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
摘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中國市場經濟也得到飛速發展,市場競爭也越發激烈,但是,對于現代化企業的深加工來說,其自身的發展需要自動化體系的支持。但是科學技術的可持續發展,最為核心的基礎是高科技人才,缺乏技術創新型的人才,企業的健康與可持續的發展就會受到阻礙。對于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大力度對相關人才的理論知識、應用技能以及綜合素養,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與素養,實現中國工業化的跨越性發展?;诖?,文章將從以下幾點加以研究。
關鍵詞: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專業 教學 指導 人才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對機械設計制作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趨于多樣化。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的培養要建立在專業教育思想及理論的基礎上,以技能培訓為導向,使用一種具體的方法作為形式、以培養內容為依托展開。為了能積極適應時代發展的實際需要,職業學校也要積極調整教學思路,在高效率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也要積極調整教學模式,使培養出來的人才都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找到立足之地。借此,文章將圍繞重視理論教學,打下堅實基礎,邊學邊做的教學策略,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強化實踐教學,重視能力培養,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力度等加以研究。
一、重視理論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在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中,要注重理論教學,目的是為了能讓學生學到足夠的知識,而且在學習期間還能擁有相應的儲備知識。扎實理論知識,為日后更好地學習,順利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培養的目標也要逐漸轉移到學生自學能力上來,使其具備終身自我學習之能力。當學生的自學能力意識加強,也會投入到更加廣泛的知識體系中,通過自學獲得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不但有利于他們日后的長遠發展,而且還能極大地提高他們的適應能力。
二、邊學邊做的教學策略
邊學邊做的策略就是能夠在學習的知識基礎上,運用自己的思考方式來研究某個項目,也可以組成團隊,教師可以將一個合適的命題發放給學生,通過提供相應的材料與實驗耗材,讓學生們能夠通過自己的思維邏輯進行創新性研究。機械工程專業也可以設定行業配件的加工,如制作“燕尾槽”的配件,其主要用于裝配,對加工的工藝與精度要求,在制作為成品后其能否優化存在的缺陷或是否有實現新功能的可能性。展示環節在邊學邊做教學策略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會滿足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這也是促進學生積極創新的動力來源。
三、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為了完善各個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積極開展教學評估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這樣能夠有效保障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結合教學工作的客觀需要,進一步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建設,同時也要加強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運行機制建設。積極開展教學質量的評價工作,在保持對理論課教學全面監控的基礎上,還要分階段、有重點地對實踐教學環節實施監控。與此同時,還要積極引導教師參與到實踐教學、實驗室建設以及學科競賽指導上來,鼓勵教師進行工程技術研究以及工程項目的設計,這樣能夠提高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當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提高了,最終的受益者將是學生。
四、強化實踐教學,重視能力培養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雖然可以采用分層次教學的模式提早進入實踐環節,但是由于專業本身的特性,適用性和研究型的學生都要具備實踐能力和動手。學校在實踐課程安排上,第一應充分地利用實習基地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第二還需要和校外企業進行合作,推動學生實踐,切實感受工作環境,查漏補缺,結合自己和社會的發展制定學習計劃,找出學習方向,提升學習效率。學校還可以開展技能競賽,激發學生實踐興趣,實現學生的綜合化培養。
五、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力度
加大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與新能源裝備制造企業的合作強度,讓企業能真正參與到人才培養的過程當中,真正展開諸如合作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以及編著教材、互派人員等實質性的教育合作,讓學生都能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受益。真正形成校企合一、產教結合、校企共進、互惠雙贏的良性循環。這樣也能夠進一步加大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橫向聯合,為校企共同進行課題研究,為師生提供良好的實踐平臺、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提供有力平臺。而且校企合作的順利開展也能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激發教師參與橫向課題研究的潛力,有效促進了本專業教師科研工作的穩步深入開展。另外,可以與外企實行3+2聯合辦學,讓學生都能做到“畢業=就業”,真正為成為高薪的“新工科”人才做好扎實準備。
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在專業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進行,為達到預設人才的培養目標采取有效的培養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故此,在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教學指導中,一定要給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足夠的重視,積極革新培養教學理念,運用一些先進的理念作為指導,為全面提升人才的專業素質邁出堅實一步。
參考文獻:
[1]蘇春建,范云霄.本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高校研究,2012,(02).
[2]趙中敏.探索“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工程實踐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6).
[3]周英.落實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大力培養工程科技創新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11,(08).
[4]胡春艷.“新工科”為大跨界時代培養創新科技人才[J].中國青年報,2017,(05).
[5]許澤銀,徐強.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模塊化教學改革與實踐[J].合肥學院學報,2015,(04).
[6]房學軍,馬鐵成,谷秀梅,等.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以大連工業大學為例[J].遼寧教育研究,2008,(12).
(作者單位: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