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朝
摘要 帕金森病(PD)以運動障礙為主要表現。長期以來,改善運動癥狀是PD的治療目標。但實踐中,PD還會出現諸如感覺癥狀、睡眠障礙、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及行為障礙等癥候群,即非運動癥狀(NMS)。PD患者98.6%至少有1項NMS,且NMS的出現頻率隨病程及嚴重程度增加而上升。NMS存在于PD各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故PD NMS的診治應愈發受到重視。
關鍵詞 帕金森病;非運動癥狀;研究進展
帕金森病(PD)以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齒輪樣肌僵直、姿勢反射障礙等運動障礙為主要表現。長期以來,改善患者的運動癥狀是PD的治療目標。但實踐中,PD患者還會出現諸如感覺癥狀、睡眠障礙、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及行為障礙等癥候群,即PDNMS。臨床常用PDNMS問卷、量表進行PDNMS篩查及病勢、療效評估。PD患者98.6%至少有1項NMS,且NMS的出現頻率隨病程及嚴重程度增加而上升。NMS存在于PD各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故對PDNMS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本文以臨床表現、流行病學、病因病理、治療方案、臨床評價為闡述架構,展現PDNMS的研究進展。
PDNMS是由癥候群構成,感覺癥狀、睡眠障礙、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神經精神異常為其主要癥候群。癥候的表現具廣泛性、復雜性、個體性。馬興榮等發現便秘、失眠、小便障礙為NMS最常見癥狀。NMS病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尚不清楚。研究顯示與年齡、病程、病勢、治療PD藥物有相關性,可能與PD運動癥狀有關。NMS發病機制仍不清,可能機制包括與PD運動癥狀有關、有其自身病理基礎。Lea等認為部分原因歸結于敏感的非黑質腦干神經核損害。Braak用分級學說從病理上解釋部分NMS,將PD過程分為6期,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的運動癥狀或非運動癥狀。PDNMS因臨床表現多樣性、病因病理不確定性,導致治療難度增加,同時臨床表明,大多NMS以多巴胺能藥物治療效果較差,故NMS的診治應遵循早發現、早診斷、多方案及個體化原則。療效評價中,加強患者自評和專家他評的量表運用具有獨特優勢。
感覺癥狀
感覺癥狀主要有嗅覺障礙和疼痛。
嗅覺障礙:PD嗅覺障礙表現呈多樣性、不一致性,如氣味識別、氣味記憶、氣味感知等。嗅覺損害早見于運動癥狀。Haehner等報告,PD嗅覺障礙發生率高達96.7%,調整混雜因素后亦高達74.5%。病因病理上,Braak認為嗅覺障礙是嗅球及前部嗅神經核變性。目前治療無經驗可循。有報道電刺激療法對嗅覺辨別障礙有很大善。嗅覺減退量表可用于癥狀評估和療效評價。
疼痛:PD疼痛可表現為骨骼肌疼痛、運動障礙性疼痛、根性疼痛、中樞性疼痛等幾個亞型,以骨骼肌疼痛、運動障礙性疼痛常見,它們可早出現于運動癥狀。其發生率> 80%。病因復雜,由系列因素共同作用,包括肌強直、骨骼畸形、關節痛、力學改變等。可能病理是廣泛的路易小體變性,影響到中樞疼痛系統。目前PD疼痛無確切治療方案,多予對癥。左旋多巴可提高PD疼痛閾值。臨床評價主要考量疼痛時間、疼痛強度兩要素,依賴患者描述及疼痛評分量表,量表如SF36、VAS、疼痛繪圖等。
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主要有白天過度嗜睡(EDS)、快速眼動睡眠期(REM)行為障礙(RBD)、不寧腿綜合征(RLS)。
EDS:發生率大約50%,且EDS可能是PD臨床前兆之一。Gjerstad等EDS調查顯示EDS患病率隨病程逐漸升高,與是否應用多巴胺能藥物無關,可能與PD自身病變相關。而另一項研究認為EDS的嚴重程度與多巴胺能藥物總劑量相關,與不同藥物關系不大。目前治療主要是減少、替換或停用可導致或加重EDS的藥物及對癥治療,如丁苯酞對其有改善作用。常采用埃普沃思睡眠量表進行臨床評價。
