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英德
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明確提出了“對外開放”概念,他指出:開放就是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一直以來,對外開放給予了海西發展的不竭動力,海西的對外開放工作,第一位是招商引資,第二位還是招商引資,第三位更是招商引資。我們高度重視招商引資工作,是因為這項工作關系到海西發展大局。近半個多世紀創造了柴達木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跡,沒有對外開放、沒有招商引資,就不可能在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取得跨越式發展。
近年來,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直接推動下,通過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共同努力和辛勤工作,海西州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一批重大項目落地建設,一批高新技術產業落戶海西。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招商引資也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新形勢下的招商引資工作仍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和短板,傳統固有的招商引資模式將難以為繼,亟待調整。如何破解當前形勢下的這些難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當前我州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結合海西實際,就創新招商引資思路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海西州招商引資工作現狀
近年來,按照州委、州政府工作部署,海西招商引資工作圍繞“一帶一路”倡議、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東部產業轉移等重大機遇,立足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圍繞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一區四園”產業布局,引進產業聯盟、骨干龍頭企業和關鍵節點項目,成功簽約一批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重點項目,進一步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著力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2012年至2016年,全州共簽約各類合作項目448個,簽約總金額2418.64億元,實現到位資金848.64億元,占全省到位資金的30%。
(一)整合招商力量,加強政策扶持
結合海西實際,成立海西州招商促進服務委員會,整合招商力量,形成大招商格局,全力做好招商服務、項目跟蹤、前期手續辦理等工作,不斷提高招商項目落地率。同時,設立北京聯絡處、杭州聯絡處,進一步延伸工作觸角,擴大了招商引資工作覆蓋面和服務領域。制定出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十二條措施、構建新型政商關系的實施意見、治理經濟發展軟環境十條措施、支持人才引進等一系列具有海西特色的地區經濟發展扶持政策,引導了一批優質招商項目集聚。
(二)夯實基礎工作,提升招商水平
梳理涉及鹽湖化工、裝備制造等重點企業名錄200余家,梳理來自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客商名錄220余名,梳理2010年以來簽約項目名錄550個,謀劃產業鏈延伸、產業鏈節點等方面的項目152個,扎實推進企業庫、項目庫、客商庫、儲備項目庫和州招商委網站和“海西招商”微信平臺的“兩網四庫”建設。開展并延伸十大暖商親商活動,州級領導每月深入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建設現場進行調研,采取一對一、現場辦公、蹲點等方式,及時協調解決上下游重點企業用煤、項目建設資金等實際問題和困難,著力構建新型政商關系。
(三)轉變招商方式,加大推介力度
近年來,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州委、州政府、試驗區管委會主要負責同志每年以招商小分隊的形式開展推介招商和重點項目對接洽談活動。積極赴上海、成都、北京、浙江等省區市開展對接洽談經貿活動;緊緊抓住“一帶一路”機遇,與沿線國家尼泊爾簽訂長期戰略合作意向書,開展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對接交流活動;舉辦北京綠色懇談會、全州上下游產業對接暨經貿交流會、光熱大會、世界鉀鹽大會等投資促進活動,邀請兩院院士、國內有關行業知名企業和相關負責人來海西考察投資,對接具體項目,促成了一批項目成功落地。在今年4月20日全州上下游產業對接暨經貿交流大會集中簽約儀式上,共簽約205個項目,簽約金額達到617.68億元,其中招商引資項目60個、金額318.27億元,上下游產業對接項目93個、金額146.53億元,政銀企項目52個、金額152.88億元。
