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要:京劇的老生演唱要求要有老生的韻味,要有獨特的表現力,不能類似唱歌。聲樂的發聲方法在一般情況下使用為壓喉的方法,而京劇發聲為提喉,多在于鼻腔共鳴與口腔內部的調節。因為只有老生獨特的表現力才可以滿足京劇觀眾的一般審美,從而更加貼近劇中的人物角色。
關鍵詞:京劇;老生;行當;發聲;技巧
京劇老生演員嗓音條件的好壞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兩個方面。從先天因素說,好嗓子的演員應該是橫豎音都出色,才可以算作是好嗓子。橫音使得音色具有寬厚透亮的品質,豎音使得音色具有挺拔高亢的品質。一個老生演員,能夠真正做到很好地結合橫豎音是非常不容易的。單純訓練橫音的優美,則缺乏唱腔的力度。單純訓練豎音的挺拔,則往往造成音色的單薄與狹窄。
一、擻音
從技巧方面說,京劇演唱最講究用擻音來唱出韻味。這也是戲曲演唱不同于其他門類藝術的演唱方法之一。但是擻音的掌握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演員不斷訓練才可以運用自如。其實,擻音的顫抖并不與西洋歌唱的裝飾音一樣,擻音所表現出的顫音,有時可以是個音符,有時也可以是個音符,或者更多的音符。但是沒有擻音,則是京劇界一致不看好的“直嗓子”。擻音的運用,像是兩個人抓住一塊綢緞的兩端,同時上下抖動,綢緞中間會出現有規律的起伏波紋。但是在這種抖動過程中,綢緞本身又不能混進水滴。演員在運用擻音的同時,如果用的恰當,則會產生無窮無盡的韻味。如果用的不當,比如多出一個附點,使得唱腔脫離了板眼,則會弄巧成拙。這種擻音的掌握在于氣息的掌握,氣口的大小直接關系到唱腔的尺寸。
二、滑音
除了擻音之外,滑音也是京劇老生演唱中的一種重要的技巧?;舯旧硎钦Z音學的術語,是指從一個音向上或向下平滑地過渡到另一個音,它和轉音應該是有區別的。在聲樂演唱時,“要求歌唱的發聲自然,聲音宏亮,音色美妙清純,有適當的共鳴和圓潤的連貫音,特重的起音法,巧妙的滑音,穩定的持續音,有規律的漸強、漸弱以及裝飾音等。”轉音有更多的音,音和音之間的變化比較快,比較分明,而滑音的音是連起來的。在京劇的老生演唱中,需要用到滑音這一技巧的經典唱腔并不多。從這一點說,曲藝類的說唱所出現的滑音機會更多,尤其是京韻大鼓、西河大鼓之類的北方鼓曲,經常里面會有滑音出現。
雖然滑音對于京劇老生的聲腔體系來說,只是點綴和裝飾,但是京劇的傳統劇目中的這些個別之處的滑音,卻對于京劇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往往在演出過程中,滑音演唱出現的位置成為劇中的一大亮點。例如,《搜孤救孤》中程嬰的一句散板唱腔“奸賊中了我的巧計行”中的“巧”字,《文昭關》中伍子青的一句快原板唱腔。我本當拔寶劍自尋短見”的“寶”字《上天臺》中劉秀的一句垛句唱腔“姚皇兄、姚次匡、伴駕往、孤的愛卿、你那里休流淚、免悲聲、放大了膽、一步一步隨定了寡人”中的“膽”字,這些都需要在演唱中運用深厚的基本功來唱出滑音的美。
京劇的老生演員在平常練嗓兒的訓練中,應當有意識地去專項訓練滑音的技巧。一方面是對于不同音高的滑音分層次地的練習,以保證滑音所出現的種種情況都能夠應付自如。另一方面是注意演唱滑音時的口型,因為口型直接關系到發聲的字形,演唱者不能只顧滑音的音色而不顧吐字的精準。提高滑音的演唱水平,需要演唱者加強對于氣息的訓練,因為滑音也是依靠氣托聲、氣推聲。從京劇老生唱腔的性質分析,滑音的位置之后就是普通的皮黃唱腔,也就是說,演唱滑音剛剛結束,立即又回到平常的唱腔旋律當中去,所以對于老生演員的嗓音過渡是一種考驗。
三、共鳴
除了擻音和滑音兩種重要的發聲技巧之外,京劇老生的演唱非常注意共鳴的運用。所謂共鳴,就是一個物體受力振動而發聲時傳布到其他物體上又引起了其他物體振動的現象?!案璩缠Q的通道像管樂,是一個管狀腔體的振動,例如小號,如果只吹號嘴,聲音又小又難聽。再如小提琴,假如只在指板上上好弦,沒有琴身,拉起來聲音很刺耳,非常難聽,給提琴按上琴身,提琴有了共鳴腔體,聲音就非常好聽?!惫缠Q腔的運用一般和音區的高低有很大關系。單就共鳴的本質而論,唱京劇和唱歌都需要使用人的整體共鳴,并根據行當和聲部的不同,要有很大變化。而京劇演唱時的變化又遠遠大于歌唱時變化,是由于京劇本身同一行當所使用的共鳴隨著流派風格的區別也不盡相同。京劇的演唱并不類似歌唱分作不同聲部,但是基本上都是高音聲部,在使用共鳴方面就不能把它割裂開來。不同的音區的共鳴位置是不同的,共鳴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例如多用些胸腔共鳴可使聲音寬厚宏大用上口腔共鳴就比較清脆明亮,而鼻腔共鳴能使唱腔顯得柔和濃郁,頭腔共鳴則比較善于表現高昂激越的感情,聲音特別干凈。但是我們不能孤立地把聲部和共鳴腔體進行對號。好的嗓音總是要有整體共鳴,否則就不能達到響、甜、脆、亮、水、膛的嗓音要求,也即達不到老生行當獨特的音色表現力。
四、結語
我們探討京劇老生的發聲科學,不是提倡所有的演員都遵循唯一的死板的規律來削足適履,也不保守地抵制新生的演唱風格的出現。相反,我們是歡迎新的藝術風格的出現,也期待新生流派的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