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璐
摘 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PCK現狀是聯系到整個幼兒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本文對PCK做了簡單解釋,對中班唱歌教學教師PCK現狀進行了研究,得出了部分結論,提出了部分教學建議。
關鍵詞:PCK;唱歌教學;幼兒
一、背景和意義
實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需要?!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所以,同樣在進行音樂教育教學活動時,教師如何運用PCK來提高教學成效,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二、國內研究現狀
(一)對于PCK概念的選擇
本次論文所界定的PCK主要引用科克倫在關于PCK構成的論述,即PCK由學科知識、學生的知識、教學法知識、背景的知識四種知識構成。
(二)國內中班唱歌教學教師PCK
幼兒園中傳統的唱歌教學主要是老師教一句,幼兒唱一句,如此幾遍后請全班幼兒唱,然后分組或分角色唱,這樣幾遍后一節唱歌教育活動就算結束了。在幼兒唱的過程中,一部分幼兒是表演的角色,要么是聲嘶力竭地唱,要么是不張嘴;而另一部分則是充當觀眾的角色,根本無暇去關注別人的表演。這樣的教學過程既忽視了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又忽視了幼兒的創造表現。要想有效的組織一節幼兒園中班的唱歌教學活動就可以合理利用PCK來實現。在唱歌教學中,教師若能靈活地采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情景交融的教學環境,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情,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分析現況和教育建議
我們以觀察量表中的項目為研究框架。在量表中的七個大項目是本研究的觀察內容,它們是音樂學科知識與關于兒童的知識;教學組織、教學方法、課堂互動;期望;引導兒童四維參與;支持幼兒對音樂的理解與表現;擴展幼兒的音樂理解與表現;評估和教學調整?,F將研究結果作如下報告。
(一)現況分析
1.欠缺合理的音樂的解釋。教師可能對于選材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如何將選材進行剖析,用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發展水平的方式,提供合理的教學支架,讓幼兒去進行學習,這是觀察到的教師所欠缺的部分。如果教師出示事件圖譜、表演行為動作作為音樂解釋,更為直觀,幼兒也能快速準確進行理解。
2.對待幼兒回答隨意性強。為了鍛煉幼兒的思維,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或多或少會進行部分的提問。如何處理幼兒的回答,也是影響教學活動質量的一點關鍵因素。在所觀察的教師中,多數教師對于幼兒的回答給予自己的認可,如“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但是這些認可太過于籠統,幼兒的真棒、真好具體表現在哪里,教師也可以進行講解.在對幼兒的回答進行認可時,可以加入本次教學活動的重難點,讓幼兒進行重點的理解。也可以在對于幼兒回答的認可方式上進行改變,不一定要用語言,可以動作,可以物質獎勵。也可以利用幼兒的回答,成為全班幼兒學習的契機。
3.關注師幼互動,忽略幼幼互動。教師互動是教學活動中比較重要的一塊,在所觀察的教師中,大多數教師都關注到了師幼互動,包括對話,動作,提問等等,但教師往往會忽略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互動,幼兒之間的探索交流,缺少例如小組討論、合作等方式。幼幼互動這種方式可以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最大的好處,是對于幼兒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例如語言的發展、社會性的發展等方面都有益處,而不單單是對音樂素養的提升。
4.欠缺教學活動靈活性。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教師會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包括教材的準備、教法的設計、教學環節的設計等等。但是因為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教師進行教學活動對時候,幼兒的反映是無法估計的。所以這對教師本身的素質、專業成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幼兒沒有辦法進行互動,幼兒沒有能力回答問題,或者幼兒沒有辦法掌握動作要領,幼兒沒有辦法學唱歌曲的時候,教師是否可以靈活改變教學計劃。
(二)教育建議
1.平衡比例,關注幼幼互動。幼兒之間的交流有多種方式,如小組合作、小組討論等等。這樣可以讓幼兒更多參與到活動中去,幼兒之間的交流不同于師幼交流。可能在幼兒之間交流的時候,他們會放的更開,更自在。教師要學會適當的放手,學會退出,可以留給幼兒更多的空間讓他們表現自己。
2.適時出示,給予合理的教學支架。教師在對于題材的剖析時,要綜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發展水平和需要,來給予適當的、合理的教學支架。在所觀察的教師中,大多數教師有提供給幼兒教學支架,但是合理性有待于完善。當教師提供給幼兒支架時,合理的解釋也是必要的。不然這個支架的效果也會是大打折扣的。
3.有效反饋,正確對待幼兒的回答。為了調動幼兒的思維,教師會提出若干問題,幼兒也會做出自己的回答,教師如何處理這些回答也是關鍵。不僅是對幼兒給予肯定,可以為班級提供榜樣,也可以提供學習契機。要注意避免類似于“你真棒”等籠統性認可。除了語言認可,也可以加入動作和物質性獎勵。如輕撫幼兒的頭部,或獎勵標志物。讓幼兒心理有中愉悅感,也保持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和注意力。
4.靈活多變,抓住教學契機。很多教師會按照自己設計好的教學計劃執行教學活動,忽視了幼兒在課堂中的表現,極力追求完成教學任務,可是到頭來,幼兒可能什么都沒有學好。幼兒的反映是教師無法設計的。根據幼兒的反映及時調整教學計劃也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當然,教師對于幼兒的了解也是必須的,多觀察幼兒,多了解幼兒的需求與能力,再進行教學計劃,這樣可以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
熟練運用PCK技巧提升教師歌唱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基于教師對于教學經驗的積累與反思。本文中所提到的教育建議只是PCK技能中的一小部分,需要教師更多的探索與發現。聆聽靜待,讓歌聲永駐童心,期待老師與孩子們的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