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美華
(宜興 214221)
設計一把紫砂壺,制壺藝人需要通方圓、曲直、長短、疏密等等的形式變化,將專業性、創造性的思維表達出來,讓觀賞和使用這把紫砂壺的人能夠體會到創作者所要表達的造型語言,以及造型背后的情感。紫砂壺的造型千變萬化,但每一件紫砂壺的設計和制作都遵循著這一基本規律,而構成這一規律最基本的表現方式便是“線條”。好的線條表達質感、神韻還有變化,差的線條則會讓人感覺一團亂麻,縱觀我們中華歷史傳統文化留下的遺產,那些精美的銅器、木器、瓷器、玉器、陶器等等,它們的線條都明顯帶有著能彰顯各自特質的特點,青銅的粗獷莊重,玉石的流光雨潤,無不是材質加上線條合理搭配的功勞,紫砂以材質的特殊聞名天下,但紫砂多變的造型輪廓,仍是不同的線條變化的結果,紫砂壺的藝術同樣也是“線條”的藝術。
在紫砂壺上,線條不單可以構成其本身的輪廓,還可作用于額外的裝飾,輪廓的線條和裝飾的線條兩者相互搭配、相互提升,共同構成了紫砂展現于世人眼中的形態,所以我們學習紫砂藝術,尤其是學習紫砂造型的設計,首先便要從解讀最基本的線條開始。很多初學者可能會認為,線條不過是直線和曲線兩種變化,但實際上很多經驗豐富的老師傅都會告訴你,紫砂壺上不存在完全筆直的直線,只有看起來像是直線的曲線。掌握了這一點就基本掌握了紫砂壺藝線條構成的奧妙,以眼前的作品“線韻提梁壺”為例(見圖 1),通過解讀這件作品的線條構成,可以讓我們對紫砂造型中“線條”有更深入的認識。

圖1 線韻提梁壺
說到對線條極致的理解,就不得不提到邵大亨的“掇球壺”,這件作品可以說是整個紫砂界耳熟能詳的了,很多剛剛開始學習紫砂壺的陶手首先學習和制作的造型就是“掇球壺”。那么邵大亨的“掇球壺”與我們一般初學者所制作的“掇球壺”到底有何不一樣呢?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紫砂傳承下來,總是以學習“掇球壺”作為紫砂的入門呢?這就涉及到我們對紫砂線條的認識,“掇球壺”的線條可以說是在紫砂壺造型中最簡單的造型之一了,正是由于其簡單,更加能體現出線條運用的極致。通過仔細的觀察和思考就會發現,在“掇球壺”這個造型中,你找不到一條多余的線條,所有的線條都極為精煉,都是“實”的。這種實用現代美術設計的說法來解釋,就是“有效線條”,這些“有效線條”構成了造型的輪廓,構成了造型在我們視覺當中的形體,給人以種種不同的感受。
作品“線韻提梁壺”的設計就是從這種最基礎的形態構成上衍化而來的,通常我們看紫砂壺的造型是否和諧,主要看三條線,肩、口、鈕,是否平行。這三條線無論造型如何變化,都是處于平行狀態,“掇球壺”便是如此,作品“線韻提梁壺”也是如此。所以我們可以得出,在紫砂壺上線條的變化,其實就是比例的變化,作品“線韻提梁壺”的長寬比例以及線條的走向轉折都選用了一個非常合適的值,這其實就是我們現代造型設計中所謂的黃金分割,這個黃金分割在紫砂壺上并沒有一個定值,傳統的手工藝人全憑自身制作時的經驗與感覺,經驗雖然可以不斷積累,但感覺卻不是每一次制作都完全相同,所以很可能同一造型的作品,同一個人制作,也會給人以不同的味道。不過我們可以通過合理的線條掌控,將這種不同的味道限制在一個相對固定的框架以內,從而形成大體上近似的裝飾語言,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紫砂藝人個人風格的由來。
