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亞
(宜興 214221)
一件好的紫砂器具,除了講究制作技藝的精湛與形式的完美,還要審視圖案文樣的淵源,裝飾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等。紫砂壺器本身就是一種情感的體現和升華,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必須能夠充分展現出其美學價值的語言和取向,作品本身既要方便使用,又要能夠陶冶情趣、開悟心性,給人一種油然而生的藝術感受。紫砂工藝作為一種盛傳已久的工藝門類,要秉承它的樸素、率真與嚴謹,能表達出自己的親身感受,以達到形、神、氣、態四者兼備的境界,才能使作品氣韻生動,顯示出強烈的工藝美感和藝術表現力。這款紫砂“德鐘壺”(見圖1)從造型到審美,均能給人強烈的藝術感受。

圖1 德鐘壺
這款紫砂“德鐘壺”作品豐盈大度、格局嚴謹、比例協調;壺身挺括,壺蓋高聳,平添灑脫清瘦之美;直流嘴簡括而不單薄,端把方圓結合,握起來舒適有力;口蓋嚴絲合縫,氣密性良好,扁圓鈕精巧細致。整件紫砂“德鐘壺”作品沉穩周正、莊重儒雅,細節處各自延伸化轉,呈疏朗大氣之韻。作品通過線條塑德鐘之形質,強其氣勢,分其層次,顯其韻致。德鐘寶器,德者居之,飲之長壽,君子有緣相遇,且當珍惜。
“德鐘”亦名“鐘德”,同是兩字,前后顛倒,其意迥然。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據以“鐘德”記之。鐘者,樂器也,禮樂為用,鐘音之器為王禮頌。頌之以德,德經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為而不恃,后以頌之。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器喻大方無隅,形隱無名,善始且善成,視之,和之至也。尊道貴德,是以頌德。儒道皆大乘,帝王者,外儒內道,為器所記,喻方圓,剛柔濟。《康熙字典》解釋“鐘”字,樂鐘也。鐘空也,內空受氣多,故聲大也,鐘鼓樂之。鐘與鼓一樣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是音樂的代稱、象征。中國儒家學說有兩個基點即“禮、樂”。樂,鐘也。鐘德即樂德之意。顧景舟主編的《宜興紫砂珍賞》提到了:“德清儉素,儒雅中和胡付照與壺有緣之人,若有緣遇見此尊寶器,定能心生正氣,肅起恭敬之心。如此造型的砂壺,其稱謂大致有:德鐘、鐘德、德中、中德之名。究竟哪一種稱呼才是正宗?”可見紫砂“德鐘壺”歷史悠久,為歷代紫砂藝人所仰慕。
這款紫砂“德鐘壺”泥色純一、莊重儒雅、質樸大度,沉穩周正、圓潤涵光。壺身造型取自“盅”型,圓型平紐與器身形似,直流、耳型鋬,有清正直諫君子之風度。壺肩線條圓轉,過渡極其自然,鋬流根部與肩線自然結合,各自延伸化轉,呈疏朗大氣之韻。靜默交流,心生如此之嘆:“涵光華于樸厚,寄風雅于平常,此尊寶器乃我中華謙謙君子之化身也”。中華文化,以儒家為主流,修身立德,兼濟天下。藝人以手摶器,心手相合,以器載道。竊以為,此尊寶器以“盅”字為創意心源,而不辨“鐘”型,何為?《辭海》:“盅,器皿空虛。《說文·皿部》引《老子》:‘道盅而用之’。另一涵義是指杯類”。面對此壺,我們空去鋬流,不難發覺與今之“圓盅”器型相似。以圓整周正,以內心虛空之器為創意,不是追求以正器示道嗎?“水為茶之母,壺為茶之父”,器以虛空儉素之心容天下之茶,故此,紫砂“德鐘壺”必為君子所喜愛。
紫砂壺藝術不但被從事紫砂壺創作的藝人所重視,還是茶客們向往的境界。紫砂“德鐘壺”的器型美,還融入了中國文人所向往的君子風骨。歷代的茶事活動聚集一些志氣相投的茶客,他們彼此影響。紫砂“德鐘壺”的君子之風同樣也能感染這些人,潛在地表達一種君子般的默契。
[1]顧建余.簡析紫砂泥料特性和茶文化的關系[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7(10):94.
[2]方榮芬.淺談紫砂的審美特征[J].佛山陶瓷,2013(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