州市用水總局。目前,宿州市生活工業用水主要來自于地下淺層水和深層孔隙水,水資源較為貧乏,全市水資源總量達到34.8億m3,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602m2,而淺層地下水含量僅13-16億3m,再者宿州市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造成春夏炎熱多雨;秋冬干燥少雨,年降水量774~895毫米,年均氣溫15.7℃,年季降水量變化大,且分配不均。所以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宿州市水資源總量都較為匱乏。
宿州市所轄河流較多,流經市區的主要河流有新汴河、沱河、運糧河、三八河、環城河、鐵路運河、小洪河、小黃河。宿州市煤炭產業發展較早,地下水開發利用較早、程度利用較高,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工業生活用水量進一步加大,由此暴露出地下水資源開發與利用問題越來越多,這種不可避免的水污染情況不僅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同時對人民生活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二)污染情況
據調查所知:宿州市處于安徽省東北部,屬淮河流域,但宿州大部分地區在河道下游,而上游地區人口多且密集,耕地發達,工廠聚集,許多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大多未經處理就排人宿州市主干河道內,導致流經境內的澮河、蕭灘新河、濉河、奎河等污染較嚴重,長期處于V類或劣V類水質狀態。而全市河流補給類型單一,主要為降水補給,且汛期同雨季一致,徑流量受天然降水限制,汛期流量較大,全年枯水期流量較小甚至斷流。上游常年的工業、生活污水和宿州當地用水、廢水排放到河流及蓄水洼地,危害周邊居民健康,對近水體的地下水及農田造成污染。尤其是水源地區動物排泄、人類生活污水、家庭養殖發展,使衛生狀況較差,這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下水污染。嚴重的水污染不僅使本來就不充裕的可利用水資源量進一步壓縮,增加了區域水質性缺水的比重,造成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從而制約了宿州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作為一名宿州市大學生,居住在宿州已經近2年了,深深的感受到宿州水污染情況,宿州為北方水“硬”,本人為地道南方人,深知南方的水碧綠清澈為“軟水”。在有雨雪風沙的日子里,水里面總會含有沙子或者水色泛黃,嚴重影響到日常用水。
三、水污染、水緊張形成原因
水污染顧名思義是對可用水的一種破壞從而造成水的不可再用。而官方的解釋是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人,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變,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水污染主要是自然的和人為這兩方面的原因,一般來說,水污染主要是指人為方面的污染,它主要包括向水體排放大量的工業、生活污水以及其他廢棄物,從而使得水質惡化。經過走訪調查,我們發現宿州地區水污染主要原因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工業廢水
工業廢水是水體污染的主要因素,其污染范圍大,成分較復雜,使得治理起來很困難。宿州市是重要的煤炭工業城市,本身的水資源就較為匱乏,加之工業發展時間較長,工廠較多,排出的工業廢水占水污染很大一部分。
(二)農業污染
宿州市是安徽省最北端的傳統農業大市,農業發展速度快、用地廣,然而農業的發展使得農藥、化肥使用量的增加,但土地對水體污染因素吸收較少,絕大部分都殘留在土壤和漂浮的大氣中,一旦降雨,雨水沖刷地表,這些污染物隨著雨水進入地表水或滲人地表水中,從而形成水污染。
(三)城市污染源
宿州市人口651.66萬人,人口較多,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廢氣排放量大,城鄉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將污染物排放到水中,對水體造成嚴重污染。
(四)宿州市水源區的衛生狀況差,城市垃圾堆放站較少,另外鄉鎮較多,養殖業發達,這導致動物排泄物較多,對地下水都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四、水污染的危害
(一)水體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1.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如常見的水俁病、骨痛病、農藥中毒等。
水體污染可造成的許多傳染病。一些廢水污染水體,可造成細菌、寄生蟲滲入干凈水中,還會造成傳染病例如霍亂、腸炎、傳染性肝炎等。
2.水體污染會引發癌癥。水體被污染后可引起一些有致癌作用的化學物質,如砷、鉻、鎳、苯胺等污染水體后,這些物質隱藏在水中,長期飲用這類水源就可能誘發癌癥。
3.另外水受污染后,經常會發生異臭、異味、異色等,水體的天然自凈能力會被大大減弱,影響人們對水的正常使用。
(二)對工農業生產的影響
