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芬

摘要 目的:探討術后應用延續護理服務對腎結石患者的效果。方法:收治接受腎結石手術治療患者65例,將其分為參照組和探究組。參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干預模式,探究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延續護理。結果:探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以及復發率均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結論:對腎結石患者術后應用延續護理服務可有效抑制并發癥發生率以及復發率。
關鍵詞 延續護理服務;腎結石;術后護理
資料與方法
2016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接受腎結石手術治療患者65例,按照患者所應用護理方式的差異將所選對象分為參照組和探究組。參照組32例,女13例,男19例;年齡23~75歲,平均(46.7±8.2)歲;其中多發性結石21例,單發性結石11例,輸尿管與腎盂連接部結石9例,腎盞結石7例,腎盂結石16例。探究組33例,女11例,男22例;年齡24~ 77歲,平均(46.9±8.5)歲;其中多發性結石19例,單發性結石14例,輸尿管與腎盂連接部結石10例,腎盞結石6例,腎盂結石17例。對比兩組患者在結石發生部位、年齡等一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方法:參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干預模式,主要包括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病情觀察、飲食指導等。在此基礎上給予探究組患者延續護理。①健康教育:與患者住院期間對患者進行腎結石以及手術治療相關知識的宣教,可通過分發健康教育小冊子、播放視頻或者采取針對性健康教育等形式加深患者與其家屬對腎結石以及手術治療相關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指導患者掌握基本的護理方法,同時指導患者科學運動、合理飲食以及生命體征監測方法等。②護理能力評估:于出院前對患者與其家屬的自我護理能力進行評定,根據評定結果對患者進行一對一護理指導,及時糾正患者與其家屬在護理方面存在的誤區,積極與患者進行交流,及時為患者解疑答惑,規范患者與其家屬的護理行為。于患者出院時向其發放自我護理能力評估測定表并叮囑患者做好日常護理記錄,對病情進行如實記錄。③病情調查與隨訪:成立隨訪小組,予患者出院后通過電話以及走訪等形式調查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復發情況。根據患者的日常護理記錄和具體病情變化情況給予患者有效的建議和意見,同時進行現場指導。④加強與病患交流:患者出院前,通過互留QQ、微信、電話等形式與患者保持有效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病情變化情況并隨時為患者解答疑惑,加快患者病情好轉。邀請患者加入腎病患者群組或者討論群,鼓勵患者分享護理心得以及體會,強化患者的治愈信心。定期為患者講解相關注意事項、提示等,幫助患者加快病情康復。
觀察項目:對患者進行隨訪,調查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術后1年內復發情況。
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進行數據資料分析的軟件為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資料,計數資料通過(n,%)表示,通過X2檢驗進行組間比較。計量資料通過(x±s)表示,應用f檢驗進行組間比較,P<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參照組術后出現并發癥8例,并發癥總發生率25%;病情復發9例,復發率28.13%。探究組術后出現并發癥2例,并發癥總發生率6.06%;病情復發2例,復發率6.06%。探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以及復發率均明顯低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腎結石為臨床發生率較高的疾病。為了加快患者病情改善,有效抑制術后復發率和并發癥發生率,需要采取適當的護理干預,不但能夠加強患者與其家屬對腎結石疾病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還能夠使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得到提高,有助于使醫療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對患者進行延續護理,可對患者的生活習慣以及飲食習慣進行科學調整,能夠優化治療效果,進而提升患者的治療積極性。
此次研究中,兩組并發癥發生率以及復發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