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升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中國青海省的西部,是青海省管轄的一個自治州,位于青海湖以西而得名。海西礦產資源富集,州域主體柴達木盆地素有"聚寶盆"的美稱。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湖鹽、鉀鹽等。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推進和柴達木盆地開發建設步伐的加快,以及柴達木循環經濟實驗區開發利用程度的縱深發展,海西地區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然而,海西長期以來經濟發展動力主要靠投資,產業主要靠資源型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再加上連續多年高速增長,各項要素和指標繃得很緊,拼資源、拼環境、粗放式發展方式難以為繼、不可持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加快調整經濟發展結構和模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嚴格限制“兩高一低”產業的發展,淘汰落后過剩產能,作為嚴重依賴資源開采的海西地區經濟發展受到嚴重的沖擊。
從2016年5月1日起,營改增試點范圍擴大到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并將所有企業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范圍,確保所有企業稅負只減不增。全面實施營改增是一項重大的稅制改革,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頭戲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惠及經濟領域的每一個細胞,對我國經濟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財稅體制改革影響深遠。營改增的全面推開,為海西經濟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更多市場主體匯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潮流,使得海西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一、營改增四大行業整體情況
從2016年5月1日營改增最后四個行業擴圍工作開始,在營改增工作中,海西州國稅局始終強化責任意識、創新意識、服務意識、合作意識、管理意識,勇于擔當,主動作為,立足工作實際,夯實工作措施,按照上級統一部署,實行“掛圖作戰”,抓早、抓細、抓實,充分做好“營改增”全面擴圍各階段工作,圓滿完成營改增各階段的工作任務。
(一)納稅人戶數情況
截至2017年4月30日,在金三系統正式生產環境內已確認四大行業納稅人6043戶,從行業看:建筑業納稅人605戶,占比10%;房地產業納稅人185戶,占比3%;金融業納稅人112戶,占比2%;生活服務業5141戶,占比85%。
從企業規??矗阂话慵{稅人共206戶,其中建筑業96戶,房地產業32戶,金融業53戶,生活服務業25戶。小規模納稅人5837戶,其中建筑業509戶,房地產業153戶,金融業59戶,生活服務業5116戶(其中未達起征點個體工商戶3542戶)。
(二)四大行業稅款入庫情況
截至2017年04月30日,四大行業入庫增值稅61027萬,其中建筑業51017萬元,占比84%;金融業5193萬,占比8%;房地產業3170萬,占比5%;生活服務業1647萬,占比3%。
(三)四大行業整體減稅降負情況
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四大行業入庫增值稅61027萬元,較原營業稅相比,帶來的直接減稅效應2261萬元。其中,建筑業減少407萬元,金融業減少252萬元,房地產減少501萬元,生活服務業減少1101萬元。
對于四大行業剔除預繳部分數據,海西地區四大行業整體減稅降負如下圖所示:
1.建筑業:51017萬元中,外埠報驗戶預繳稅款39982萬元(預繳部分不作稅負分析),小規模納稅人代開發票4456萬元,代開部分稅率雖與原營業稅稅率一致,但從不含稅的角度出發,較原營業稅減少172萬元;本地小規模納稅人申報繳納稅款538萬元,較原營業稅減少303萬元;本地區建筑業一般納稅人申報繳納稅款6041萬元,較原營業稅增加68萬元。增長原因為部分一般納稅企業進項較少所致。但從行業整體的角度來看,海西地區建筑業較原營業稅稅負是下降的。
