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仁斌
我國是是一個多地震災害的國家,而學校是人員密集的場所,是青少年集中學習和生活的地方,是最容易受到地震災害的影響的地方。多次地震,特別是2008年汶川地震,雅安蘆山地震血的事實和教訓告訴我們提高中小學生的地震應急避險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科學有效地防御地震災害,減少學生人員傷亡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務,但如何在學生中普及防震減災知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教會學生如何冷靜應對突發事件,采取迅速科學的應對措施保護好自身生命安全,我認為需要做好幾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校內環境安全的建設
首先,各級領導應該有較強的安全和減災意識,要非常重視學校建筑和設施的安全性,加強學校內部環境安全的建設,特別是硬件建設,學校校舍建筑必須符合國家抗震設防標準,要把每所學校都建成最安全、最堅固的地方。政府教育建設預算中要增加學校建設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的必要成本。國家抗震設防標準要求教學樓盡量設計建設為架空層,便于學生緊急避險疏散。學校在抓好校舍建設的同時要十分重視大操場建設,使整個校園成為集教學、舉辦各種活動與避險功能于一體的多用途場所。
其次,學校要重視學校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學校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工作需要教育和地震主管部門領導的關心和支持,學校領導要深刻認識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的意義,增強學生的防震減災意識,保障學生的生命安全,把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真正納入學校安全建設工作中,必須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①健全完善組織領導機構。如學校防震減災避險工作領導小組,并明確分工,確保責任和措施到位。②編制地震應急預案,甚至每個班級也要編制地震應急預案。③加強師資力量的教育培訓。要把防震減災知識的培訓列入教師業務培訓計劃,有條件選送教師參加地震部門組織的防震減災專業知識的培訓。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活動
1.創造讓學生參與防震減災教育實踐活動的載體
學校要積極豐富教育資源,增強教育效果,努力構建防震減災實踐基地。通過組織學生參觀科技館和地震局等實踐基地,參觀融科學、教育、文化、模擬地震平臺為一體的新型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展廳,在參觀和體驗中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對地震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科學素養,增強學生的防震減災意識。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地震夏令營活動,邀請一些經歷過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的師生參加,使夏令營活動內容更豐富、更有吸引力。
2.讓防震減災科普教育進入課堂
教育部門與地震部門應聯合制訂中小學防震減災教育指導性教學計劃,使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納入學校課堂教學內容。學校課堂應將防震減災知識融入地理、自然、語文、計算機等學科教學之中。利用自然、地理教材中的地震知識,滲透防震減災內容。通過組織教師參加培訓,邀請專家共同編制防震減災校本教材,突出地震成因、監測預報等科學內容,結合計算機教學開展防震減災課件制作,播放防震減災科普片,學會自救互救基本知識,加強防震減災與其他學科的融合,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防震減災意識。
3.開展好地震應急演練
學校要把災害安全教育作為一種系統教育形式對待,改變防災教育以認知為主,與實踐嚴重脫節的現象,使防災教育貫穿學生學習全過程。防震減災教育不僅是一種科普教育,還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一個非常好的載體。學校要適時組織地震應急演練,開展地震應急避險、自救互救模擬演習。通過應急演練檢驗學校的地震應急預案,提高學校的抗震救災能力,增強學生的自救互救技能。
4.創新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宣傳形式
創新主要體現在科普作品的創作形式和科普活動的開展形式。目前地震科普作品匱乏,盡管有不少科普讀本,內容豐富,但形式陳舊、品種單一、質量不高,主要以傳統理論性圖書為主,缺少亮點和新意。所以提高科普作品的吸引力,必須改變傳統創作形式,可傾向于動漫電影、漫畫書的創作,增加趣味性,以通俗易懂、新穎活潑的形式展示深奧的地球物理知識和簡便易學的自救互救知識,打造系列科普精品。
加強防震減災科普活動開展形式的創新,需充分發揮多媒體、網絡、廣播電視渠道的傳播優勢,開展一些集互動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科普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在寓教于樂中實現防震減災知識的消化吸收。
三、建立防震減災教育網絡,增強學校與家庭、社會的防震減災意識
學校可以加強防震減災公益宣傳,號召學生將學會防災視為一種生活態度,樹立災害意識,強化減災觀念。可定期組織學生深入社區、養老院、孤兒院等場所,宣傳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并將這種公益宣傳活動作為一種常態繼承下來,改變以往特定地點、特殊時段的宣傳形式。并通過學生把減災避險的意識帶給家長,準備家庭地震應急包,全家一起學習地震應急避險的知識,真正發揮學校防震減災教育的輻射作用。
學校防震減災教育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和學生的健康成長,通過開展學校防震減災科普教育,讓學生知道災害發生時在災害中自救和他救的措施,減少因為現場混亂、無序造成的災害擴大和不必要的損失,真正增強學生的防震減災意識,保障學生的生命安全,實現防震減災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