(四)依托產業特色,提升招商層次
進行針對性選商、選資,引進一批技術含量高的大項目、大企業和配套能力強的“精專特新”中小微企業入駐。依托四大傳統產業企業開展產業延鏈、功能配套、循環利用等方面項目的推介和招商工作,一批資源利用好、技術含量高、產業融合度高的項目簽約落地海西,促成鹽湖副產鎂資源利用、60萬噸煤制乙二醇(一期20萬噸)、氫氧化鎂6萬噸聯產26萬噸氯化鈣等一批項目取得實質性成果。圍繞重點產業園區建設、“雙百”工程,開展關鍵節點項目的招商引資工作,引進、建成水泥窯協同處置工業廢棄物項、年產3萬噸農用節水環保微滴灌輸水設施及PE高性能復合管生產、年產30萬噸鉀肥造粒等項目,進一步提升了現有產業發展層次、提高了產品附加值。成功引進年產30萬立方聚苯乙烯保溫泡沫板、年產3萬噸海綿鈦配套8萬噸金屬鎂、年產3000噸枸杞酵素、年產1000噸鈣制劑、年產10000噸酵素型青稞啤酒等項目,積極開展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生物產業等項目的招商。
二、存在的困難問題
一是州上組建了招商促進協調服務委員會,各地區也組建成立了多部門聯動、協作的招商推進工作機構,每個部門都是招商隊、人人都是招商員的工作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但招商機構“大而不強”,招商人員“多而不專”,招商作用發揮的還不夠。招商人才隊伍業務知識不精,業務能力不強,尤其是產業發展方面的知識匱乏,實踐經驗不足,招商隊伍整體專業素養不高,服務能力和水平還有待提高,與招商隊伍具備博、專、精的要求差別甚遠。比如在招商工作中因知識面窄、專業知識欠缺,難以與客商形成共鳴,這些都是我們招商隊伍的弱項。
二是執行招商引資聯席會議制度不到位,定期會商制度未建立,招商引資項目的引進和落地兩個環節未能實現無縫對接,往往出現項目簽約率高、落地率低的現象。尤其是一些簽約額大,有成長前景但要素缺乏的項目,問題更為突出。
三是政策落實難度大。招商引資過程中,政策能否有效落實到位,直接關系著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的成敗,更是對政府樹立誠信形象的考驗。“重引進,輕落地”現象時有發生,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
四是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的當前階段,隨著資源配置量的減少,土地及環評等政策的標準不斷提升和約束性的加大,招商引資的比較優勢不斷弱化,甚至消失,而自然環境差、人力成本高的劣勢在突顯,招商引資的難度愈來愈大,招商難、難招商的局面已出現。
三、創新招商引資工作思路
(一)解放思想奮發作為,找準優勢激發活力
在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沉著冷靜,堅定信心。要大力發揚“海拔高要求更高,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降標準”的精神,既要看到自己的差距,也要看到我們的優勢。經過幾十年發展,海西在招商引資的諸多方面仍然有著較明顯的優勢。
一是稟賦資源優勢得天獨厚。“聚寶盆”柴達木盆地各類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大于100萬億元以上,湖鹽、鉀鹽、鎂鹽、鋰、鍶、石棉、芒硝、石灰巖儲量居全國首位,溴、硼儲量居第二位,且太陽能、風能和特色生物資源富集。
二是區域發展戰略位置重要。海西處于“進藏入疆出甘連川”的咽喉地帶,是連接西藏、新疆、甘肅的戰略支撐點和祖國西部腹地的交通樞紐,也是連接歐亞市場的黃金帶,是國家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向西縱深推進的“橋頭堡”,發展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三是經濟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海西作為國家重大能源儲備開發的重點地區,作為穩藏固疆的戰略高地和西部民族地區發展的引擎,作為國家西部大開發特色優勢產業基地,作為支撐青海經濟社會發展、保護三江源的基礎性作用沒有變。還承擔著探索資源性、生態脆弱性地區,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科學發展的示范引領重任。
認清在招商引資中的優勢,是為了增強我們的信心,而不是盲目樂觀。我們要直面壓力,拼精神拼服務拼創新拼保障,努力開創招商引資工作的新局面,充分激發發展新活力。拼精神,就是要發揚創新創業的實干精神,增強歷史使命感和搶抓機遇的意識,要發揚不服、輸鍥而不舍、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拼服務,就是要給投資商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貼身服務,把服務海西企業貫穿到政府工作各方面,踏踏實實地做企業的貼心人,讓在本地投資的所有企業都感到選擇海西這片發展熱土是正確的決定,并愿意進一步在本地落地生根發展壯大。拼創新,就是要拓展思路,著力創新招商引資的方式方法,不斷推出專業招商、主題招商、網絡招商、代理招商和以商引商等生動活潑的新形式。要打好海西地區間聯合招商這張牌,注重全方位多角度加大宣傳,講好海西故事,放大海西形象,提升海西知名度。發揮招商促進服務委員會、駐外辦事機構、援建指揮部的職能作用,拓展招商平臺,不斷擴大招商引資規模。拼保障,我們要做到供應充足,完善服務體系,讓引資項目的生產有保障。好項目好企業要素有了更好的保障,上新項目動力就更足了,投資意愿也就增強了。我們要“蹄急步穩”,于法周全、于事更簡便,出臺企業投資“負面清單”制度,切實把政府服務工作做好。
