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臏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起源于宋代,歷經明清兩代的成熟,時至今日,它在藝術上的表現已愈加完美豐富,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紫砂壺因千姿百態的造型、淳樸古雅的色澤、精美絕倫的工藝而獨具藝術品位,同時,紫砂壺又先天繼承了中華茶文化的底蘊,在數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備受文人雅士青睞,使之在潛移默化中包容并汲取了傳統文化的諸多內容,成為一種文化載體,它將藝術與人文結合,延續了紫砂藝術的生命,展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紫砂壺的創作在一定程度上深受傳統思維的影響,著重凸顯出其穩重大方、典雅端莊的氣質,但當今的紫砂藝人進一步在傳統基礎上尋求突破和創新,將一些新的理念和創意融入到壺型中、裝飾中,使其更具有藝術張力,帶給人耳目一新又不失傳統的感覺。紫砂壺“浪濤砂”(見圖1)從洶涌波濤中汲取創作靈感,將浪濤的形象藝術化地再現于壺上,同時又進一步優化,使其更具藝術氣質,并且更好地與創新理念融合,呈現出眼前一亮的氣質,在形態創意的基礎上勾勒如意紋作裝飾,成為其藝術審美和人文情愫表達的畫龍點睛之筆。

圖1 浪濤砂壺
紫砂壺的造型大致上可分為光貨、花貨和筋囊貨三大類,其中尤以光貨最見張力。在實際創作中,光貨雅致而文氣,透露著簡約氣息,但制壺藝人在很多光貨中又會巧妙地融入花貨或筋囊貨的諸多藝術特點,使之呈現出更飽滿的藝術生命力。紫砂壺“浪濤砂”的形態創意來源于大海中隨風起伏沖擊的浪濤,海面上瞬息萬變的浪濤雖然很難被具象定格,但是這把壺巧妙取其流線形態,以浪之線韻構成壺之形態,因此,整把壺在造型主體上雖為傳統光貨圓器,但又有花貨的特征,壺身飽滿圓潤,鼓腹外張,單壺嘴和壺把則巧妙裝飾成浪濤形,浪定格在嘴尖與把稍處,前呼后擁,同時,壺身上特地裝飾波浪形線條,并恰到好處地連接著壺嘴和壺把,使三者終于連貫一體,仿佛浪濤正在壺上演繹,而壺中更有讓人看不到卻能聯想翩翩的三千巨浪,帶給人強烈的心靈震撼。
紫砂壺“浪濤砂”的造型極具現代審美特質,尤其將流線形態巧妙與作品結合,形成整把壺特有的形態走向,充滿了動感氣息。它延續了傳統光貨的藝術精髓,又恰到好處地在細節處與花貨造型,即浪濤的形態融合一體,看似渾然天成,實則匠心獨運,將造型與裝飾的概念統一于一壺之中,張力十足,這種張力既來自于壺體本身,亦來自于它對于人心的沖擊,形成了強烈共鳴。
在傳統文化習俗中,吉祥文化一直是耳熟能詳、喜聞樂見的題材,它的內容覆蓋極為廣泛,表達著人們追求幸福、美好、平安的樸實愿望。在紫砂壺創作中,吉祥文化也一直是重要題材之一,很多紫砂作品都融入了吉祥的概念,從而更深入人心。這把“浪濤砂壺”在設計中也融入了吉祥如意的元素,如意云紋圍繞平面狀壺蓋上側外沿一圈,裝飾精密而小巧,彼此聯系,大小統一,對稱和諧,微微突出的立體效果,手感可觸卻不忍褻玩,讓人心生珍惜。如意云紋是“如意”的藝術化象征,此處以紋飾來勾勒,既凸顯線條的流暢繾綣,更表達了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
事實上,并不是所有壺在所有狀態下就可以被植入某一種或多種文化內容,強行放上的東西可能會變成畫蛇添足的存在,因此,“浪濤砂”相對將吉祥文化元素放在一個輔助的位置上,即壺蓋面上的一圈線紋裝飾,但又能夠讓人一目了然,整個壺體更具畫面感,將傳統人文與現代造型更好地結合并升華。
紫砂壺藝創作講究形與神的統一,對于一把壺而言,內外兼修是其永不褪色的風格,更是其直擊視覺與心靈的力量。紫砂壺“浪濤砂”從風起浪濤里獲得創作靈感,去粗取精,融合情感文化,將創新的造型與傳統情感意境統一起來,既是一次自我修養的熏陶,又于作品中傳遞豐富的人生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