作品“線韻提梁壺”上的線條較一般作品稍稍多了一些,色澤淡雅,外形帶有古韻又衍新風,很明顯是從古典造型之中衍化而來的,雖然簡單但十分突出線條在視覺觀賞中的存在感,飄逸流暢的線條裝飾在壺體上表現出了動人優美的效果,整體的造型并不復雜,只是將裝飾線條與結構輪廓融合到了一起,傳統的三彎壺流,其流頸的曲線有一個向后縮的趨勢,這是因為提梁造型沒有壺把,采用傳統三彎前出會造成前后端的不平衡。在這件作品上,壺身與壺鈕身上的裝飾線條相互呼應,壺鈕差不多可以看做是壺身一定比例的縮小,其上的線韻裝飾卻是并沒有按照相同的比例,而是適當的放大,與壺身形成對應的同時,也將作品視覺的中心移到了壺身上半部分,極大地擴展了壺的層次感和空間感。
作品“線韻提梁壺”還采用了截蓋設計,這樣設計的好處是讓壺口與壺肩形成一道連貫柔和的曲線,讓壺看起來更加的光滑,由于壺口、壺蓋、壺肩都處于上下兩組線韻裝飾的中部,也是這件作品需要著重展現的部位,所以這個部分的制作務求連貫,在上下線韻裝飾已經相當出彩的情況下,這中間的空間實際上已經不需要再增加額外的裝飾,采用留空、留白的手法,將上下的裝飾連續起來,反而能產生更加漂亮的審美效果。在這里合理的布局,充分利用曲線的柔和多變,展現出線韻和諧柔美的儀態,再搭配上轉曲的提梁,也就形成了一個以“柔”為代表的整體輪廓。
紫砂壺造型中的圓向來有著極大的包容性,古語有云“守圓含虛”便是指的這一點,柔的線條并非是讓作品看上去軟趴趴的,相反越是“柔”的造型,其內里越是顯得充沛、實在,這在眼前這件作品“線韻提梁”上同樣有所展示,提梁天穹一樣的弧度,擴展了整個作品的輪廓大小,創造了一個大的虛部空間,那么與提梁所創造的“虛”所對應,鈕、蓋、身就屬于實的部分,兩者相互對應,并不顯得拖泥帶水,這就已經算是成功的塑造了。
在這里,線條裝飾的處理,并不單是要滿足局部的虛實對比,即壺鈕與壺身的對比,也要滿足整體輪廓的虛實對比,即提梁所處的上半部與壺身所處的上半部分之間的對比。細部的對比考驗的是做工,細節的打磨;整體的對比考驗的是造型,形體的把握,兩者相輔相成可以說缺一不可。
可以說在這件作品當中,線條不單存在著塑造輪廓、視覺裝飾的作用,還表達了質感、空間感和體量感,線在這里并不單獨存在,也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不同的角度觀察,形成不同的形態輪廓,在圓融貫通的過程中形成自身獨特的美感,讓人從其形象上感悟出其中線條所孕育的力量。我們可以將紫砂壺看成一個特定的符號,而組成這個符號的線條是其最基礎的元素,對于這些元素的組合方法不同,可以表現出符號的節奏、韻律等等的變化,從而引發我們人對其的審美情感,所以創作紫砂壺就是在創作更有趣的符號,用更有魅力的方法組合其中元素。這種能力并非是與生俱來的,但卻可以通過學習來后天掌握,例如不同的線條在不同的視覺角度下的變化,眼前這件作品就是利用了相互平行的圈線在視覺上會產生一種舒適的穩定感這一特性,除此之外還有絕對的直線在紫砂壺上會產生視覺上的內凹等等。
紫砂壺是造型的藝術,也是線條的藝術,點和線是組成形體最基礎的元素,但正是因為基礎,所以往往會使人忽略其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學習是持之以恒的,學習更要謙虛謹慎,藝術創作源于我們對美的追求,而人類對美的追求永遠沒有止境,這同樣也意味著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從最基礎的造型元素中創造出更多、更美的紫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