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琪
(宜興 214221)
紫砂藝術作品是中華大地一大藝術瑰寶,歷經數百年發展,以精湛、獨特的藝術魅力廣受文人雅士所鐘愛。一柄小小的壺中,濃縮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窺看中華藝術魅力的一個極好的窗口。紫砂藝術源遠流長,歷經漫長的發展過程,從粗獷的明代初創時期,到民國時期的發展變化,再到現在的蓬勃發展,紫砂作品帶著歷史的渾樸質感和文化的深厚底蘊,走入了現代生活之中。每個時代的審美都是不同的,紫砂藝術作品卻能在時代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創新、不斷收納新內容,在保留原有紫砂藝術精髓的同時,還能煥發出新的藝術魅力,這也是紫砂作品備受世人青睞的一個原因。
每一件紫砂藝術作品都帶有獨特的個性化,在簡練的細微處彰顯生機勃勃,在平面中追求千般的變化,在點、線、面、體中追求韻味,在相互融匯和滲透的過程中貫通整體,讓人感受紫砂作品獨特的個性美。然紫砂的美,最直觀的體現就是線條,線條是造型藝術中最具有直觀性的表達語言,水平線讓人心生寧靜、廣闊之感,垂直線使人感覺升華、挺拔,斜線又令人感到空間的急劇變化,曲線之美又是帶有流動、變化、柔和、輕巧,人們對曲線的視覺感受比其它線條更有一種輕松愉悅之感。要談紫砂藝術作品中的線條美,就不得不談到紫砂藝術作品中的造型藝術。
紫砂造型藝術最為常見的表現方式有三種,分別是:光器(俗稱光貨)、塑器(俗稱花貨)、筋紋器(俗稱筋瓤貨)。其中筋紋器,則為紫砂造型藝術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也是紫砂造型藝術中最具有代表性、形制豐富、影響較大的一個門類。紫砂泥料具有可塑性強、燒制過程收縮變形小,雖表面無釉、胎骨裸露,卻肌理溫潤的特點,為紫砂筋紋器點、線、面、體的獨特線條表達提供了有力的造型支持。“邀月蓮壺”(見圖1)這一作品就是一款以蓮紋為飾的紫砂筋紋器。“經線紋理”是紫砂筋紋器造型構成的重要部分。通常筋紋器會采用大自然中瓜果、植物花形為素材,制壺藝人進行加工提煉,運用幾何原理,等比例劃分切割以及重合變化。筋紋凸凹有致、整齊規范,其制作難度之高,需要制壺藝人具有嫻熟高超的技藝。

圖1 邀月蓮壺
“邀月蓮壺”壺體貫通一氣、整齊秀美、平整和縫、落落大方,筋紋特征十分明顯。在實現了幾何形體與自然形體的完美融合時,既帶有幾何形體簡約優雅,又不失自然形體的生機盎然。壺身蓮紋為飾,上下貫通,咬合一致,筋紋凸凹有致,表現出筋紋線條那特有的凝重感,蓮紋造型氣韻自然、光滑秀致、線條明快,攜帶一種生機勃勃的自然韻律感。壺蓋與壺口完美貼合,壺蓋同樣是采用蓮紋為造型設計,筋紋溝壑深深,上下咬合嚴密,口蓋處蓮瓣花邊圓潤而致密,陰陽面收放自如,蓮瓣分布均勻,除了筋紋特有的線條美感,還夾帶蓮紋特有的沉穩之風。壺鈕雕琢如蓮,小巧精致,創意十足。壺流和壺把采用素面造型,壺嘴微彎,曲線伸出,壺把彎曲有勢,自然穩健,貼合手感。二者肩頸一體,比例協調,自然有序。整體觀之,線條陰陽相交,凹凸變化有致,布局嚴謹,處處彰顯其端莊大氣、古樸清雅之感。蓮紋在塑造的過程中,立體感頗強,壺體采用縱紋到底的表現手法,在制作上難度更大,這體現了創作者技藝的精湛,以及對線條美感抓取到位,也對蓮花紋理解深邃,深刻地表現出了紫砂筋紋器的獨特氣韻。
蓮花自古以來,因其高貴的品格廣受文人墨客喜愛,除詩詞歌賦外,繪畫作品也是不少,“邀月蓮壺”將蓮花的獨特韻味化為筋紋展現,說明創作者將蓮花所表達的那種高潔、美滿的寓意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氣韻抓取得極為精妙,令人不但感到一種遺世而立的清幽,還感受到一種忘卻俗世的淡然之感。
蓮文化的內涵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縮影,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中,也在不斷的升華。同樣,紫砂藝術作品也是在繼承傳統紫砂工藝的過程中不斷尋求新的藝術魅力,追求新的藝術美感,也體現制壺藝人們不斷追求新的藝術表達。紫砂筋紋器造型是紫砂藝術造型中的經典門類,在其他造型不斷推陳出新的今天,紫砂筋紋器也在不斷改進發展,將優秀的傳統技藝融合在現代創作中,勢必將紫砂藝術帶入到一個嶄新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