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花
(宜興 214221)
中國的傳統藝術一直崇尚簡約,崇尚線條和塊面之美,從漢代的陶罐、宋代的瓷器、明代的家具、清代的文房,無不將不同時代對于簡約的理解發揮到了極致。紫砂藝術雖然至今只傳承了數百年,但其將生活中的實用性與藝術性融為一體,是一種質樸的文化享受,簡約、率談,主張藝術表現心靈傳達情感。正是由于紫砂具有這樣的魅力,才能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創作者、使用者加入紫砂藝術的大舞臺之中。紫砂從造型上有花貨和光貨之分,兩者在外在表現上有著很大的區別,通常會說花貨重形,光貨重韻,但實際上無論是花貨還是光貨,都是既重形又重韻,都是形意結合表現的典范,這可以說是采用同樣的創作思路和創作基礎,最終顯現出完全不同的審美路線。
紫砂的造型豐富多彩,任何創作者哪怕是初學者都可以創造出與別人完全不同的造型來,但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傳統的紫砂光貨會給人一種以簡潔為基礎的感覺。歷史上紫砂光貨也曾出現過其他造型但不為世人的審美所接受,經過歲月的沉淀,最終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我們當下的很多創作也同樣如此,有些作品之所以能夠留存下來并不是因為它與眾不同,而恰恰是因為它秉承著傳統成就了經典。作品“君玉壺”(見圖1)便是秉承著這一思路制作而成的。

圖1 君玉壺
在我們學習制作紫砂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紫砂藝術可以天馬行空,但紫砂壺卻是處于一個固定的框架內的定制,要明白在一個框架中,一種藝術規則中,哪些東西可以改變,而哪些不容改變。當造型以簡潔為主,并且已然簡潔到極致的時候,造型的設計和靈感就越難以獲得,想要突破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個時候強行做出的改變、添加,不但不能創造出美,反而會破壞原有形態的美感,這也是當代紫砂壺制作眾所周知的難點之一。
作品“君玉壺”在制作的時候,以“君子如玉”這四個字作為創作的中心主題,制作時以圍繞表現這個主題而展開。首先制作泥片,泥片的厚薄要制作均勻,為了表現出“玉”的質感,這就要求泥片燒成后的肌理不是粗放的、疏松的,而必須是光潤的、質密的,這樣才符合“玉”的氣質,所以在泥片制作的時候需要反復拍打,使其泥料的密度更緊密,然后用一整塊泥片圍成身筒。作品“君玉壺”的壺面要保有一種向外鼓的張力,看起來就像有一股氣在內支撐,這十分考驗基本功的成型技法,需要用拍子慢慢地拍出壺身的弧度,務必使壺面在保持弧度的同時,向外微鼓起,尤其是壺肩的處理上,可以參照傳統“掇球壺”的處理方法,肩線與口蓋要保證形成一條平行線,這樣前后視覺上才能平衡連貫,制作壓蓋和壺底,為了表現光滑、玉潤的效果,壺蓋的處理同壺面一樣,光圓素滑,需要經過反復地刮壓,并且不添加任何多余的線條裝飾,但僅僅是這樣的造型處理,是無法點明主題的,所以在壺鈕的制作上,特別借鑒了傳統文化中表現“玉”的紋樣,壺鈕的兩個角就是從如意紋變化而來的,帶有幾分玉的韻味,但并不是完全的照抄,而是將這些元素與過橋鈕形制結合起來,共同構成一個“山”字,巍巍峨峨既為山,這在中國的傳統藝術表現中,常常會引申出挺立、挺拔、堅定不移等等的深層次概念,與玉相結合,則可以解讀出君子的志氣,如同山一樣挺拔巍峨,又同玉一樣潤澤映照萬物,海納百川,這也是傳統文化中我們對君子這一個概念的絕對追求。
作品“君玉壺”以壺鈕作為文化及視覺造型的中心,壺流和壺把就要相對進行一些弱化處理,結合壺身的造型,在處理壺流的時候,采用通常的做法就必須將流身加長,亦或者加粗,但這與君子如玉的文化印象并不相符,在一個玉潤的身體上加上一個或長、或壯的手臂顯然并不符合美的概念,所以壺流采用了更加新穎的設計,將流與身鋪開,既加深了兩者的結合,又解決了結構上的平衡,前后明接的流把也就共同構成了壺身結構的前后平衡,無論是工藝上還是視覺上都是合理的。
光素器紫砂壺在結合了當代的造型設計理念后,誕生了許許多多更加新穎的設計,這些設計思想再結合傳統文化中的各種形態、精神元素,構成了當代紫砂藝術的審美理念,延續了中華文化中對于傳統美、和諧、端莊、對稱等等的美學追求,看似簡單,卻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功底。只要傳承不息,紫砂藝術就必然能在當代文化藝術的舞臺上吸引更多的目光,展現更多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