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超
摘要:宜興彩陶是幾千年來陶瓷裝飾技藝發展的結晶,宜興彩陶的裝飾技藝歷來以手工釉彩、繪畫刻畫等技藝手法,作品既有了文化的傳承,又在裝飾風格上為陶瓷裝飾創出了一條新路是一個較好的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化文化生活相結合的一個陶瓷類別,以其獨有的裝飾在宜興陶都獨樹一幟。
關鍵詞:彩陶;裝飾;文化;傳承;現代
彩陶紋樣的發展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符合大家追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符合人們審美意識的不斷萌芽。彩陶作為藝術史上的第一個高峰,除了其多樣的造型外,依附于器物造型的紋飾是其具備較高審美性的最重要的方面。彩陶的裝飾紋樣經歷了簡單幾何紋樣、象形紋樣和抽象紋樣幾個階段,本文將從裝飾紋樣的類型及其發展對彩陶進行研究。
彩陶裝飾中的簡單幾何紋樣更多的起到一種符號的功能,盡管老官臺文化中的少數彩陶紋飾具備了一定的美感,但這種美感仍然是大家無意識的創造。“這些紋飾雖然帶有很多工藝制造時的工具痕跡,但它已顯示出一種精心加工裝飾的意向,顯示了一種裝飾發展的必然趨向。”因此,在文字產生之前,符號來進行標記,這些彩陶上的幾何紋飾盡管簡單,但具有一定的意義。
現代彩陶藝術追求又形傳神、由飾達意,為此宜興藝術彩陶在繼承傳統規則造型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發展了大批以幾何形、異體形、流線形等等為代表的新的造型風格,為藝術彩陶造型設計打開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扁體造型是宜興藝術彩陶的一大特點,其最大的優點就是便于裝飾,此外成品率高,燒成占位小,包裝靈巧,其次入宜興藝術彩陶中的小底產品,不但形態生動,在工藝上與大底產品相比,其成品率大大提高。在近年的創新作品中,彩陶的裝飾不僅顯示了自己的個性,而且實現了彩陶釉色從有光向無光的轉變,單一的傳統形式向豐富多樣式的轉變,制作由粗糙向精致的轉變,設計從被動向主動的轉變。
宜興彩陶的裝飾技法有手工彩繪、噴繪、印花、顏色釉、藝術釉、刻畫、雕塑等多種方式。
近代藝術彩陶的裝飾手法是從傳統中慢慢孕育而來,如化妝刻花裝飾技法,就是從宜興當地傳締“涂白”的基礎上提煉過來,化妝土與色釉組合裝飾,化妝土與花紙貼花結合裝飾,這些新舊手法在同一器型上同時出現,就是對傳統的再創造、在發展,刻釉裝飾技法是在傳統刻花基礎上吸取剪紙、木刻手法,即在施釉的胚體上用刻、挑的刀法進行裝飾處理,這樣的裝飾的處理凸顯了材質的特點,是對傳統的延續和發展,這些裝飾在宜興的陶器裝飾史上是沒有先例的,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產物,形成的宜興藝術彩陶獨有的裝飾風格。
宜興藝術彩陶產品是是造型和裝飾的有機結合,彩陶裝飾紋樣的部位是由彩陶的造型決定的,紋樣總是裝飾在視覺最易接觸到的部位,在裝飾畫面的設計上大膽求新,注重畫面的抽象靈動性,注重畫面與造型的協調配合,裝飾的內容有主題性、有文化內涵,給人以清新的自然感,在使用傳統圖案時也不是照舊搬抄,而是根據造型需要進行變化,融入自己的藝術思想,改進表達方式,而產生與傳統藝術效果不同的風格,彩陶上出現了以花瓣紋、花葉紋為主的植物紋樣。花瓣紋是仰韶文化的主要植物紋飾,主要使用在器型較大的陶盆腹部,是富有中期特點的紋飾。
形似綻開的花朵,一類是由彩繪實體紋組成,花瓣如半月形或橄欖形,由中心向周圍展開;另一類是由多個弧邊三角紋相接而形成空白的組成。
植物紋樣相比較于動物紋樣更易于描繪,也更有利于組合成各種裝飾圖案,而植物紋樣也往往取植物最富有特征的局部加以表現。原始彩陶中單獨的人形紋樣較少,最著名的便是馬家窯文化類型的彩陶“舞蹈紋彩陶盆”,彩陶盆的外壁和口沿以較為簡單的黑色線條作為主要裝飾。盆的內壁裝飾由三組舞蹈圖組合而成,圖案上下均飾弦紋,組與組之間以平行豎線和葉紋作間隔。舞蹈圖每組均為五人,舞者手拉著手,面均朝向右前方,步調一致,似踩著節拍在翩翩起舞。人物的頭上都有發辮狀飾物,身下也有飄動的斜向飾物,頭飾與下部飾物分別向左右兩邊飄起,增添了舞蹈的動感。每一組中最外側兩人的外側手臂均畫出兩根線條,好像是為了表現臂膀在不斷頻繁地擺動的樣子。當我們把原始彩陶質樸的韻味和現代彩陶清新的藝術格調結合在一起,給人以全新的感覺。
隨著新的藝術釉種的不斷增加,各種特殊效果的藝術釉在藝術彩陶中也會得到愈來愈多的應用在這方面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在未來的創新探索中需要不斷的借鑒其他藝術流派的精華,為我所用,與造型更加巧妙的結合,也符合人們審美意識的不斷萌芽。使宜興藝術彩陶這一藝術奇葩開得更加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