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巖
一、引言
近年來,由學校內部大學生發起的非營利性公益組織在全國范圍內興起,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投身于家鄉建設、偏遠山區教育建設、準大學生助學貸款、在線籌資、醫療支援、春運期間疏通工作當中。這種簡單的非盈利模式,需要通過企業、地方政府、網絡眾籌等途徑獲得資金、回報用于公益項目。傳統的公益具有一次性、無法實現自己造血能力等劣勢,研究表明,公益的商業化已經是公益組織運作的全新模式和必然趨勢。文中“大學生公益組織與商業平臺對接”是指社會企業為大學生公益組織提供資金、提高其社會學習能力、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同時高校為企業宣傳品牌、建立良好的社會認可度以及向企業輸送優秀的人才等,通過著重探討大學生公益組織以及商業平臺如何在對接過程中實現“商—益”共贏局面,發掘大學生公益組織的持續造血能力。
二、當代中國大學生公益組織概況
據網絡抽樣調查問卷顯示,52%的大學生對大學生公益組織只是有基本的了解;49%的人參與過該組織;98%的大學生支持大學生公益組織的學生人才資源與商界對接,并認可其正面效應;部分學生提出商業利益有可能取代公益性質反而使其不得持久的質疑。
目前,越來越多的學生善于利用自身資源、新興工具、活躍的思維理念,組織不同種類的公益活動。盡管大學生公益組織在形式以及發展方向上各不相同,但其本質都是非盈利性質的組織,旨在幫助弱勢群體,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社會。
創行與盤聯都是大學生公益組織,但它們在資金來源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且它們為社會帶來的效益也有很大差距。在中國,和盤聯類似的普通大學生公益組織有很多,相比而言,創行的創新能力、發展能力、吸引企業能力要比盤聯強,獲取資源的途徑也較多,能夠實現自己造血。在中國類似盤聯的組織也很多,但它們內部組織的活動比較單一,公益性重于商業性。
三、大學生公益組織和商業平臺對接的優勢
(一)大學生社會認同感增強,掌握了一定的社會技能
學生志愿者通過基于互聯網的公益形式傳遞正能量,為社會貢獻力量,從其中獲得的社會認同感是與眾不同的。他們投身公益項目時,贊助公司也會派出高管和志愿者對學生進行互動甚至是商業知識和商業技能的輔導,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們可以提前接觸真實的商業環境,這有利于大學生在正式步入社會之前通過寶貴的鍛煉機會,掌握一定的社會必備技能。
(二)打通企業吸納人才的通道,樹立起良好的企業形象
大學生公益組織在其運營的公眾號里發布贊助企業的職位詳細信息,將企業信息傳播給大眾,如創行的贊助商推出的專案項目以及支持盤聯發展的泛亞公司舉行的學生觀摩會等,能夠讓企業在與學生互動過程中較為直接地選賢任才。企業在給予大學生公益組織幫助的同時,也會在社會上提高知名度,成為正能量的間接傳播者。
(三)通過網絡平臺實現微小公益、大眾參與
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在其《公益向右商業向左》一書中表示,公益與商業的邊界漸趨模糊。高校公益發展走向“互聯網+平臺+產業”的趨勢,利用網絡影響力和公益文化日為普通民眾和商業對接提供了強大的助推力,支付寶行走捐、螞蟻森林、ofo跑起來,讓本不是公益組織的人通過使用相關的APP軟件,只需貢獻流量即可間接參與公益事業,這無形中推動了社會向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
四、大學生公益組織和商業平臺對接存在的困境
(一)資金不足,“造血”能力差
學生的活動經費、能力有限。公益組織來自社會贊助等,其資金來源數額不大,并且大學生公益活動的范圍局限在小區域,導致大學生開展的公益活動社會認可度低、信任度低。學生有能力組織的公益活動有支教、在線籌資、醫療支援、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而這些活動具有扶貧助弱、急公好義的特點,這樣的公益能獲得一時叫好卻不能長久,這也是大學生公益組織多但不能持久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內部管理機制不完善
大學生公益組織內部存在消極、急功近利等思想不端以及行為不規范等人員,頂著公益名頭做違背道德的事情也存在。輕松籌以往在審核項目上線過程中,并不會向求助人所在醫院或者主治醫生核實,并且求助人的眾籌金額可以由求助人自行設定,甚至可以隨時修改。因而我們不得不正視大學生公益組織中的一些潛在問題,對于被證實傳播消極因素、有心利用組織內部監管漏洞的成員,應給予嚴懲。
五、建議
(一)大學生公益組織應提高官方認可度
組織方要做好內部規范化管理,干實事,不斷實現自身優化,穩固成員內部做公益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之上,應當做好推廣,網絡信息時代,大學生社會化公益組織出現的背景是新媒體的興起,這讓公益的傳播速度變得極為迅速,傳播渠道也多種多樣,較為常用的是微信公眾號小程序、QQ群等。如果大學生公益組織積極利用青年人的求異、求新心理,保證公眾號推送內容的時效性,公眾號內容的有趣多樣,組織活動不斷創新,有效地利用社會資源,那么公益組織官方認可度的提升將不再是個難題。
(二)雙方積極尋找合作機會實現雙贏
博弈論中的共贏理念對大學生和其企業而言是一條必行之路。企業以實現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追求高投資回報率,大學生的人才資源優勢吸引著商企;相應的大學生公益組織以實現社會救助為目標,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來自企業的贊助。大學生公益組織通過現有的公益平臺與企業對接,獲得企業配捐,并可以充分參與企業創新方案、產品的開發;挖掘資源與商企加強交流,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企業活動項目,加強了大學生公益組織同企業的人才交流。大學生公益組織和企業雙方通過友好合作,實現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本文系江南大學校級大創項目(2017340Y)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江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