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摘要:(《辛德勒的名單》和《南京!南京!》分別講述了二戰期間納粹分子屠殺猶太人,南京大屠殺那段歷史。細致刻畫出在戰爭環境下人性的閃現,展現了人性的抗爭,描繪出戰爭中尚未泯滅的人性,來正視戰爭正視人性的善與惡。
關鍵詞:(《辛德勒的名單》;《南京!南京!》;人性;戰爭
這兩部電影是中外戰爭電影的代表,《辛德勒的名單》以納粹屠猶為主要內容,《南京!南京!》以南京大屠殺為主要內容。兩部電影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帶給人們內心是同樣真實而強烈的震撼。在主旨上都有對戰爭的思考,戰爭會帶來死亡,家庭因為戰爭支離破碎,人性會因殘酷的戰爭而湮滅。人會因為混亂的狀態而瘋狂,在這種環境下,人性的光芒反而會更加出彩。兩部影片都從戰爭與人性的角度入手,彰顯一種救贖精神。下面以這兩部電影為例對比兩部戰爭影片在結構方法上的異同。
一、白描的紀錄片手法,進行真實的敘歷史敘述
真實,或許是這兩部電影帶給大多數觀眾的慣熟。《辛德勒的名單》是根據二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屠殺猶太人的那段真實歷史為原型而創作。德軍槍殺猶太人被真實的再現,真真切切看到街道的尸體遍布各處,兒童為了活命躲進下水道,躲進火車的糞池中;以及各種焚尸的真實場景。《南京!南京!》講述了1937年12月那場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尸橫遍野,槍林彈雨,殺燒搶奪真實再現戰爭的殘酷。電線桿上掛著被割的頭顱。尤其在表現慰安婦這一場景時,導演更是真實還原了近百名慰安婦遭到凌辱的場景。不得不說在其他表現南京大屠殺的影視作品中這種震撼感是少有的。這種紀實的再現,激起了觀眾的同情和激憤,實現了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升華。
二、獨特的視角向人們講述戰爭的故事,不同的線索推進故事,不同的方法結構故事
1.不同的視角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兩部電影都是從侵略者的視角講述戰爭故事,《辛德勒的名單》中的辛德勒有特殊的納粹黨人的身份,以他的視角來看這場侵略,會使呈現的內容更加客觀,更加立體,更加震撼人心。他既是商人又是平民;既置身于暴行之外,又是這場殘酷戰爭的經歷者,這樣的設置,所傳達的戰爭與和平的意義更加深刻。《南京!南京!》通過日本士兵角川在屠殺中的經歷展開,陸川通過一個日本侵略者的眼睛來審視這場大屠殺,更具人性化,觀眾能真實的感受那場戰爭的殘酷,回顧那場戰爭,產生更多的思考。《南京!南京!》中還有許多輔助的敘事視角在視角的不斷切換中,全景式展現了大屠殺。
2.以不同的線索推進故事,《辛德勒的名單》中采取了主人公性格發展為線索的片段式結構方法。將辛德勒的個人命運與二戰期間納粹屠猶的歷史進行交叉敘述。以歷史事件發生時間的先后順序,展示辛德勒的改變和精神救贖。影片的前半段,從挑選秘書,對來訪的樸素女子視而不見,辛德勒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奸商嘴臉。后來的山頂俯視中辛德勒親眼目睹了猶太人被屠殺的殘狀后,神情發生了一絲變化,而此時幸免于難的紅衣小女孩,到后來出現在焚尸車上的她,同一人物的不同狀態推進故事進展,采用人物的對比將故事片段巧妙組接。通過場面對比來結構影片,影片中大部分的內容阿蒙不斷殺人和辛德勒不斷救人。圍繞辛德勒性格的發展,對他人性的回歸做了層層鋪墊。《辛德勒的名單》是對歷史生活的直接截取,在客觀時間流程中自然延伸。《南京!南京!》利用線索交叉的方式進行敘事,同時存在副線人物頑強抵抗的中國軍人陸劍雄,拉貝的秘書唐天祥,難民營中的女教師姜淑云。從日本侵略者和中國人的角度展現的更加全面,客觀再現戰爭,分別展示了侵略者和受暴者的精神變化。人與人之間的糾葛與沖突,人與社會的矛盾,強有力的戲劇沖突,產生了人物性格和思想上的沖突與斗爭。故事設計將戰爭對人的摧殘表現的淋漓盡致。
三、同樣選擇黑白的主色調,視黨體驗中的黑白色
因為是戰爭題材的影片,所以在色彩的選擇上也有譴責和反思的意味。黑色象征著黑暗恐怖,白色象征著蒼白無力和無助。黑白色調對歷史生活的再現,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滲透力。這兩部影片的主色調帶有極強的象征性,象征殘酷扭曲和陰暗,極大擴大了銀幕的表現力,帶給觀眾沉重的壓抑感。兩者都是通過黑白影像來還愿歷史片段,但影片《辛德勒的名單》中出現過一個紅衣小女孩,是整部影片的一抹亮色,她作為引起辛德勒觀念變化的象征,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南京!南京!》影片從頭到尾一直保持黑白的風格,即使在極具象征性和極為感人的場面上也通通采用黑白色調。導演似乎嘗試表現一種客觀的真實。
四、結語
《辛德勒的名單》和《南京!南京!》注重捕捉真實性的戰爭歷史事件,集中筆墨刻畫人物精煉細節,宏大的場面,波瀾起伏的氣氛節奏。在人物塑造上挖掘他們內心的矛盾沖突,引起觀眾共鳴,反思戰爭珍愛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