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
目前社會上某些人對素質教育有一些看法,認為搞素質教育就要否定以前的教育模式,就不能考試,要平均發展,要重視課外活動,課堂就無所謂了,不能讓學生有任何負擔。素質教育是中小學內部的事等等。這些觀點是片面的,是不正確的,我們要堅決避免進入這個誤區。
一、學校體育素質教育的本質是個性教育
要搞好學校體育素質教育,首先必須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形成積極的進步個性。這對于學校體育而言,本身就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及的優勢。因為體育教學有其獨特的教學過程和環境,即形式上是身體練習為主,方法上是以示范掌握為主,負荷上是以生理負荷為主,在組織上是以分組掌握單練為主,在場所上是以運動場館為主。在上述的幾個方面可以看出,學生的個性表現是顯性的,而且有開放的和熱烈的特點,易于觀察,便于引導。大家知道體育是一門傳習的學科,要求師生有相當量的身體練習,而不像其他學科看一看,聽一聽,寫一寫。因此這種傳習的方法易給老師的教育帶來有利的條件,使教育能根據學生的顯性表現,因勢利導,在寬松的教學氣氛中,在充分尊重學生人格的基礎上,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健康發展。
二、學校體育素質教育要重視學生學力成長
學力就是“學知上達到的程度”,有顯性的學力和隱性學力組成。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形成的不是真正的學力,應試教育只注意顯性學力,即知識、理解和技能。它的學力觀存在著種種弊端,如:體育學科不變的規律體系與學生對體育的直觀感悟之間失去平衡,競技運動的能力發展與個人身體、道德之間失去平衡;教學活動偏向少數尖子生,忽視了大部分學生,人為地加劇了學生學力發展的不平衡;占據中心地位的是課程教學等等。而素質教育則關注顯性學力和隱性學力的統一,體現了一種“發展性學力觀”,也就是說,它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理解與技能,也關注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以及興趣、動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因此,體育不僅僅在于增強體質,還有個性、品質的訓練,學力的成長。當前,要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根本轉變,從某種意義上說,首先必須完成學力觀的轉變。
三、學校體育教育要轉變教學模式和改進教學方法
1.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的是“教師、教材、課堂”三個中心,沿襲式和灌輸式教育,忽視了學生學習興趣和鍛煉習慣的養成,這就造成了傳統的體育教學過分追求運動競技的成分,追求運動技能學習的精確度、速度、高度、遠度,教學過程總是從講解動作要領和示范動作開始,然后再進行輔助練習、分解練習,最后進行完整練習和反復練習直至掌握動作要領。這種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忽視了對知識的理解,忽視了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等,學生在學習中難以體驗到運動的樂趣。傳統體育教學只注重傳授技術而沒有考慮學生是否能接受,是否是他們興趣的需要,是一種“灌輸式”的指導者的角色。
2.現代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學”,而不是“教”,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注重學生素質的提高。一是強調學生的創新性。現代體育教學方法以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出發點,這是現代體育教學方法最重要的特征。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現代教育必須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濃厚的創新意識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欲望,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各個方面去發展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不斷獲得成功的過程中,養成研究問題的習慣,奠定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二是強調師生互動。教學過程不能局限于傳統的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活動,教學應是一種互動的過程,提倡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這有利于充分開發與利用體育教學中的人力資源,減輕師生的負擔,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是強調學生的主體性。現代體育教學方法肯定教師的指導作用,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是互相聯系、互相配合的。四是強調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性。
教學包涵了教與學兩個方面,教學方法理論應包括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只有重視學生的學,教才能有針對性,才有實際意義。現代教學方法側重學生學法的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對學生計劃的制定與實施、學習內容的安排與計劃、學習方法的選擇與運用給予必要的指導與建議。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體育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與之相適應的體育教學方法也有了極大改進。體育教學方法更加突出了師生雙邊協調活動,橋梁紐帶作用更加明顯,它的內涵更加豐富,對學生接受信息和傳遞信息要求越來越高,強調將感知、思維與實踐三個環節緊密結合。通過體育教學方法的不斷完善及運用,體育教學將更加強調高效性,保證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學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