RBD: RBD是以睡眠REM期出現與夢境相關的運動行為為主要特征。其發生率約25%~50%。其可能由REM期肌張力遲緩消失所致,與巨細胞網狀核、旁正中核、藍斑、背縫神經核、腳間核、黑質等腦干神經核團及與之相聯的基底核病變有關。RBD的治療多對癥,氯硝西泮被認為是較有效的藥物。臨床評價可采用PD睡眠量表、PD致殘量表一睡眠部分、匹茲堡睡眠量表。
RLS: RLS表現睡眠時出現雙側大腿、小腿難以名狀的不適感、蟻走感、腫脹感等,以移動患肢、輾轉反側、下床走動等方式緩解。不同種族,PDRLS發生率0.8%~15%,女性比男性常見,患者中40%~90%有家族史。發病機制不明。目前RLS治療予對癥,美國PDNMS治療指南推薦以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羅匹尼羅和普拉克霉治療原發性RLS,但此類藥治療PDRLS證據尚不足。可采用帕金森病睡眠量表、帕金森病致殘量表一睡眠部分、匹茲堡睡眠量表進行臨床評價。
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主要有胃腸功能癥狀、心血管調節障礙、泌尿生殖功能癥狀、體溫調節異常。臨床評價可用NMSS、Martine Visser教授等設計的PD特異自主神經癥狀評定量表。
胃腸功能癥狀:主要表現味覺缺失、流涎、便秘等,其中便秘是PDNMS最常見癥狀之一。Pfeiffer研究發現PD患者胃腸功能減退發生率約70%。Del等認為PD胃腸道功能障礙病變部位在迷走神經背核,由其發出副交感神經支配食管下段和結腸左曲。部分PD藥物會導致胃腸功能障礙。目前治療多對癥,同時減少、替換或停用可導致或加重胃腸功能障礙的藥物。
心血管調節障礙:主要表現為體位性低血壓(PH)、心輸出量減少、心律不齊,其中以PH最常見。PDPH發生率約200/0。50%。PH主要與交感神經受損后壓力反射障礙有關;PH與迷走神經功能障礙有關,一些因素,如飽餐、激烈運動等能誘導或加重PH。干預PH應加強預防,目前FDA批準用于PH治療的有米多君和屈昔多巴。
泌尿生殖功能癥狀:主要表現為尿頻、尿急、夜尿多等。在PD晚期出現,發生率57%~83%,且男性多于女性。腦橋排尿中樞損害致排尿反射障礙是其主要機制。目前認為多巴胺能藥物、深部腦刺激治療能改善或重建排尿反射,膽堿能受體抑制劑能減少膀胱逼尿肌不隨意收縮。PD性功能障礙主要表現性冷淡、性亢進、勃起障礙、快感缺失等。可能與年齡、社會壓力、藥物不良反應有關;副交感神經功能障礙和睪酮減少是其可能病理。其治療可用昔多芬、多巴胺受體激動劑。
體溫調節異常:主要表現為對冷熱的不耐受、排汗異常、頭頸部汗液增多而雙下肢皮膚干燥等。PD多汗主要與交感神經功能減退有關。目前左旋多巴或左旋多巴受體激動劑可減少PD患者汗腺分泌。
神經精神異常
神經精神異常主要有情感障礙、精神癥狀、認知障礙。
情感障礙:PD情感障礙主要表現抑郁、焦慮、淡漠等癥狀。PD抑郁主要表現為輕中度抑郁、惡劣心境、易怒、失敗感、有自殺想法但自殺率低。發生率達40%~50%,其中嚴重抑郁、輕度抑郁、心境惡劣發生率分別為17%、22%、13%。PD抑郁與PD發病機制有關,可能發生在運動癥狀之前,促進PD運動癥狀的發展;與PD發病年齡、病重程度可能無關。目前治療可參照重度抑郁治療指南。臨床評價可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蒙哥馬利抑郁量表、綜合醫院焦慮抑郁量表、貝克抑郁量表、老年抑郁量表。
精神癥狀:PD精神癥狀主要表現為幻覺、妄想、躁狂等癥狀。PD幻覺主要表現為思維混亂、激越、患者在幻覺中難辨真偽。發生率達40%。PD幻覺主要與Lewy小體有關。目前治療主要用抗精神病類藥物。PD精神癥狀等級量表、PD精神癥狀問卷、邁阿密大學PD幻覺問卷等可用于PD幻覺臨床評價。
認知障礙:PD認知障礙主要表現為思維緩慢、構詞困難、癡呆等,分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和癡呆(PDD)兩階段。臨床評價可用PD認知功能評定量表、蒙特利爾認知功能評定量表。PDD主要表現為智力遲鈍、定向消失、記憶和視力缺乏、執行功能受損等。PDD發生率20%~50%,PD發生癡呆的風險是正常人的6倍。其發生可能與皮質改變有關。重酒石酸卡巴拉汀是目前經循證醫學證實可用于PDD治療唯一有效的藥物。
總結
PDNMS具多樣性、不典型性、復雜性等特點,且貫穿PD全程。隨著研究深入,其廣泛性、強破壞性特點凸顯出來,PDNMS的診治也愈發受到重視。而目前PDNMS病因病理不明,治療多予對癥,故對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挑戰,諸如:①未病應早預防,已病要早發現、早診斷,對PDNMS先期指標的要求;②循證可尋,指南可依,對PDNMS全程規范化的要求;③應繼承,要發揚,對PDNMS研究思路創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