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珍
刷朋友圈時,猛然看到我的老朋友、老同事發的《中華兒女》創刊30周年約稿信息。看完之后,思緒萬千。嘴里不覺自言自語道:哇!《中華兒女》30歲了。可不是,想想自己2001年到《中華兒女》時還是剛走出校門未涉世事的學生,現在自己的年齡也三十好幾已為人母了,一晃來北京也有17個年頭。如果按年齡來算,那《中華兒女》也已到了而立之年,心中不免感嘆時間過得真快。
還記得2001年剛來《中華兒女》時,當時面試我的是周寶珠老師,我們都喜歡稱她周老師。面試時周老師先了解了下我的情況,然后說:“我們這兒現在需要一位前臺工作人員,愿意在這工作嗎?但是你做這份前臺工作可能會有點屈才的,你再考慮考慮。”工作當時是我堂哥幫給找的,我想自己剛畢業,什么經驗也沒有,留在北京能找一份工作不容易,后來就留下來了。現在回想起來很慶幸當時沒有錯過這個機會,幸運地留下來成為我們《中華兒女》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當時《中華兒女》給我們這些還沒有家的單身青年準備了宿舍,四人一屋,設備齊全,樓上還有廚房,晚上我們住宿的員工可以做飯。對于我這個初來乍到一無所有的學生來說,有吃和住的地方就很知足了。剛來沒幾天,身邊的同事看我年齡小,怕我不會做飯,晚上就叫我和他們一起做飯、吃飯。大家分工、輪流買菜,輪流做飯,輪流洗碗,從此就開始了我在《中華兒女》的快樂生活,慢慢地這兒就成了我在北京立足的家。在這兒讓我感愛到了集體的關愛和溫暖,感受著大家對我的愛護,每每回想起來,都意猶未盡,美在其中。

在這兒一工作就是10年,和大家相處久了,就早已把這里的每一位成員當成家人了。人生中最難過的事兒就是莫過于失去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在這個讓我感到生活幸福的大家庭里也讓我經歷了人生中生死離別的傷痛。那就是2003年8月10日我們的第一任社長楊筱懷的離去,使我終生難忘。如果楊社還活著的話,那應該和我父親的年齡差不多大。我清楚地記著,2003年8月就在楊社走之前的前幾天,他在給各部門負責人開完會后,還專門讓郭主任回來叫上包老師和我,要給我們記者部開會。我和包老師就進了小會議室(玉林里4號二層),當時我能感覺到楊社很疲憊,他頭靠在沙發上,微微地閉著眼睛,看了看我們三個人說:現在你們記者部的人員已經基本齊備,一定要團結起來好好工作。我還記著楊社說的最后一句話是:“小程啊,一定要跟著郭主任、包老師好好學習,別的我就不多說了。”是啊,說的這些話太像是我父親曾經給我說過的話,“不管你們以后干什么,我不會說什么,但是要靠你們自覺”,都是家長對子女的關心和期望。可沒曾想到,這是楊社最后一次給我們開會,也是我見他的最后一面,給我留下來的也是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句話。2003年8月10日,我們楊筱懷社長因公殉職的噩耗傳來,對我們《中華兒女》來說是天塌下來的日子,全體《中華兒女》人都悲痛萬分。現在,每每想起還覺得跟做夢一樣。當時剛來《中華兒女》兩年,在我的記憶中,楊社每次都是急匆匆地來,又急匆匆地走,總有忙不完的事情。不過從此再也不會看到風塵仆仆的楊社長了,再也得不到他如父愛般的教導了,楊社長的離開使我終身難忘,他的教導和厚愛讓我銘記于心。
2011年有了寶寶后離開了這個大家庭,雖然現在離開《中華兒女》已有7年了,但每每和老同事聯系時,他們都會說有空“回娘家”看看。是啊,這是我從小到大第一次出遠門來到北京第一份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這兒生活和工作了10年,感謝“中華兒女”這個大家庭,在這兒我邁出了社會的第一步,在這兒學會了融入社會、學會了自立,學會了生活,學會了做人的道理。《中華兒女》是我步入社會、實踐人生的“母校”,這就是我的“娘家”,這里的“中華兒女”人就是我的娘家人。
人生短暫,細細回想起這10年,竟然我人生當中的很多個第一次都在這里完成,安家、結婚、生子,在這里實現了我人生中身份的另一個轉變——為人母。老話講,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當自己初為人母時才知道這個有著母愛的大家庭曾經給予我很多的幫助和包容,在這里是我這個遠方游子心靈歸屬的第一個家,在這里我得到了大家無私的關愛和照顧,在這里我健康的生活成長,在這里我完成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蛻變,在這里我要借此機會感謝這個溫暖的大家庭,感謝給予我幫助過的所有“中華兒女”人。
雖然離開了《中華兒女》,但《中華兒女》的精神始終陪伴著我,也將影響我一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我想起我們“中華兒女”人百折不撓的精神;在相夫教子時,我想到我們《中華兒女》這個大家庭無私的愛和包容;在和朋友相處時,我想到我們“中華兒女”人的真誠。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將帶著我們“中華兒女”人的精神走下去,為身邊的家人和朋友傳播正能量。

在《中華兒女》創刊30年之際,希望我們《中華兒女》雜志越辦越好,希望我們“中華兒女”的精神和正能量影響更多的人,希望所有“中華兒女”人幸福安康,雖聯系不多,但始終未曾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