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
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和未來,在新時代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尤為重要。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自信基礎雄厚,在高校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途徑選擇中,了解和認同中國文化是基礎,繼承和堅守中國文化是核心,弘揚和發展中國文化是關鍵。
一、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內涵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文化自信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對于新時代大學生來說,文化自信就是肯定并珍惜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認同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并對中華文化的光明未來充滿信心。
文化自信蘊含在文化載體中。“文化的本質和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對中國文化載體中內在蘊藏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和中國理念的總體性理解基礎上的。它體現在中國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中,貫穿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中。”作為當代大學生,要通過這些載體去理解蘊含其中的精神內涵,從而建立文化自覺與自信。
二、新時代培養高校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才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是助推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
“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大學生成為國家棟梁的必然要求,也是其抵御外來文化霸權的精神源泉。”經濟全球化、價值觀多元化趨勢下,部分高校大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不夠,呈現出對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對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認可度不高等現象。因此,應該加強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教育,從而提高新時代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
三、新時代培養高校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途徑
(一)通過勤學深入了解中國文化
2016年夏天,火爆熒屏的《中國詩詞大會》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恒久魅力,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武亦姝成為了青年們熱烈追捧的偶像,同時也印證了傳統文化在青年大學生內心深處有著強大的基因印記。
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大學生應該學習蘊含其中的精神價值和優秀品質,學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學習“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責任擔當。
除了傳統文化,高校大學生還要學習黨和人民在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學習中國共產黨在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中展現的歷史擔當,體會“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壯志豪情,從而加深愛黨和愛國的情感。
(二)通過明辨繼承和堅守中國文化
青年正處在意識形態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要學會用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去看待問題。高校學生可以通過彼此學習增強文明互鑒,但同時更要堅定地相信中國文化才是我們的根、我們的魂。只有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堅守思想文化的靈魂,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要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同時,還要與時俱進地創新發展自己的文化,在內容上,堅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把傳統文化精華和時代發展相融合,讓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綻放光芒。在方式上,堅持創造性地學習和繼承,可以利用新媒體等方式以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傳統文化進行傳播。
(三)通過篤實弘揚和踐行中國文化
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共在140個國家設立了513所孔子學院和1073所孔子課堂。每年都有很多畢業生赴國外做漢語教師志愿者。他們都在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貢獻力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界展示當代中國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作為新時代大學生,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勾畫出美麗的中國形象,用自身的正能量匯聚成強大的中國力量,堅守文化自信,為建立文化繁榮興盛的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