2.金融業:海西地區保險公司、銀行等金融業納稅人實行匯總繳納,在海西按實現收入的2%預繳增值稅,2016年金融業在海西預繳4153萬元(此部分不作稅負變化分析)。我州金融業納稅人繳納增值稅1040萬元,其中小規模納稅人申報繳納43萬元,較原營業稅減少18萬元;一般納稅人申報繳納增值稅997萬元,較原營業稅減少234萬元。金融業較原營業稅共減少252萬元。
3.房地產業:在其入庫稅款3170萬元中,按簡易辦法征收及代開發票產生的稅額為777萬元,較原營業稅減少173萬;一般納稅人入庫稅款2393萬元,因房地產企業取得進項可以抵扣,較原營業稅減少328萬元。
4.生活服務業:此次營改增受益最大的是生活服務業,企業稅負明顯降低,提升了經營利潤,過去營業稅稅率為5%,由于生活服務業中的中小企業基本都屬于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營改增后按3%的征收率實行簡易征收,稅負下降了40%。生活服務業入庫增值稅1647萬元,其中小規模納稅人入庫1284萬元,較原營業稅減少920萬元;一般納稅人申報繳納增值稅363萬,較原營業稅減少181萬元,因此生活服務業整體減稅1101萬元。
二、建筑業稅負上漲原因分析
營改增后四大行業中建筑業稅率由3%升為11%,增加幅度較大,這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該行業納稅人的稅收負擔。但營改增整體上是降負的,個別企業稅負上升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在每月的營改增稅負分析中發現,由于原來建筑業的分包制、粗放型管理,項目財務管理隨意性都使得建筑業企業對營改增不太適應,產生了“磨合期”,有政策運用不熟練的原因,也有財務人員對政策理解有誤的原因,還有不取得應取得進項發票的原因,種種因素都導致稅負上升,不能單從稅率上升來解釋建筑業一般納稅人稅負上升。隨著增值稅管理的精細化程度越來越高,這就要求經營者們對“營改增”政策、增值稅發票抵扣機制做深入理解。
(一)稅率增長原因及對策
“營改增”后建筑業一般納稅人稅率由3%營業稅上升到11%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還可選擇簡易計稅方法征收3%增值稅。單看稅率,建筑業一般納稅人的稅率漲幅成為四大行業中最大的。雖然營業稅是全額征稅(銷項征稅),增值稅是差額征稅(銷項減進項后征稅),但是如何控制成本在建筑行業面前成為新的挑戰。國家也在不斷地對建筑業進行政策優惠,如老項目、甲供項目、清包工方式,還有最近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的《關于建筑服務等營改增試點政策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建筑服務、承包地流轉等細節問題,對建筑工程總承包單位為房屋建筑的地基與基礎、主體結構提供工程服務,建設單位自行采購全部或部分鋼材、混凝土、砌體材料、預制構件的,適用簡易計稅方法計稅??梢钥闯鰢覍ㄖI的整體優惠政策的傾斜,對建筑業的大力支持。雖有政策出臺,但還是要求建筑業企業學懂用會政策,才能使政策發揮作用。
(二)財務人員問題及對策
1.著力提高企業財務人員的政策運用水平。企業財務人員作為接觸“營改增”的先行軍,要用熟用好政策,才可以使企業享受國家稅收政策紅利。海西國稅適合新形勢,加大對建筑業行業的“營改增”政策大輔導的力度,在實際輔導時我們也發現,原來財務人員只管做賬,對建筑行業的不了解,使得企業繳稅產生多繳情形。例如,格爾木紫恒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2016年5—12月預收賬款為70.72萬元,屬于2016年5月1日前的老項目,按照相關政策應依據3%的預征率預繳增值稅,可企業會計人員在沒有完全區分新老項目情況下,錯按5%的預征率預繳了增值稅。通過對會計人員進行“一對一”輔導,及時對多繳的1.41萬元進行更正申報。
2.引導企業財務人員盡快掌握會計科目變化情況。“營改增”后會計科目也有了較大的變化,建筑業財務人員應該及時更新知識,適應新會計制度,完善賬目,對會計核算進行新的調整,這可能會使財務人員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3.引導企業財務人員加強溝通協調。建筑業不同于其他行業,以前標書制作時只考慮料、工、費以及相關直接費用、稅費,“營改增”后要求企業要考慮到增值稅對投標價格產生的影響,在預算時確定抵扣成本和稅率,需要財務人員與施工部門之間加強協作。這恰恰體現了“營改增”政策的導向作用,部門協作才是企業整體運轉的正確作法,而不是以前各部門單打獨斗,“有票給財務做賬”的簡單做法已經不適應今天時代的發展。
4.突出提升企業財務人員建筑行業政策運用水平。建筑企業往往存在工程施工、設備采購、勞務分包、裝飾裝潢等業務集于一體,使得企業增值稅存在不同的稅率,計好賬、計對賬,分門別類,使不同的業務適應于相應的稅率成為會計人員新的挑戰,“和稀泥”必會帶來稅務風險,給企業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三)抵扣困難原因及對策
