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奇葉
摘要:經學是隨著我國封建社會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各階層的變化而發展,是賦有時代的特點的,尤其給中華文化發展溶入深刻的內涵,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本文對經濟的特點及其對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影響進行淺要的分析討論
關鍵詞:經學;中華傳統文化
經學是隨著我國封建社會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各階層的變化而發展,是賦有時代的特點的,尤其給中華文化發展溶入深刻的內涵,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經學是什么?是指訓釋或闡述儒家經典之學。儒家經典,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權法定的,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最初,有《詩》(包含《魯詩》《齊詩》《韓詩》)、《書》《易》《禮》(《儀禮》)、《春秋》(公羊秋)五經,到了后來,《春秋》增加了《左傳》和《轂粱傳》,《禮》增加了《周禮》和《禮記》,再有《論語》《孝經》《爾雅》《孟子》這四書,就統稱為“十三經”。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儒家經典長期傳播,崇奉勿替,歷代封建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和官僚對儒家經典加以闡發和議論,便形成了經久不衰的經學。
自從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采用董仲舒等用陰陽五行說和《公羊傳》相牽合的今文學說之后,經學盛行。
隨著我國封建社會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經學”的闡發和議論,也就各自賦有時代的特點,其盛衰、分合、爭辯,往往與當時統治集團相關聯。
兩千多年的經學,就其闡釋和議論的不同形式來看,是個學術流派問題;就其闡釋和議論的實質來看,又代表著不同的階級利益。
因此,經學基本上是適宜當時封建統治的需要,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政治情況的發展而產生的精神武器。至于它內部各流派的斗爭,則是歷代地主階級內部各階層展開思想斗爭的一種形式。
歷代封建地主階級和官僚之所以注釋“經書”,不敢“離經叛道”,正是由于這此“經書”在當時是“法定”的,非根據經書議論不可。經學各流派之間的爭論,所以都能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經典為準繩,正是由于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含有多面性,它總能適合整個封建時代各個時期的統治階級的需求。
從古代的經學流派形成和經學家解釋經書來看,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是“唯經”。
就是引經據典,本本是從。只允許把《四書》《五經》圣經賢傳死記硬背,照本宣讀。如果需要講解,也只允許談個人對經書的體會,不能發表與經典不同的意見?!敖洉北旧韮H供誦讀,不容討論,用記誦代替思考,用經文代替分析,隨著經書轉,非圣人之言不敢言。即或有所作為,也要說是古有明訓,拼命到經書中去找尋根據。在當時人們心中,經書的權威是不能動搖的。
二是“唯上”。
就是皇帝怎么講,就怎么闡釋。經學家每每揣摩皇帝意旨言事,“御篡”、“欽定”各經,是皇帝統一思想的工具,盡管所修之書,因循剿襲,為人訕笑,但還是“頒行天下”,“開示蒙昧”,引為盛事。在人們心目中,皇帝的權威是不能動搖。
正因為這樣,“唯經”是從,“唯上”是聽,勢致窒息學術,禁錮思想。封建主義的經學,名為研究,實為注疏,而且越來越煩瑣,陷入死胡同。
當然,也有個別經學家的思想并不屬于統治階級,如東漢的王允,對東漢流行的陰陽五行學和讖緯學說加以駁斥。也有個別經學家對當時盛行的“官學”表示不滿,如清代戴震對理學的批判。但這種情況在我國歷史上還是比較個別的。對“經學”的闡發和議論,畢竟以符合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為指歸。
經學在兩漢時期,還歷經了“今文經”,和“古文經”,之爭。大體說來,古文學家以為六經都是前代的史料,孔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圣人,他不過將前代的史料加以整理,傳授后人而已。也就是說,古文學家認為孔子是一位史學家,將孔子看作是古代文化的保存者。但是,如今的文學家卻是反對這種說法的。認為孔子決不僅僅是一個古代文化的保存者,五經固然是古代的史料,但經過孔子整理,就有了新的涵義,有的還是孔子所作,更具深意。前代的史料,雖是孔子“托古改制”的手段,但經過孔子的“制作”,經書就有了“微言大義”。因此,古文學家視孔子為政治家和哲學家。
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在不同時期興起,發展以至衰亡,也有其不同的社會、政治原因。
眾所周知,我國封建社會造就的以經學為核心的封建意識形態,一直占據著正統地位,對于鞏固和延續封建制度,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同時,對限制新思想萌芽,阻滯科學的發展,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直到二十世紀初,經學,經過五四運動的激烈沖撞,它終于終結了。由于經學在我國流傳甚久,在經書及其注釋中保留了古代的歷史和思想資料,我們要批判地繼承我國的文化遺產的同時,還需要研究經學。
固然,作為封建統治思想的經學,是要批判的,但作為當時的文化思想卻不能簡單拋棄了事,而要認真的清理及重要史料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