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松
近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印發《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對職業學校校企合作的方式、促進措施、監督機制等作出明確規定。根據《辦法》,職業學校和企業可以結合實際,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基本模式,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內在要求,也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必由之路。盡管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區,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某種程度上還停留在表面層次,企業參與學校專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習實訓等人才培養環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仍然較低,職業教育的學校布局、特色建設、專業設置等方面不盡合理,質量有待提高。
要解決以上問題,各地政府部門、各職業學校、各相關企業必須攜起手來,按照《辦法》提出的要求,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斷提升職業學校的辦學水平,全面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要注意做到“四個保證”,確保校企合作在良性軌道上運行。
一要保證政策支持到位。校企合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校企雙方聯合進行科技研發,共建科研和學生實訓平臺,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只有通過強大的行政力量主導推進,才能確保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到位、資金保障到位、監督管理到位。目前,許多地方政府在支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與機制并不完善,對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的資金獎補、稅費優惠、信貸支持等方面的政策還未落實到位,社會捐助渠道不夠暢通。為此,各地政府要以落實《辦法》為契機,建立健全支持政策和保障機制,為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保駕護航。
二要保證學校擁有辦學自主權。從教育發展的角度來看,推進校企合作的主體是學校,在保證正確辦學方向的前提下,職業學校理應擁有更多辦學自主權。學校應把校企合作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包括專業的設置與改造、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內容與課程資源的開發、校內外專業實訓平臺及科研平臺的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教學模式改革、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和評價體系建設等,每一個環節都應有企業參與,使校企雙方成為利益共同體,真正實現人才培養與用人單位的無縫對接。
三要保證企業在合作中獲益。企業參與校企合作,能從中獲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學校的人才培養支持,并能在參與合作辦學中實現資金、資源、文化等多方面的積累和提升,這對于企業的發展來說無疑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在參與學校辦學過程中,企業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找到自身發展與學校辦學的最佳結合點,與職業院校共同制訂人才培養目標,確定課程設置、實訓內容和技能評價標準,滿足自身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四要保證學生合法權益不受損害。當前,個別職業學校借實習之名,把學生當廉價勞動力“賣給”企業的新聞時有發生,給校企合作辦學帶來負面影響。鑒于此,校企雙方都應嚴格按照《辦法》的要求推進合作辦學,主動接受政府行政部門、行業和社會的監督。尤其是政府行政部門,要積極會同相關行業組織,加強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監督和指導,全力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各地政府部門、各職業學校、各相關企業要以實施《辦法》為契機,制定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配套政策,切實解決校企合作中一直存在的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積極性不高、參與程度不深等問題,全力破解校企合作運行機制不順暢、合作協議不規范、育人效果不明顯等難題,促使校企合作朝著規范化、現代化的目標前進,為提升職業教育水平、構建現代職教體系探索路徑、筑牢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