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永香
青海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指出:“生態是青海最重要最可持續的品牌。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全過程,體現到規劃編制、項目審批、工程建設、民眾生活和政府監管各方面,讓生態文明成為全省共同的價值追求和青海發展的鮮明標識?!痹诮ㄔO更加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的新征程中,除了注重生態環境之美的打造,更要注重人的心靈生態之美的塑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從根源上杜絕對青海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才是保護青海生態環境的長久之計。
心靈生態美的塑造是美麗新青海建設的心靈基礎
保持自然生態美,首先需要塑造心靈生態美。打造美麗新青海,塑造心靈生態美是根本前提。
一是心靈生態美的塑造是實現美麗新青海的心靈基礎。優美的生態環境,是實現美麗新青海的前提和基礎。在生態立省戰略的指引下,青海始終把生態保護放在首要位置,較好地實現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打造青海的自然之美,根本前提是要塑造人的心靈生態之美。只有擁有一顆正確認識和對待大自然的心靈,才能夠從根本上保護生態環境,從而打造青海的自然生態之美。
二是心靈生態美是打造自然生態美的心靈導向。心靈生態對自然生態有著根本的導向作用,自然生態美的打造,需要塑造良好的心靈生態。對于青海而言,建設美麗新青海,塑造人的心靈生態美是關鍵。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是青海發展的最大優勢,如果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青海將會失去發展的優勢,青海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就失去保障。因此,要保護好青海的藍天白云、青山綠水,需要人們擁有一顆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美麗心靈。
心靈生態美的塑造需要綠色文化的浸潤與熏陶
一是培育綠色文化是塑造心靈生態美的重要途徑。青海自提出“生態立省”戰略以來,較好地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在建設美麗新青海的過程中,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之路,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路徑。青海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要實現綠色發展,就需要培育綠色文化,形成綠色理念和綠色行為,從而構建綠色文化浸潤的心靈生態。綠色文化涉及消費方式、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等方方面面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
二是培育綠色文化是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在生態危機日益嚴峻的背景下,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持生產發展、生態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堅持綠色發展,要以培育綠色文化作為重要支撐。綠色文化是綠色發展的靈魂,綠色文化所包含的意識觀念和價值取向滲透、貫穿于綠色發展的方方面面,并對綠色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青海在踐行綠色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培育綠色文化體系,將綠色文化滲透、浸潤于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
心靈生態美的塑造需要建立綠色教育新環境
心靈生態美的構建,需要營造綠色教育新環境。青海在生態文明的建設方面,雖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對人的內部心靈的關注度還不夠。為了提升公眾的心靈生態美,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強綠色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綠色氛圍”。學校是進行生態文化培育的關鍵場所。要充分利用學校教育,構建幼兒園到大學全方位的綠色教育體系。要加強綠色校園環境建設。針對不同教育階段,營造各具特色的綠色校園環境,進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從而實現綠色熏陶。構建綠色教育教學及管理體系。要推進綠色課程教學及管理的各個環節中滲透綠色理念和綠色知識,從而讓綠色價值觀在學生的內心深處生根發芽。另外,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喚起學生共同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心,從而提高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和行為。
二是加強綠色企業文化建設,培育綠色企業人。必須推行綠色企業文化建設。進行綠色企業文化建設,核心是要構建綠色價值觀。企業要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把綠色發展理念深入貫徹到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同時要加強企業員工培訓,使其樹立節約、環保意識,并成為一種日常的規范,貫徹到每一個細微的行動中。
三是加強綠色社會文化建設,培育綠色社會人。要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和各種新媒體,采取多種方式和渠道,廣泛深入地開展綠色文化宣傳,大力倡導綠色飲食、綠色消費、綠色居住、綠色出行,進而營造綠色發展的社會文化氛圍。要開展喜聞樂見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倡導綠色閱讀,普及科技、法律知識,讓更多群眾參與綠色文化活動、享受綠色文化生活。同時加大綠色文化產品供給,發揮青海豐富的特色文化資源,著力創作一批反映青海特色、深受群眾喜愛的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作品。
心靈生態美的塑造需要推進綠色生產新方式
綠色生產,是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推動力。企業作為影響生態環境的核心主體,要有強烈的生態責任意識,致力于不斷推進綠色生產綠色管理。
一是推進綠色生產,提供綠色產品。首先要大力發展作為青海龍頭產業的旅游業及現代服務業。要充分發揮青海的生態環境優勢,加快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省,提高旅游等服務業的供給質量,推廣互聯網+旅游,推動旅游與互聯網、農業、會展、文體等產業的深度整合,提升旅游服務的國際化、標準化和信息化水平,完善旅游市場管理長效機制,進而將青海打造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勝地。其次,要發展高原特色現代生態農業和生態循環農業等綠色農業。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清潔生產、低碳發展和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推進高原特色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實現從單純的種植、養殖和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轉變的現代化農業建設。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
二是推行綠色管理,實現綠色發展。企業要樹立綠色發展的遠見卓識,以綠色發展戰略為指導,進行綠色經營管理,樹立綠色公司形象。要在全省范圍內,大力宣傳企業綠色經營理念,包括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綠色供應鏈管理、綠色財務管理、綠色營銷管理等,把綠色發展理念深入貫徹到企業生產運營的所有環節,從而實現企業的綠色發展。
心靈生態美的塑造需要構建綠色消費新模式
踐行綠色消費,需要從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形成勤儉節約、綠色環保、文明健康的行為習慣。
一是樹立綠色消費觀念,踐行綠色消費行為。在綠色消費過程中,要將綠色消費觀念根植于公眾內心,形成綠色消費自覺。如在“衣”的方面,應避免過度消費、奢侈性消費等不良消費行為。在“食”的方面,要注重勤儉節約、避免過度浪費。在“住”的方面,對住有所居,不要盲目追求大而忽視生態環保。在“行”的方面,要倡導綠色出行,大力發展環保公交、新能源汽車等綠色交通工具。總之,要在日常生活中推動形成綠色消費自覺,形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社會風尚。
二是完善綠色消費制度,構建綠色消費長效機制。要建立健全節約能源、節約用水、廢棄物管理、限制商品過度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與制度體系;要制定綠色消費產品和服務的標準體系和認證制度,以及政府綠色采購制度;要制定消費方式綠色化的相關細則,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響應、公眾參與的綠色消費長效機制。同時,要以強有力的制度執行力保證綠色消費制度的實施,從而為綠色消費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總之,建設美麗新青海,首先要保護好青海的生態環境,自然生態之美是美麗新青海建設的基礎,而自然生態之美的打造,最根本的是要構建良好的心靈生態。要以綠色文化作為支撐,用綠色文化浸潤心靈生態,培育具有良好綠色觀念和綠色素養的綠色公民。
(作者單位:中共青海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