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春燕
摘要 目的:探討引導式教育在小兒腦癱康復中的作用。方法:收治小兒腦癱患兒50例,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對照組采取常規療法治療和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引導式教育。結果:經過引導式教育,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社會適應行為評分高于對照組(P 關鍵詞 引導式教育;腦癱;康復 小兒腦性癱瘓是在出生后1個月內腦發育尚未成熟,由于非進行性損傷而導致的以姿勢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征,是小兒時期常見病癥,給家庭帶來極大的痛苦與壓力。引導式教育是由匈牙利學者Andr á s Peto不斷探索后所創建,通過他人的引導、誘發和教育,以綜合的康復手段作為康復治療的輔助治療手段,在臨床廣泛應用。為探討引導式教育在小兒腦癱康復中的作用,收集我院2016年4月-2017年9月治療的50例小兒腦癱患兒進行總結和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4月- 2017年9月收治小兒腦癱患兒50例,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觀察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2~7歲,平均(3.7±1.0)歲;臨床分型為張力低下型3例,足徐動型6例,痙攣型14例,混合型2例。對照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2~7歲,平均(3.9±0.8)歲;臨床分型為張力低下型3例,足徐動型5例,痙攣型15例,混合型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采取藥物療法、物理療法、運動等常規療法進行治療和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引導式教育。①加強心理干預:當患兒人院后,進行全面評估,充分了解患兒的心理狀況,并制定相應的措施,如心理疏導、音樂、動畫片、撫觸等護理措施,對患兒進行干預和引導。②運動功能訓練:對患者運動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制定全面運動計劃,并豐富訓練內容。內容主要有小兒身體發育、軀體功能,主要包括肌力、肌張力、關節活動度、步行能力、心理、智力及行為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及功能獨立能力的評定。開始運動訓練以抬頭、左立、下蹲、保持平衡等訓練為主,逐步加強患兒手部功能鍛煉、下肢鍛煉,以節律性意向、活動分析、活動序列等方法進行有目標導向的活動,也可以選擇穿、脫方便的衣服,注意穿脫衣服順序的訓練,鼓勵患兒與正常兒童一起參加集體活動,每次訓練時間不宜過長,避免過于單調。運動功能訓練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粗大到精細,逐步增加難度。③加強語言訓練和智力訓練:腦損傷兒從出生后即應進行語言發育訓練,遵循示范一等待一鼓勵的原則,可以引導孩子說話,也可以播放錄音、音樂等,刺激患兒語言中樞的發育,鼓勵患兒自主說話。④飲食護理和皮膚護理:良好的營養是患兒康復訓練的基礎,護理人員要制定相應食譜,指導患兒家屬給患兒增強營養,鍛煉患兒自主吃飯,這樣能夠鍛煉患兒的手,促進大腦的鍛煉。 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和社會適應行為(BSA)評分。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 2檢驗;P<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經過引導式教育,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f86.7±2.1)分,社會適應行為評分(79.3±1.2)分;對照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66.4±2.5)分,社會適應行為評分(62.9±1.4)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 小兒腦癱是導致兒童殘疾的重要因素,除了給兒童運動功能造成嚴重障礙,還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兒童語言、聽力、認知、自理等能力,給兒童身心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傷害,同時也加重了整個家庭的生活負擔。近年來,臨床不斷深入研究腦癱患兒發病因素,探討多種康復治療與護理手段以改善預后。 目前臨床普遍認為改善腦癱患兒預后的關鍵在于提高患兒運動功能。傳統康復護理方法往往形式較為單一,內容枯燥無味,導致患兒依從性較差,配合度低,從而不利于充分發揮康復護理干預在改善腦癱患兒預后等方面的作用。而引導式教育下的康復護理干預是囊括了神經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知識的現代化康復護理模式,其康復理念科學合理,內容豐富有趣,有效彌補了傳統康復護理模式枯燥的缺點,能夠有效提高患兒對康復訓練的依從性,便于康復護理干預的實施。我院為進一步改善腦癱患兒預后、減輕患兒家庭負擔,深入探討引導式教育理念的應用價值。 本組資料結果顯示,經過引導式教育,觀察組ADL評分(86.7±2.1)分,BSA評分(79.3±1.2)分;對照組ADL評分(66.4±2.5)分,BSA評分(62.9±1.4)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引導式教育可以明顯提高小兒腦癱患兒日常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療效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