工農業生產不僅對水量有要求,而且對水質也有一定的要求。特別是在生產過程中,如果使用了被污染了的水后,就會產生巨大的危害。如:在工業上,工業設備會受到破壞,且影響產品質量;在農業上,使用污染水來灌溉農田會破壞土壤,使得土壤肥力下降,最終破壞土壤,導致農作物減產。另外,水體一旦被污染,政府便會加大在這方面的保護費用,增加入力及物力方面的負擔。
(三)對水生生物危害以及對漁業生產造成影響。企業或城鄉居民向水中排放污染物,使得水體受到污染,會直接危及到水生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嚴重時會導致一些水生生物死亡,漁業方面會造成嚴重損失。
五、水體污染的防治對策與措施
針對上述對宿州市水資源狀況以及水污染情況的調查與了解,我們對水污染的防治采取以下幾方面的措施:
(一)資金、政府、法律的支持
1.資金是必不可少的支撐條件,宿州市應該大力支持治污行動,在資金方面給予保障。
2政府的大力支持,水污染治理政府占據主導地位,宿州市政府應堅定不移地將治理污水行動進行下去。
3.水污染治理法制化將會有效規范水資源的使用,不僅有效治理水資源,還會對節約水資源有很大的幫助。
宿州市可以因地制宜,建立地方性特點的水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讓人們自覺遵循,同時讓管理部門治理起來也有法可依,大大提高污水治理效率。
(二)建立工程保障措施
經過實地調查反映出:宿州地區工農業污水、生活污水是水體受到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把這些問題處理好是治污的根本。再者加大污水、雨水的細致性分流,嚴格把關,要將污水送入污水處理廠處理,雨水進行分類后排人自然水體中。
(三)建立城市污水處理系統
1.加強城市衛生綜合管理
宿州市隨著工業布局、城市布局的調整,城市水道管網需要不斷完善,對水體污染較嚴重的工農業方面,要逐步實現污水集中處理,在衛生整治與管理方面要加強防范,特別在城鄉結合區域更要加強管理,以便建立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2.合理布置垃圾處理站點、公共廁所。
宿州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城市垃圾處理系統不夠健全,可在人口密集地區設置垃圾處理站點,避免人們因無垃圾點而導致的隨意亂扔垃圾。
(四)加強水資源規劃管理
不能固守舊水源,要及時開發新水源,同時要加強水源調配方面的研究,合理調度和分配水資源。宿州市工業發展較快,污染較為嚴重,要對工業用水進行合理有效控制,生活用水規劃、城市規劃、工農業發展規劃要進行系統的管理。
(五)搞好大眾教育,加大宣傳力度,開展節約用水
依據宿州市特有環境,可以開展“節水進校園”,在政府機關開展節水教育活動等活動,鼓勵公眾自覺加入到對水資源保護的隊伍之中,并且讓其對水污染源進行監督,設置公眾舉報熱線,及時發現水污染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
此外,還要搞好大眾教育,在宿州城鎮地區,加強大眾在保護水質方面的知識教育,做到定期訪問居民,以便發現問題、反映問題、解決問題。
(六)發揮互聯網媒體的作用
充分利用大眾互聯網平臺,建立互聯網機制,例如微信公眾號平臺、微博平臺、貼吧等多個可隨時隨地進行水資源的有效保護的網絡地。此外也可在各大平臺上宣傳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再者進行互聯網媒體曝光違法行為,起一定警示作用。
六、總結
安徽省宿州市四縣一區,地區廣大,要徹底解決好水污染這一問題,還是要根據宿州地區實際情況來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因地制宜的開展污水治理工作,將正確的思想觀念引進宿州各地區,在治理過程中,我們要將政府、企業、農民三者結合起來分析,結合當地環境保護建設,強化水污染治理政府的主導作用。通過合理有效的利用水資源,提高利用效率,加強全民節水活動的開展,提高全市公民節水、用水、護水意識,另外要建立和完善水資源規劃和管理制度等,以推動宿州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到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社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范曉君.宿州市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建議[J].江淮水利科技,2011(06):17-20
[2]朱曉虎.宿州市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保護的初探[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11(05):51-71
[3]劉軍,陳曉倩.宿州市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保護的初探[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05):42-43
[4]劉福英,王禹.淮北市水資源演變情勢的研究[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8(04):11-13
[5]李奇,張生,郭勇.宿州市主要河流污染的時空特征及水質評價[J].安徽工程大學學報,2015,30(02):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