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杏坤
(宜興 214221)
紫砂壺藝百年流芳、經久不衰,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紫砂壺早已超越普通茗茶器皿的范疇而成為優雅藝術品的代表。紫砂壺藝的發展歷程始終與人文密切相關,在壺中,各種傳統文化精髓找尋到了最佳的契合載體,而壺藝創作也真正進入人心的環節,受到越來越多文人雅士的親睞和鐘愛。
作為一門藝術,紫砂壺具備藝術的特質和氣質,其創作講究技藝技巧、情感構思等,并以造型裝飾為最基本的形式,帶給人先入為主的直接感受。紫砂壺 “三生圓滿”(見圖1)便是在結合技藝的基礎上,充分融入文化情愫,使之流露出只可意會的美和靈氣畢露的情。
對于制壺藝人而言,創作的前提應具備扎實的功底、充分的形象構思和深入的內涵提煉,“三生圓滿壺”于傳統文化中挖掘底蘊,將一份美好的情感塑造成壺藝形象,以期共鳴。該壺呈三足提梁款式,壺身陶刻精美,增添了文化氣韻,內外兼容,形神俱佳,表達吉祥美好的祝福。
造型是一把壺的主體呈現,早期紫砂壺多為無缽露燒,較為粗糙,隨著技藝的提升與茶事的促進,紫砂壺逐步向精雅化發展,對器型以及形的來意也愈加講究。當代壺藝泰斗顧景舟大師曾講過紫砂壺藝創作的四個要素:形、神、氣、態,即紫砂壺不僅應具有形象神態,也應富有氣質內涵。“三生圓滿壺”利用泥料的柔和性與可塑性,把作品和諧飽滿、勻稱自然的視覺美感大方地呈現出來。壺身珠圓玉潤,以壺身為中心,鼓腹圓潤而豐滿,張力十足,明暗面清晰自然;短頸、圈口的緩沖過渡順暢,蓋頂壺鈕呈橋型,中間有圓孔,提拿適手;壺底承三只圓柱足,顯得秀氣而端莊,與壺身形成鮮明的視覺對比,使重心下壓而不失輕靈;三彎壺嘴粗壯有力,出水口前伸,流暢自然;圈狀提梁橫跨壺肩兩側,其向上之力鮮明,并與壺身之間形成虛實對比,增強了作品的空間感。整把壺造型細節比例協調、雋永耐看,于曲型之間流露剛柔相融的美感。

紫砂壺“三生圓滿”整體給人以穩重的力度感,器型以曲線構成,以“圓”為基調,中心內聚、圓融自然,給人以溫暖美好、古雅歸屬的感覺。其壺身、壺鈕、壺足、提梁均設計為圓形,頗具匠心,象征著圓潤通達,將中國人所講究“圓融”智慧表達出來,進一步升華內在人文價值,從而營造出圓滿意境,壺底三足恰寓意“三生”,故而三生圓滿的美好祝福就此言簡意賅地流露出來,意猶未盡間不禁文氣高三分,利落脫俗,令人難忘。
紫砂陶刻是一種常見的裝飾手法,它以刀代筆、以刻代繪,題材和形式極為廣泛,與造型相輔相成,提升著一把壺的藝術形象和文化內涵。而為了體現其藝術效果,畫面的布局、構造,運刀的急緩、力度等都頗有講究。此壺壺身一面以快刀陶刻老者品茶圖案,意趣生動,一筆一畫看似無意,其實別具匠心,整體畫面感強烈,靜中有動,呈現一派平靜安和的景象,令人向往,亦無形中豐富了作品的人文質感,使整把壺內外兼流露出溫暖美好的氣象。
在數百年的發展歷程中,紫砂壺藝日臻完善,時至今日已經成為一門體系相對完整、技法相當成熟、表現力極為強勁的精華藝術。藝術無聲,但它卻更能真切地承載情意。“三生圓滿”顧名思義即表達對人生圓滿順利的祝福和渴望,這種情感在藝術形式中的表現差異性十分大,而紫砂泥料的可塑性為創作提供了優越的硬實力,但真正回歸到作品中,更要驗證創作水平這一軟實力。此壺外在形象古樸大方,充分延續了傳統紫砂壺的造型優勢,但在傳統中對于人文情感的表達卻是水到渠成、恰到好處,三足、圓壺,無疑是對三生圓滿極好的解釋。
慕古問今,紫砂壺的創作始終離不開造型與文化這兩個極為重要的元素,當代制壺藝人只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創造力,并不斷付諸實踐嘗試,使宜興紫砂壺不斷推陳出新,愈加具備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