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利民



摘 要 目的:探討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對上肢關節脫位患者的應用效果。方法:收治上肢關節脫位患者4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盲探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觀察組采用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比較兩組麻醉效果。結果:觀察組的麻醉效果優于對照組,麻醉阻滯時間、麻醉完成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P 關鍵詞 超聲引導;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上肢關節脫位 上肢關節脫位是常見的疾病,手術是較為有效的治療方式,但需要有效的麻醉方式配合。傳統的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依賴臨床醫師的經驗和手法,并且效果受到患者個體差異的影響,因此麻醉效果難以令人滿意。本研究觀察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對上肢關節脫位患者的應用效果,并且與傳統麻醉方式進行對比,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上肢關節脫位患者46例。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采取分層隨機法分成兩組。觀察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齡8~75歲,平均(38.8±8.9)歲;脫位部位為肘關節12例,肩關節11例。對照組23例,男14例,女9例;年齡10~74歲,平均(38.2±8.7)歲;脫位部位為肘關節13例,肩關節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對照組采取盲探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觀察組則在超聲引導下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建立靜脈通道,給予咪達唑侖0.1 mg/kg,選擇25~ 50 mm的刺激針。選擇Sonoline G60s便攜式彩色超聲儀,B.Braum神經刺激器,設置5~10 MHz, 25 mm線陣探頭(L25),對阻滯的部位定位,常規消毒、鋪巾,將探頭置入無菌封套內,將探頭長軸與動脈走向垂直的橫斷面進行觀察,了解神經及動脈情況,沿著超聲束方向與探頭長軸的垂直處進針,觀察針的移動情況,當已經觀察到神經處時,立刻將神經刺激器打開,將其從0.8 mA調制為0.3 mA,將0.5%羅哌卡因30 mL注入。 麻醉效果評定標準:①優秀:患者完全沒有痛感;②良好:患者有輕微的痛感,需要其他藥物配合,才可以完成手術;③較差:與上述不符。優秀率與良好率相加計算優良率。觀察兩組麻醉阻滯起效時間、麻醉完成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并記錄兩組在治療期間發生的并發癥。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麻醉效果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優良率分別為95.65%、73.91%,觀察組麻醉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l。 兩組麻醉阻滯起效時間、麻醉完成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對比:觀察組患者麻醉阻滯時間、麻醉完成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P<0.05),見表2。 兩組并發癥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并發癥率分別為17.39%、56.52%,觀察組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P<0.05),見表3。 討論 上肢關節脫位以往一般采用手法復位,但效果難以令人滿意。手術復位是一種效果顯著的治療方式,但需要配合有效的麻醉方式。傳統臂叢神經麻醉阻滯一般依靠麻醉師的經驗進行,但患者之間存在個體差異,部分患者麻醉效果無法達到理想狀態,因此尋求理想的麻醉方式對手術的成功率也有較大幫助。 本研究觀察中的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是指通過超聲引導進行麻醉,在超聲技術不斷進展的今天,其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各領域,如超聲診斷以及超聲引導下手術等,而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可利用超聲明晰患者的實時圖像,定位神經,控制誤差,并且由于其可探明患者的神經詳細情況以及周圍組織情況,相當予麻醉醫師在直視下進行操作,及時調整穿刺部位,所以可明確減少誤差,避免盲目穿刺。也可同時觀察局部麻醉藥物的擴散情況,傳統的盲探并不能做到,因此阻滯效果無法保證,而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可保證形成對神經的包裹,保證麻醉效果。本研究結果中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優良率分別為95.65%、73.91%,觀察組患者麻醉效果優于對照組,說明了準確的引導確切提高了麻醉效果,并且減少了因未包裹神經而影響阻滯效果的情況出現,因此更加令人滿意,獲得了更好的優良率。觀察組患者麻醉阻滯時間、麻醉完成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證實了超聲引導更加效率,并且更為準確,較憑借經驗的傳統麻醉方式更加優秀。同時由于避免了盲目穿刺,也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中,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僅17.39%,明顯低于對照組,證實了該麻醉方法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麻醉是一種準確而先進的麻醉方法,可避免盲目穿刺,并且觀察麻醉藥物的局部擴散,能做到更加精確,較傳統的麻醉方法更有優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對患者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