以前為了降低成本,建筑施工中所用的沙、石等原材料,建筑業企業往往傾向于小規模納稅人、個體經營者的供應,這樣既無法確保每位上游供貨者都提供增值稅專用發票,也無法保證購進的建材完全符合國家標準,建筑質量能否過關,這都要打個問號。在實際檢查、稅務輔導工作中也發現有的建筑業企業為了貪圖建材便宜,甚至購置原材料時寧愿放棄讓上游供應者提供專票。同時,由于建筑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大量的勞動用工成本在經營成本占比不小,但在一些外包工程的勞務成本中,外包商提供專項發票較難,這些都使得進項抵扣困難,使得個別企業稅負呈現上升情況。如青海茫崖大興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為建筑業“營改增”納稅人。在每月的稅負實時監控中,發現該企業沒有對老項目的簡易計稅進行備案,而且部分原材料未取得進項發票,致使企業稅負率較高。經過輔導,該企業在4月份取得應抵扣增值稅專用發票9份,實現抵扣銷項稅額5998元,并對老項目進行備案,使107412.62元的銷售額實現簡易計稅。該企業納稅人通過享受優惠政策,實現了稅負下降4125.41元的良好成效。
(四)異地預繳挑戰及對策
由于建筑業實行項目管理,工程項目遍及大江南北,增值稅異地預繳機制,要求納稅人及時將增值稅發票等相關異地結算繳納資料匯總到建筑企業,盡可能地避免異地結算而導致建筑企業前期墊資帶來的流動資產的壓力。通過每月定期的實時監控,加大對稅負上升企業的走訪,“一對一”對企業進行輔導,并同時傾聽納稅人對“營改增”工作的意見建議、存在的困難和面臨的問題,現場進行答復解決。耐心講解“營改增”相關稅收政策。幫助企業用好稅收優惠政策,引導企業規范財務管理,轉變經營思路,幫助企業減稅降負。截至2017年6月30日,建筑業一般計稅納稅人申報中由原來稅負上升的68萬元已經下降至7.68萬元,下降幅度達到88.7%。
三、營改增給海西經濟帶來的影響
(一)降負
營改增一年來,無論是從增值稅的小微企業優惠政策還是從稅制角度,對企業的降負都是明顯的。降低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增加了企業的流動資產,一年來共為納稅人降低稅負約4至5億元。
1.對四大行業的直接減稅效應?!盃I改增”有利于破解營業稅和增值稅并行征收所帶來的經濟結構失衡,并有效解決營業稅重復征稅以及增值稅抵扣鏈條斷裂所導致的稅負加重,通過統一稅制、公平稅負、消除重復征稅,打通全行業的抵扣鏈條,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激發市場活力。由于原四大行業營業稅是全額繳稅,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實行抵扣繳稅,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四大行業入庫增值稅61027萬元,較原營業稅相比,帶來的直接減稅效應2261萬元。
2.對原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間接減稅效應。對海西地區來說,“營改增”更深層的意義是增加了企業的間接減稅效應,如企業物流、倉儲、運輸等生產性服務的購進成本可以抵扣后,間接地盤活了流動資產,增加了企業利潤。以青海油田分公司為例,做為海西地區重點稅源龍頭企業,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企業申報抵扣進項61435萬元,其中由2016年“營改增”帶來的進項抵扣為17572萬元。該公司的間接減稅為海西地區“營改增”四大行業直接減稅的7.77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海西的地域特點導致的經濟結構中三產占比較低,量小且大多數為小微企業享受減免稅優惠政策。另一方面是海西地區二產企業大多為資源型企業,不動產的分期抵扣、建筑安裝業的擴圍都增加了可抵扣項目,導致二產企業原一般納稅人的間接減稅空間較大。而且企業規模越大,固定資產投資越大,建筑安裝投入越多,可抵扣的進項也就越多。海西地區二產資源型企業,如鹽湖企業的鹽田建設、廠房建設,礦山企業的前期建設,投資都相當大,產生的建筑業、不動產的分期抵扣進項十分巨大的,由此產生的留抵數額也是十分巨大,保守估計由于2016全面實施“營改增”一年來,為企業至少降負3.5億元-4.5億元,而留抵數額難以估計,將會隨著企業日后的抵扣,對海西地區未來經濟持續發揮作用。
3.對增值稅小微企業減稅效應。由于應稅服務的年應稅銷售額未超過500萬元的納稅人適用3%的征收率。同時,對月應稅銷售額3萬元以下的企業或個人免征增值稅,對中小企業占比較高的生活服務業來說,與原來按3%或5%全額計征營業稅相比,行業整體稅負顯著減輕。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營改增四大行業小微企業增值稅減免稅額3711萬元。