(二)用足牌子打響牌子,做透產業和集聚兩篇文章
2016年8月22日,習總書記親臨海西視察,這讓我們看到海西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這既對海西發展注入了巨大動力,也更加堅定了把海西發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信心和決心。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對海西發展寄予厚望,海西是國家級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是國家創新產業發展基地,是全省統籌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是全省主體功能區的重點開發區,這些都是我們最好的招牌,也是最有可能引來大資本大項目的主平臺。如果我們不抓緊用足牌子打響牌子,就會砸了牌子,錯失歷史機遇。如果我們吃透了、抓住了、打響了,海西原有的區位優勢、資本優勢、產業基礎、貿易網絡就能被充分激活優化,就會在全國乃至全球競爭合作中占據有利位置,這是應該干而且必須干好的事。拿格爾木來講,要充分發揮地域優勢,抓住青藏和格庫鐵路開通等有利機遇,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著眼南亞、東亞、西亞市場,精心謀劃務實舉措,加快格爾木自貿區建設,打造向西向南開放“橋頭堡”。各地要立足自身優勢,著力引進產業鏈長、帶動性強的標桿性項目,力爭形成幾個有全國影響力的大產業,帶動全州經濟社會發展。
產業集聚是海西未來發展的最大空間、最大潛力、最大希望所在。產業融合是產業升級的重要形態,要打破產業邊界,相互滲透,交叉融合,拉長產業鏈,形成一批新產業,產生更大的復合經濟效應。我們要緊緊圍繞“五個千”產業集群,做透“產業”和“集聚”這兩篇大文章,通過“五個千”這一平臺大力引進好項目好企業,以特色優勢、集群優勢、錯位優勢,促進產業、科技、人才、信息集聚。海西地域面積遼闊、空間很大,但產業集聚度不高,大項目大企業不多。要集中力量抓核心區塊,重點招商、重點開發。我們正在加快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要努力在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數據信息、軍工產業等方面重點突破,要注重產業關聯度、項目牽引力,加快形成產業鏈,著力提高集聚度。要加快推進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努力孕育出一批先進制造業。要高度重視現代服務業投入,鼓勵各類資本投向旅游、文化產業等新增長點,培育能夠支撐未來發展的大產業,特別是要充分發揮生產性服務業對二、三產業的融合提升作用,形成一批富有吸引力、能引領潮流的前沿產業。這些年很多企業跨界進入農牧業發展,這說明用現代工業的理念改造提升農牧業還是大有可為的。還要特別注意產城融合,既要做大產業功能,也要做強城市功能,讓產業與城市“兩個輪子一起轉”,產業化與城市化雙向融合、同步提升。我們要闖出一條發展定位準確、轉型路徑清晰、充滿發展活力的海西提速轉型發展新路,推動“柴達木號”巨輪揚帆起航、行穩致遠。
(三)圍繞產業鏈查漏補缺,強化精準招商
經濟進入新常態,作為“一舉求多效”的招商引資工作也面臨新常態下的壓力,不能再盲目粗放、貪多求全,更不能坐等觀望。我們要跟進新常態,樹立新思維,推出新舉措,實行精細化、精準化、務實化招商。圍繞產業鏈條查漏補缺,提升招商引資精準性,即加強對鹽湖、油氣、煤、金屬冶煉“老四樣”,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數據信息“新四樣”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搞清楚產業鏈上缺什么,國內外產業鏈上的戰略投資者有哪些,應該重點招哪些企業,搞哪些項目,如何加長和補齊鏈條,如何形成產業集聚,以此為導向,精準地開展招商引資。加快提升傳統產業,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工程”,促進鹽湖化工、油氣化工、煤化工、金屬冶煉四大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圍繞打造千萬千瓦級新能源產業集群,實施“新能源產業引領工程”,做強做大新能源產業。圍繞打造千億元新材料產業集群,啟動“新材料產業培育工程”,做強做大新能源產業。圍繞打造千億元特色生物產業集群,以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啟動“特色生物產業提質增效工程”,做精做優特色生物產業,加速推進“五個千”產業集群發展。同時通過差別化地價、電價、排污權交易價格等杠桿撬動,把落后產能、低效企業倒逼出局,優化投資結構,為好項目騰出足夠的發展空間。
