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旦
摘 要:隨著醫療衛生領域的全球化發展,衛生高職院校的專業英語課程受到更大關注。高職護理專業的ESP教師要確保ESP課堂教學的效果,就必須提高自身的ESP教學水平,且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雙師素質,同時學校可以通過校本教研、同伴互助、臨床觀摩等形式來進一步培養ESP教師的雙師素質。
關鍵詞:ESP教師;雙師素質;“雙師型”教師;高職護理專業
中圖分類號:H319;G71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2-27
課題項目:江蘇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立項課題“基于護士核心能力培養的五年制高職護理ESP教學策略研究——以無錫衛生高職校為例”(XHJX2017111)。
作者簡介:趙 旦(1966—),女,江蘇無錫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及管理。
何為“雙師型”教師?目前高職院校普遍認為“雙師型”教師除了具有高校教師資格和相應的教學職稱,還應擁有非教師系列并與專業相關的中級職稱或執業資格證書。“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核心,以學生為本位”已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的核心理 念;注重學生技能水平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已成為職業院校師生教與學的出發點;高職公共基礎課須為學生的專業成長服務已成為職業教育界的共識。因此,對公共基礎課教師而言,雙師素質的培養也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醫護領域的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高,醫護英語在衛生類高職院校得到了更多的重視。因此,衛生類高職院校護理專業的ESP教師應該具備更高的雙師素質,既要懂公共英語,又要懂專業英語;既要熟悉教育教學業務,又要廣泛了解醫療衛生和護理行業的基礎知識;既要具備扎實的相關理論知識,又要具有較強的語言綜合技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學生的專業需求出發,以“必需、夠用”為尺度,通過創設與護理專業密切相關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職業情境中學會正確運用英語,為學生提供日后勝任其本職工作所必需的專業英語基礎知識、人文知識和后續學習準備。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幫助學生增強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為其樹立跨文化意識,滲透西方先進的護理理念,鞏固護理專業知識,以及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而這也是ESP教學的最終目的——為學生的專業成長服務。
當然,衛生高職院校護理專業的ESP教師最好是“雙師型”教師,既要是英語教師,精通英語,又要是護士,或護理專業畢業,有較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然而,通過對江蘇省幾家衛生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進行調查,我們發現這樣的“雙師型”教師占比不到10%,也就是說,護理專業的ESP教學絕大部分是由公共英語教師承擔的。但由于有的公共英語教師缺乏對醫學知識、護理程序等基礎知識的必要了解,常常把一些句子翻譯得不知所云,讓學生聽得一頭霧水。久而久之,學生對專業英語徹底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針對這一現狀,我們認為衛生類高職院校護理專業ESP教師的知識結構比較單一,教學視野不夠寬廣,其雙師素質亟待提高。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各校英語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很大,還有許多教科研工作和比賽,所以,組織英語教師集中強化培訓醫學或護理專業知識的做法不切實際,且醫學知識面廣、量大,不是短期內聽幾次講座就能掌握的。那么,如何才能在不影響日常教學工作的同時加強對ESP教師雙師素質的培養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創新校本教研形式,與護理系開展聯合教研活動
校本教研是教師們進行交流學習和教學研討的主要途徑。有效的教研活動能及時解決日常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全面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因此,我們在工作中要充分發揮教研活動這一重要載體的作用,并打破常規,組織英語教研室與護理系各教研室開展聯合教研活動,英語教師和護理教師、醫學基礎課教師等定期進行溝通和交流,重點對專業英語教學內容的取舍、護理情景的創設、醫學術語的表達以及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護生核心能力等問題進行認真細致的研討,從而拓寬英語教師的醫護基礎知識儲備,提高專業英語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強調英語教師參與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的重要性,積極鼓勵英語教師參加METS(醫護英語水平考試)或輔導學生參加METS考試,和護理教師一起共同輔導學生參加護理情景英語比賽、涉外護理英語比賽、職業英語技能大賽等各級各類英語比賽,以此來增加英語教師對學生專業的了解和認同,以及對相關專業知識和醫學術語的理解和掌握,從而與學生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綜合素質。
二、創新教師培養模式,與專業課教師共同帶教青年教師
通常情況下,學校每年都會安排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或學科帶頭人與剛入職的同學科年輕教師進行結對培養,幫助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為了培養青年教師的雙師素質,我們可以嘗試同時聘請護理專業課骨干教師為導師來帶教英語教師,主要負責指導他們了解學生所學專業相關課程的基本知識。帶教形式可以是相互聽課,主要是英語教師要定期多聽專業課,最好能在1~2年的時間內完整地聽完2~3門專業課;也可以是英語教師在護理專業教師的指導下自學相關專業基礎課1~2門。通過這樣的帶教形式,經過2~3年的培養,英語教師們就能夠具備一些必要的護理或醫學基礎知識了。
除了校本培訓,也可以不定期選派優秀英語教師外出去醫學院校脫產進修醫護英語,或做訪問學者,進修時間以一學期為宜。期間,學校要加強對進修教師的考核管理,應要求他們認真制訂學習目標和計劃,虛心向所在醫學院校的專家們請教,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英語水平和教學技能,為更好地開展ESP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創新社會實踐內容,組織青年教師下臨床做調研
衛生類高職院校一般都會要求專業教師每年到醫院下臨床,或到醫藥企業開展專業實踐,要求公共基礎課教師參加社會實踐或指導學生社團活動。但為了豐富英語教師的專業知識,幫助他們了解學生的崗位技能職業需求等,我們可以組織英語教師參加學校統一安排的醫院臨床實踐活動,要求教師們認真觀察醫院和護理部門的工作環境,及時記錄在醫院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感,并結合專業英語教學內容進行深入調研和反思。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英語教師對學生所學的專業及他們將來的工作崗位職責或要求有了切身的體會,教學中必將受益匪淺。
四、創新班主任工作方式,鼓勵實習班班主任參與實習指導
根據人才培養方案,護理專業學生都必須完成十個月的醫院臨床實習。同時,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招生就業處還規定,實習班班主任除了關心本班學生的實習情況還要管理1~2個實習點。對擔任實習班班主任的英語教師來說,這也是一個很好的了解學生專業崗位的機會。因此,在學生畢業實習的過程中,我們要求班主任們除了經常與實習小組和本班學生保持聯系,還要定期去醫院或醫藥企業看望實習生,詳細了解學生們在各自實習崗位上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情況。這一做法能為班主任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更好地融入專業知識或崗位要求提供第一手材料。
通過以上四個途徑,ESP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都將得到進一步完善,其雙師素質一定能得到全面提升,從而為他們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將所教學科知識與學生所學專業相融通、與學生專業實際相貼近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也為學生樹立全球化意識、掌握專業知識、提高交流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打下一定的人文基礎和外語基礎。
參考文獻:
[1]宋秀范.淺談涉外護理專業英語“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4(18):46-47.
[2]孔繁霞.ESP教師專業化發展途徑[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2(4):35-37.
[3]周 鋒.醫學院校ESP師資培養探究[J].英語廣場,2017(3):71-72.
[4]任俊蓮.醫學類高職高專ESP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和路徑研究[J].海外英語,2017(6):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