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遠
【摘要】文章基于委托代理理論視角,以激勵效果和激勵成本為主線,分析了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權兩種股權激勵方式的激勵作用以及對現金流的影響。分析表明,股票期權更具有激勵效果,對現金流的影響比較大,并且限制性股票的激勵成本要高于股票期權,最后指出公司選擇激勵方式要考慮內外部環境和公司自身狀況。
【關鍵詞】股票期權 限制性股票 代理成本
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產生了股東與管理者之間的委托代理問題,委托代理問題的存在必然帶來相應的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的利益沖突。相關法規明確規定,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以采用股票期權、限制性股票等方式進行股權激勵。股票期權與限制性股票均是將企業股票價格與管理者收入聯系在一起的重要工具,管理者想要獲得更多的薪酬,就必須提升企業價值。股票期權與限制性股票均屬于與股票掛鉤的長期薪酬激勵制度,兩者在解決委托代理問題方面主要存在什么不同呢?本文主要從激勵效果和代理成本方面進行分析。
一、股票期權與限制性股票產生激勵效果不同
委托人與代理人處于企業信息不對稱狀態,上市公司通過設計激勵工具達到剩余索取權分享機制,使代理人在這種制度安排中能夠自發努力,達到委托人與代理人效用目標均衡。雖然股票期權和限制性股票都是激勵工具,并且目的都是給予激勵對象對剩余索取權的分享,但是所起到的激勵作用是有差異的。
(一)股票期權和限制性股票導致的激勵后果
股票期權也稱認股權證,實際上是一種看漲期權,也是代理人未來的一種選擇權。它是公司給代理人的一種權利,期權持有者可以憑權力在一定時期內以一定執行價格購買一定數量公司股票的權利。若股價在執行價格以下,代理人所擁有的股票期權收益均為零,只有股價超過執行價格,行權才有意義,所以代理人必須努力工作、創造好的業績,使股價上揚,否則受贈的股票期權形同廢紙,另外股價代表企業的價值,不是短期業績所能左右的。限制性股票指上市公司按照預先確定的條件授予激勵對象一定數量的本公司股票,激勵對象只有在工作年限或業績目標符合股權激勵計劃規定條件的,才可出售限制性股票并從中獲益,而且若在限制期限內離開企業,獲贈的限制性股票則被收回。這種激勵方式一般所規定的一定時期內的目標多為業績目標,業績目標有可能造成短期經營行為。
從上述內容可見,股票期權將管理者的薪酬與公司長期業績聯系起來,鼓勵管理者更多地關注公司的長期持續發展,而不僅僅將注意力集中在短期財務目標上;限制性股票的激勵機制有可能導致管理者的短期化行為,企業長期的利益受損,因此從這個角度看股票期權比限制性股票更有利于解決代理問題。
(二)股票期權和限制性股票對現金流量的影響
股票期權在授予日不作會計處理,在等待期內每個資產負債表日對可行權的期權數量進行估計,按照授予日確定的公允價值,計入當期的成本費用和資本公積。股票期權主要體現在計劃等待期內逐年對公司的人工成本費用增加,同時增加資本公積。因此,在等待期,期權成本會減少企業利潤,但不影響企業的現金流。在股票期權的行權日,如果持有期權的職工行權,那么公司會有現金流入,增加本期的現金流,同時股本或實收資本增加。
根據上述分析可見,兩者對現金流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差異,股票期權在執行日對現金流的影響更大一些,主要是因為股票期權作為激勵措施,一般比限制性股票的股數要多很多,同時股票期權規定了定價制度。限制性股票具有一定的懲罰性,其持有者會盡力在解鎖期實現業績目標,解鎖期之后可能會出現業績下滑。從對現金流的影響和執行期業績的反映看,股票期權應該是公司股東更愿意采取的激勵方案。
二、股票期權和限制性股票的代理成本不同
對委托人而言,股票期權的成本是放棄部分未來的剩余收益。根據股票期權激勵理論,為使代理人自動地將自己的努力調整到最優水平上,委托人將扣除代理人產生價值中等于經濟租金的一塊,把剩余部分支付給代理人。企業委托人實施股票期權激勵而支付成本等同于代理人獲取的剩余收益。
采用限制性股票的上市公司,授予限制性股票當期,如果是增資授予,按照授予日股票市價與收取的象征性價格之間的差額計入相關成本或費用;如果是大股東轉讓股份授予,實質是大股東作為委托人把部分自己應得股權收益轉讓給了代理人,所以從委托人的角度看也付出了成本。
雖然股票期權和限制性股票都付出代理成本,但是兩者代理成本是否存在不同?下面從方案的實施過程耗費方面分析這個問題。股票期權從發行到執行期權的整個期間,公司支付給經理人的僅僅是一個期權,而未來的預期收入是不確定的,除了期權發行費外并沒有任何現金支出。限制性股票方案的實施過程多采用預提基金方式,在預提激勵基金購買股票的方式中,上市公司是通過信托機構來完成激勵方案的。一般的操作流程為:首先,上市公司將預提的激勵基金撥付給受委托的信托機構,信托機構用此基金于當年購入該公司流通A股股票;其次上市公司在年末考核是否達到了設定的業績標準,以確定該年度激勵計劃的有效性,并根據實際數和預提金額的差異追加買入股票或部分出售股票;最后在等待期結束后,在公司A股股價符合指定股價條件下,受委托的信托機構在規定期限內將本計劃項下的信托財產過戶至激勵對象個人名下。
從限制性股票的上述過程可以清晰地反映各項成本的發生,包括委托信托機構的費用,在業績指標完成或未完成時追加買入股票或部分出售股票時可能的成本等,因此限制性股票的激勵成本會高于股票期權的激勵成本。
參考文獻:
[1]徐寧.中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契約安排與制度設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2]劉浩,孫錚.西方股權激勵契約結構研究綜述[J].經濟管理,2009,(4).
[3]李曜.股票期權與限制性股票股權激勵方式的比較研究[J].經濟管理,2008,(23).
[4]任海峙.上市公司股票期權激勵機制研究[J].經濟問題,2007,(4).
[5]周建,劉小元等.公司治理機制互動的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