今年我們要“量身”儲備招商項目,通過精準收集招商信息,“定制”開展產業招商、大力開展“千企引進”,“點對點”促進項目落地建設等重點舉措,實現產業招商和招大引強雙提升。每個地區首先要把產業鏈目錄搞清晰,產業鏈的特色和競爭力在哪里,每條產業鏈的龍頭在哪里,要一清二楚、系統謀劃,善于運用產業鏈招商方式,營造特色化招商優勢,以大產業吸引大項目,以大項目促進大產業。要聚焦核心業態、關聯業態、衍生業態三類業態,明確各類業態發展重點,精準對接重點企業和項目、精準推進項目落地、形成產業鏈。要建立海西招商引資項目信息平臺,對有意愿投資海西的企業、客商的每一項需求都要登記在案,能滿足企業和客商需求的盡量滿足,目前投資前置條件不成熟的,哪些因素無法達成合作意向,應由哪個地區、職能部門去努力銜接落實都要明確,待時機成熟再次啟動對接洽談。堅決改變過去“猴子掰玉米”的招商引資模式,不對口的全扔了,而且扔了也就忘了,這往往遺失了很多引資項目,這樣的錯誤不能再犯。要讓有意投資海西的企業、客商感受到我們的真誠,更能讓其切實體會到海西就是投資的熱土、發展的沃土、創業的樂園。
(四)打造“專業、專職、專人、專注”招商隊伍
招商引資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招商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和能力,唯有專業,才有資格和企業對話,才有可能打動引進企業。許多跨國集團、央企、知名企業,對投資海西還是比較有興趣的,我們要提前做功課去篩選、主動上門去對接,如果行業動態不熟悉、投資者思維不了解、通行規則慣例不明白、投資政策吃不透,招商方案沒有針對性,目標就難以聚焦,招商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事倍功半。因此,我們要著重培養和鍛煉一批專業化的招商團隊,要把緊盯的行業發展情況、跨國公司戰略布局搞清楚,把人家的需求和我們的優勢搞清楚,找到雙方利益的共同點,提高招商的針對性和成功率。要把招募專業招商精英作為招商引資隊伍建設的“絕招”,持續不斷、不設規模上限地在國內外網羅各類業務能力強、知識廣、人脈資源豐富的專業人士,并聘請國內外經貿代表機構、知名企業、中介組織和具有資深招商經驗的知名人士成為“海西招商大使”,開展專業代理招商,著力打造海西州黨政代表團和專業隊伍、企業家隊伍、投資人隊伍“四支招商大軍”。
(五)優化營商環境,讓投資商愿意來留得住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地方政府可在法定權限內,制定出臺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經濟競爭背后就是制度和環境的競爭。對于海西這樣的欠發達地區而言,招商引資必須從營商環境這個更直觀、更直接的病灶入手,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矛盾,進一步增強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和競爭力。全方位打造更加開放透明、更具國際競爭力的投資和營商環境,承諾“八個凡是”政治營商環境,讓投資商愿意來、方便進、留得住。持續推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堅持“多取消、審一次、真備案”,下放到縣市級政府的審批事項,不具備承接條件的調整由州級審批,要在全州上下掀起一場優化營商環境的熱潮。
重大項目、重點建設項目,是促轉型、強后勁的主要動力,也是擴投資、穩增長的主要支撐。抓住了這些項目,就牽牢了“牛鼻子”,就能帶動有效投資持續擴張,我們要強化完善重點引資的服務機制。強化協調服務機制。現在全州建立了領導聯系重點項目制度,很多問題通過專題協調、現場辦公,得到了解決。要繼續堅持完善,努力創造無障礙施工環境。強化項目保障機制。對重點建設項目,要落實項目優先審批、用地優先供給、資金優先統籌、問題優先解決、人才優先調配等機制,確保順利實施。對重大產業項目,要落實用地優先保障機制,在用地指標、能耗總量、環境容量、政策扶持上給予重點傾斜。強化投融資機制。我們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創新投融資機制,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優化有效投資融資結構。今年我們將持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盤活整合政府性資產、資源,醞釀組建幾個大的平臺,強化投融資功能、運營功能,加強對重大項目的投資運營保障。積極探索PPP模式,把政府的力量與民間資本的力量整合起來,認真研究解決融資平臺債務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低、民間資本進入難三大問題,實現政府融資、公共服務供給、民間資本準入三方共贏。同時,對廣大金融機構來講,海西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期,有效投資就是最大的商機,抓住了參與了,好項目大項目上去了,未來就會有穩定持續的回報。因此,金融機構要搶抓機遇創新服務,加大對有效投資的金融支持。全民參與優化發展環境。現在大家有個誤區,發展環境不好就是政府、部門的責任,似乎發展環境構建全是政府機關的事,這種認識是不對的。海西是個榮辱與共、和衷共濟的大家庭,改善發展環境是我們大家的共同責任,我們每個企業、每個行業和每位海西人,都應該發揮主人翁精神,全州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要融入優化發展環境的熱潮中來,全力營造出“海西是我家、人人愛海西”的良好發展環境。我們也要堅信,只要我們齊心協力、萬眾一心,奮力拼搏、共克時艱,就一定能夠創造新的更偉大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