4.對其他稅種的減稅效應。由于增值稅作為計稅依據的城建稅、教育費附加等隨著增值稅的減少而相應減少,營改增一年來至少為納稅人減少稅負2000—3000萬元。
(二)提質
1.對原行業的影響。從海西來看,經濟發展過多依靠資源,轉型升級的任務更為緊迫,作為稅務部門,就要充分運用稅收這一重要的經濟杠桿,發揮其聚財職能和調控經濟、調節分配的職能,努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打造海西經濟升級版。從2016年5月1日開始施行的全面“營改增”就很好地起了“調節器”的作用,通過稅制結構化優化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從表面看擴圍是對建筑、金融、房地產、生活服務業四大行業的“營改增”,但實質意義是從個別企業延伸至上下游產業鏈的減稅效應。對海西地區企業而言,增加了可抵扣的項目,有助于企業的市場選擇,促進企業進行結構調整。企業的市場需求和經營投入積極性明顯提高,加大了對周邊產業的投資探索,極大程度上促進了海西地區企業轉型升級,由原來單一的產品結構向多元產業轉型。有的企業已經不滿足原有的鉀肥等傳統行業,更多開始選擇有色金屬、周邊產業、下游產業等作為企業營業收入新的突破口,有效地延伸了企業產業鏈,拓寬了企業營利空間。
2.對擴圍行業的機遇。建筑業:擴圍的四大行業中建筑業不同于制造業、服務業的本質特性,業務流程和管理結構更加復雜。建筑業面對的機遇與挑戰也遠比其他行業要大一些。減少重復征稅。由于原來的營業稅不能抵扣,而增值稅一般計稅方法進項的可抵扣性,使得此次“營改增”有助于解決總分包業務、設備安裝業務的重復征稅。規范企業管理。“營改增”能倒逼企業索取進項發票,改變過去一些企業只接項目不做項目,層層分包坐地分成的模式,能夠改變建筑業市場粗放型的經營理念,促進企業規范稅務管理、降低稅務風險。有助更新改造。由于建筑業納入抵扣機制后,上下游增值稅鏈條的打通,企業對技術更新、設備改造都可以取得專票,抵扣進項,有助于企業技術進步、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創新發展。改變促進提升。增值稅計征復雜、發票管控嚴格、增值稅發票新系統的上線、商品服務編碼的使用都將促使企業做出改變,實行精細化管理。對建筑行業的企業來說,“營改增”成了一次優化企業結構、淘汰落后企業“大洗牌”,用好這次“洗牌”,在建筑隊伍中脫穎而出,是每個建筑企業做大做強的契機,抓住機遇,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是該行業企業的新機遇。
生活服務業:生活服務業企業無疑是此次營改增四大行業中的最大受益者,在海西擴圍的四大行業納稅人占85%,2016年5月—2017年4月間,增值稅入庫達到了1647萬元,比原營業稅降負1101萬元,稅負下降達到了40%,生活服務業未達起征點納稅人的減稅政策,對“雙創”來說是極大的利好政策,促進了海西三產的蓬勃發展。增值稅一般計稅方法的可抵扣性,促進了青海的旅游熱持續發酵,如格爾木鹽湖城、茶卡“天空之境”的建設投入可以抵扣;住宿業固定成本中的電話費、電費、設備購置都可以抵扣。一方面稅負下降,企業流動資金更為寬松,可以增加設備投入,更新換代;另一方面增值稅發票取得更為嚴格,無形中使得企業改進經營理念,促進企業做大做強,改變以前三產小作坊式小打小鬧的經營模式。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生活服務業發展,拉動了海西州2016年三產的GDP同比增長0.73個百分點,將會逐步改善海西地區二產獨大的局面,為改變海西經濟結構做出貢獻。
(三)增效
原來增值稅與營業稅并存的稅制格局,造成了制造業與服務業稅制上的脫節,導致制造業納稅人外購勞務所負擔的營業稅、服務業納稅人外購貨物所負擔的增值稅,均不能得到抵扣,對深化三次產業之間分工與協作形成了重復征稅的約束。對于海西地區而言,二產占比高,且制造業企業多,規模大,全面“營改增”后,消除了重復征稅的弊端,使得企業以前提供的服務性業務可以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供下游企業抵扣進項,企業的各部門成了可獨立運轉的“香餑餑”,不再是以生產部門為主,安裝部門、研發部門為輔的局面,企業更專注于核心競爭力的部門,可以將經濟效益低的部門外包給熟悉產業協作發展的企業;可以將生產性服務業務富余部門集中起來,成立專門的服務型企業;可以以產品服務為依托,發展兼營服務業等等,這樣既增強了企業的內生動能,又擴大了經濟效益。一年來,海西地區企業兼營“營改增”服務的企業達到了1767家,比2016年“營改增”前提升了20%。其中兼營2016年營改增內容的納稅人達到了803家,可以看出由于“營改增”的經濟效益促使企業在市場選擇面前增加內生動能,擴大企業經營范圍,加速跑進企業競爭圈,增加與對手過招的信心和能力。
(作者系海西州國家稅務局黨組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