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華

摘要 目的:探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患者中應用系統護理結合個體化干預方法的效果。方法:收治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的早期胃癌患者64例,隨機分為對比組與護理組。對比組采用常規護理,護理組采用系統護理聯合個體化干預,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護理組并發癥發生率和護理滿意評分均優于對比組(P<0.05)。結論: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患者的護理中,應用系統護理結合個體化干預方法,能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 系統護理;個體化干預;早期胃癌
胃癌在臨床消化系統中屬于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早期胃癌病灶局限于黏膜下層。該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在臨床治療中實施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已成為該病的有效治療方法。本研究就不同護理方法的應用在抽取的對象中展開研究,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2月- 2017年9月收治早期胃癌并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患者64例,將其按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對比組和護理組,各3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早期胃癌病癥診斷標準;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治療,排除了有其他嚴重并發癥患者。護理組男15例,女17例;年齡37~70歲,平均(53.5±2.16)歲。對比組男16例,女16例;年齡37~68歲,平均(52.5±2.1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方法:對比組實施常規護理方法,患者入院后由護理人員開展常規性的健康教育宣教,解答患者疑問、生命體征監測以及術后的遵照醫囑用藥護理等。護理組實施系統護理聯合個體化干預方法。①術前階段護理:患者在患病后心理方面出現的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的程度嚴重,由護理人員開展對患者的心理干預護理,介紹治療方法的意義及作用,解答患者疑問,緩解不良情緒。術前叮囑患者相關飲食注意事項,告知禁食、禁水時間,手術當天為患者做好手術準備工作,并開展全面的身體檢查。②術中階段護理:待患者進入手術室后,指導和協助患者保持舒適的體位,患者保持左側手術體位后,在其頭部下放置枕頭,保持頸部的自然彎曲,確保呼吸的通暢。在手術進行階段中,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如有異常立即告知主治醫生處理。③術后階段護理:術后2h患者禁食,在有效排氣后進行X線檢查,無異常情況下患者可以進食流質食物,食物應易消化、清淡。患者進食后有惡心、腹脹等癥狀時,停止進食或減少進食,待癥狀消失后恢復飲食。加強并發癥護理干預,對常見的并發癥,如穿孔、出血、腹痛等癥狀做好預防護理工作,癥狀出現后應根據癥狀嚴重程度相應地進行處理[1]。
觀察指標:比較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滿意評分,其中護理滿意評分使用本院結合日常護理工作實際情況編制的評分量表,圍繞護理技術、健康指導、護理服務、生活照顧及病房環境進行評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滿意度越高。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護理滿意評分比較:護理組護理滿意評分均高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l。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護理組并發癥中出血0,穿孔0,腹痛1例,惡心1例,總發生率6.25%;對比組并發癥中出血1例,穿孔2例,腹痛2例,惡心3例,總發生率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
在早期胃癌治療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中,基于患者對手術治療方法缺乏認識、術后并發癥等因素影響,需要在治療中開展護理方法的輔助。即使該病癥治療方法具有較好的預后,但是患者及家屬對癌癥的恐懼,使得患者在治療中缺乏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治療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開展積極的護理干預很有必要。
本次研究中護理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滿意評分均優于對比組患者(P<0.05)。分析護理成效顯著的原因是系統性護理方法結合個體化干預,以患者為中心,根據其病情程度及恢復情況、術后并發癥制定了相應的護理流程,術中階段及術后階段以患者的病情變化、生命體征變化為基礎開展護理,能夠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j-。心理干預、飲食干預、健康宣教等方法適當穿插于護理階段,有效緩解了患者的負面情緒,保持良好的醫患關系,建立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進而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復,值得在臨床中推薦和應用。
參考文獻
[1]陳新華,李姍姍,任媛媛,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老年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變的個體化護理研究[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5,17(4):300-302.
[2]
Chinda D,Sasaki Y,Tatsuta T,et al.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endoscopic suhmuco-sal dis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in el-derly Japanese patients 75 years of age orolder[J].Intemal Medicine,2015,54(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