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要 目的:探討初產婦分娩護理中應用循證理念的可行性。方法:收治初產婦84例,分為對照組和循證組。對照組采用傳統分娩護理,循證組采用循證理念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循證組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不同產程所需時間短于對照組,干預后心理狀況、分娩痛苦值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初產婦分娩護理中應用循證理念的可行性高,可緩解初產婦不良心理,減輕分娩痛苦,縮短產程,加速產程進展,提升自然分娩率。
關鍵詞 初產婦分娩護理;循證理念;可行性
循證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其是在循證醫學基礎上衍生而來的護理方法。本研究分析了初產婦分娩護理中應用循證理念的可行性,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1月- 2017年1月收治初產婦84例,分兩組。循證組42例,年齡2l~36歲,平均(24.21±4.13)歲;孕周37~40周,平均(39.34±0.34)周。對照組42例,年齡22~ 36歲,平均(24.27±4.11)歲;孕周38~ 40周,平均(39.37±0.31)周。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
方法:對照組給予傳統模式分娩護理,循證組分娩護理中應用循證理念。循證問題的提出,即根據初產婦的臨床特點,結合以往分娩護理中出現的不良事件確定循證問題,主要問題為提高自然分娩率、減少母嬰并發癥、減輕產婦焦慮和緊張心理、縮短產程。循證支持,即通過查閱維普、萬方等資料庫,找到關于初產婦護理的最新進展和護理方法,并根據初產婦期望和醫院條件、醫護人員經驗制定護理方案,確保其可行性。循證實施包括以下方面。①分娩之前護理:組織護理人員學習循證護理相關知識,熟悉循證護理流程,根據產婦情況,和產婦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在產前幫助產婦提高對分娩知識的認知,鼓勵其勇敢迎接分娩。結合產婦文化水平、孕周和心理狀態給予飲食、心理護理,消除其不良心理。②產程護理:規律宮縮出現后進入待產室,宮口擴張至2 cm開始助產士全程陪護,第一產程宮縮間歇可指導產婦下床走動,及時補充能量。第一產程活躍期開始后宮縮疼痛加重,需給予語言和肢體安慰,疏導產婦不良情緒,使其掌握呼吸技巧、放松軀體,觀察產婦和胎兒指標變化。宮口開到8 cm進入產房,快速建立靜脈通路,監測異常情況。胎兒出生后及早進行母嬰接觸和母乳吮吸,給予產婦贊揚,穩定其心理狀態,使其感到欣慰,減少產后抑郁的發生。③產后護理:分娩至產后2h內繼續觀察產婦陰道出血等情況,在此期間對產婦進行關于產褥期和新生兒護理的相關知識教育,使其更好地適應母親角色轉變和做好自我護理工作、新生兒護理工作。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初產婦自然分娩率;不同產程所需時間;干預前后初產婦心理狀況(SAS評分焦慮心理和SDS評分抑郁心理,得分越低越好)、分娩痛苦值(VAS評分,得分越低越好)。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初產婦自然分娩率比較:循證組初產婦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l。
干預前后心理狀況、分娩痛苦值比較:干預前兩組心理狀況、分娩痛苦值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循證組心理狀況、分娩痛苦值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不同產程所需時間比較:循證組不同產程所需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討論
分娩是正常生理過程,但可伴隨劇烈產痛,多數初產婦存在極高恐懼情緒,導致剖宮產率逐年升高。為降低剖宮產率,促使初產婦自然分娩,通過循證理念的應用,可確定相應循證問題并查找循證護理措施,幫助初產婦順利度過各個產程,堅定自然分娩信念,緩解其焦慮心理,減輕分娩疼痛,改善母嬰結局。
本研究中,對照組分娩護理給予傳統模式,循證組分娩護理中應用循證理念。結果顯示,循證組初產婦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循證組不同產程所需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兩組心理狀況、分娩痛苦值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循證組心理狀況、分娩痛苦值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1。
綜上所述,初產婦分娩護理中應用循證理念的可行性高,可緩解初產婦不良心理,減輕分娩痛苦,縮短產程,加速產程進展,提升自然分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