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玲
說起“大美青海”,人們腦海中映射出的大多是青海湖,湖水湛藍,湖邊美景如畫。就在青海湖以西,有一片神奇的秘境之地,被世人譽為祖國聚寶盆,這就是柴達木盆地,在這里荒寂與寶藏同生、藍天與綠洲相連,這里還是著名的“絲綢之路”輔道驛站。柴達木是海西州的腹地,除富含大量礦產資源外,風景更是獨具特色,令人神往。
這里的旅游區位十分優越。周邊與西藏拉薩、甘肅敦煌、新疆等熱點旅游地區毗鄰,區域旅游資源互補性高,還具有互為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潛質。境內109、215、315國道形成環形路線,重要景點沿國道布局,旅游產品和旅游線路開發促進了優化組合,是戶外旅游及汽車摩托車賽事和自駕游的理想圣地。
這里的地形獨特多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對這里最好的寫照。茫茫戈壁廣袤無邊、雪山草原冬夏渾然、河流湖泊勾勒瀚海,各色自然景觀一應俱全。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布哈河緩緩奔向青海湖,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金子海草長鶯飛,雅丹、昆侖、天空之鏡更是聞名遐邇,還有發端于高山地帶的數百條冰川,占青海省冰川總面積的62%,各種奇特景觀引人入勝,魯芒溝、野牛溝等地40余處巖畫,傳達著古先民們生活在柴達木的地理印記和歷史回音。
這里的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有近200種野生動物、400余種野生植物。唐古拉高原鰍、“活化石”青海云杉都是高原特有物種。中華水塔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高原珍稀動物王國可可西里、古生物遺跡貝殼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柴達木梭梭林、都蘭國際狩獵場等魅力獨具。
這里的地域文化多元絢麗。在歷史長河中,羌、氐、匈奴、鮮卑、吐蕃等各部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絲綢之路南道、唐蕃古道、吐谷渾王國等輝煌歷史,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址或遺存,史前巖畫、鎏金鳳鳥、棺版畫等珍貴文物為世人關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0余處。
柴達木獨特的自然景觀是“老天”賦予的,海西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則得益于海西州委、州政府積極順應全國旅游發展大趨勢,將旅游業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產業、全面小康建設的幸福產業、關系社會福祉的民生產業以及綠色生態環境的低碳產業大力發展。
海西旅游業雖然起步晚,但有著速度快、前景優、帶動強的特點,旅游發展態勢迅猛,已進入旅游產業升級、品質優化的新發展階段。無論是從宏觀發展要求,還是從自身發展需要,海西旅游業都到了轉向優質旅游發展階段的關鍵節點,換而言之就是到了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發展態勢。近三年,海西旅游人次和收入平均漲幅30%,每到旅游旺季“一票難求”“一房難求”現象屢見不鮮。但隨之而來的是景區開發程度低、基礎設施薄弱、旅長游短等問題突顯,難以滿足游客的多樣需求。不難看出,發展優質旅游將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海西旅游業發展的重頭戲。
那么何為優質旅游?就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旅游美好生活需要的旅游,是充分體現新發展理念的旅游,是更加安全的旅游、更加文明的旅游、更加便利的旅游、更加快樂的旅游。
旅游業作為海西著力深耕的朝陽產業,它的優質旅游發展之路正是以“旅游+”融合發展為路徑,堅持項目帶動、景區支撐、宣傳為重、行管從嚴、改革創新,著力構建“兩環帶動、兩翼齊飛、五區支撐”的大景區、大旅游、大發展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逐步形成觀光旅游和休閑度假旅游并重、旅游傳統業態和新業態齊升、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公共服務共進的基礎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傳統的吃、住、行旅游要素上,構建“吃、廁、住、行、游、購、娛”和“文、商、養、學、閑、情、奇”旅游綜合要素體系,努力為美好生活添彩。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走進柴達木,感受專屬于海西的魅力,感受專屬于遼闊天地間的快樂。海西特有的奇珍異寶旅游資源,也恰恰符合人們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下,那種求真、求新、求奇的精神旅游追求,對游客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亦是追求回歸本真的心靈震撼力,這也正是近兩年來海西旅游出現井噴式發展的一方面原因。
“把民之所望,做改革所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的講話鏗鏘有力,令人振奮。我們堅信,海西的100多處景點景觀,終將在優質旅游發展的道路上串珠成線,成就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在青海以至于在全國的旅游版圖上,串起一片閃耀的新星,海西旅游業更暖的春天已經到來,嶄新的一頁已經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