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
摘 要:在一個人的品格之中,總有一條貫穿始終的線索。對于陳子莊來說,這條線索就是濟世救人的英雄主義情結。從兒時到老年,這種救世濟人的英雄情結始終提供給他執著追求的動力。在生命的各個時期,因他自己以及與之交織的人物品格特性等因素,使得他的自我實現之路從武術轉向政治,最后駐足于藝術領域,造就了今天我們所知的陳子莊。
關鍵詞:陳子莊;王瓚緒;情結;英雄情結
丹納認為:“最大的藝術家是富有群眾的才能,意識,情感而達到最高度的人。”他認為,“自然界有它的氣候,氣候的變化決定了這種那種植物的出現”;同樣,“精神方面有它的氣候,它的變化決定這種或那種藝術的出現[1]”。丹納關注藝術所賴以生存的大環境。他是從歷史和社會文化角度出發對藝術進行解讀。的確,宏觀上而言,藝術永遠與時代密不可分,每一個時代的藝術都是這個時代中社會文化的一分子,同時又是這個時代精神的高度提煉。這個理論,可以解釋作為藝術家角色的某個人,是如何被精神氣候所決定,如何深度植根于群眾精神與風俗之中,這個藝術家或藝術流派是代表了怎樣的時代精神與風俗,但是,它無法解答這樣的問題。譬如說到“李白”作為詩人的角色,我們先將這個名字看作一個符號,那么你如何確定,成為“李白”這個角色的人,非彼人而必是此人?同樣是這個時代之中的藝術家,為何有的人擔當了這樣一種偉大的角色,而有的人卻沒有。按照丹納的理論,他可以解釋為:最偉大的藝術家正是那個與群眾息息相通,密切一致的那個人。沒有成為最偉大的藝術家是因為他植根于群眾之中的程度還不夠深、表達的精神還不夠有高度和代表性。但是,顯然這樣的解釋是出自于概念化假設的、由想象而產生的回答。他可以由藝術文化的歷史總結出這樣的規律,并且于未來之中去證明。雖然我們無法提出反證,但是,它并不能解釋歷史角色的個體性和某種偶然性。是什么導致梵高成為了梵高,又是什么使得陳子莊形成了他自身的個性化的、脫離了同時代藝術氛圍的獨特藝術特征?
如果把歷史比作鏈條,那么其中每一個作為個體的人都可以是其中的一環。但是,這一個體的人,不是站立在歷史的長鏈中保持著靜止姿勢的人,也不是被時間的風浪推動著向前的人,他們是有意識、有目的、有感情、時刻在思考著和行動著的人,在他們與周圍的人的交往中,發生了相互關聯的事件,將他們導向了各自的方向和路徑。他們之間關系的每一個里程碑式的轉折點,有時將他們帶到了同一條路上共同前進,有時將他們推開分道揚鑣,有時又在與更多人的交匯之中,將其他人物帶進或帶離這條線索,在這些路徑的運行過程之中,悄悄引導著人的前進方向,造就著每一個個體不同的“結果”。舉一個簡單的比喻更直觀地說明這個過程,那就是玩過彈子機的小孩子會知道,手的力度和拉弦的距離固然可以控制,但對于一個新手來說,彈子在下落時遇到的障礙物就像一個個導致路徑轉折的里程碑,它們將彈子導向不同方向更多是出自隨機。尤其對于一個新手來說,隨機性更大。那么對于歷史來說,只有一次機會。歷史,這個彈子機新手,在時間長河中,是用什么來引導作為個體的人的方向,又是什么在事件與關系發生過程之中,引導著人朝著事件節點的某一方向前進呢?這里,并非要將歷史的偶然性變成某種主觀臆斷的必然性,而是著重強調貫穿在這些事件之中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線索:人的個體特殊性——人的品格。在一個人的品格之中,又總有一條更加深層的貫穿始終的核心——情結。
這里使用的“情結”這個詞,并非弗洛伊德所強調的戀母、戀父之類的先天情結,更接近于格式塔心理學中的“未完成的愿望”這種后天形成的欲望趨向,這個愿望的形成依賴于童年時期的某種心理環境,不能夠通過客觀考察而量化。而這種情結產生的行為沖動貫穿一生,又使這個概念近似于弗洛伊德所說的潛意識的欲望。對于許多人而言,成年時期的興趣與成就很可能在兒時的夢想和行為中就可以找到萌發的痕跡,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夠實現內心的“情結”,將之轉化為自我實現的動力。而對于陳子莊來說,這條線索就是從兒時到老年時期,提供給他執著追求動力的濟世救人的英雄主義情結。在他生命的各個時期,他從未放棄過實現這種情結的追求,因他自己以及與之交織的人物品格特性等因素,使得他的自我實現之路從武術轉向政治,最后駐足于藝術創造的領域,造就了今天我們所知的陳子莊(1913-1976年,出生于原四川榮昌縣、現重慶永川區,著名國畫大師,被譽為“中國的梵高”)。
在陳子莊一生中,三個巨大的轉折點都與王瓚緒(1885-1960年,四川西充人,曾任國民革命軍第21軍5師師長、四川省政府主席、四川省博物館等職務)有關。第一個轉折點是陳子莊打擂成功受到王瓚緒賞識并委以職務。第二個轉折點是陳子莊在三年牢獄之后,王瓚緒成功任職同時幫助陳子莊在四川省研究館謀得職務。如果沒有第一次轉折,陳子莊不可能走近傳統藝術的領域,受到繪畫大家的影響。如果沒有第二次轉折,陳子莊的窘迫生活或許會將他餓死,或者真會如其書信中所說的那樣去尋死,這些也未可知,也更不會使他有機會接觸到藝術大師和作品從而獲得進一步的藝術上的發展。如果說有第三次轉折,那就是陳子莊經歷了反右斗爭與十年“文革”后的他自身心靈的一種轉折。王瓚緒的結局、現實的險惡使得陳子莊真正看清政治,繼而對政治徹底死心,堅定了對藝術的執著,他濟世情懷的不能抒發只能找到藝術這條路徑。總的來說,如果沒有王瓚緒對于藝術和文人的尊重和喜愛,沒有他愛國的滿腔熱忱,沒有對情誼的看重;如果沒有陳子莊自小以來的救世濟人的英雄情懷,沒有他對朋友有情有義的肝膽相照[2],沒有他對自我精神追求的執著品性,如果沒有與他命運交織的人們的人格品性上的條件,也就無法在當時那個年代之下,產生他這樣一位在艱難條件下,盡心盡力地帶著對國家、對文化、對藝術生命的責任感而進行艱苦卓絕的努力的藝術家。
從他自身來看,也正是他生活中的人、事、物所塑造出的品格的種子,頑強地生長,終于穿透了風雨交加的現實,在紙面上印刻下了由水、墨、色的痕跡交織的心靈的藝術樂章。
一、自然、藝術、親情浸潤下的健康人格、自由靈魂
一個人幼年時期所接觸的圖畫藝術樣式,往往有著重大的意義。不僅是因為這是最初的樣式,伴隨著最為單純的白紙一般的幼年時光——思維的單純性排除了其他繁雜信息的抑制作用,而兒童的發展敏感期的到來使得兒時對于色彩造型的敏感度非常強烈而且記憶深刻久遠。一個人幼年時期受到的審美啟蒙教育和形成的審美偏好往往可以決定一生的審美情結。雖然經過后天的培養,新的審美習慣可以形成,但這種兒時的影響往往殘留在潛意識中,以一種無意識的方式在后天緩緩地滲透出來。1913年,陳子莊出生于民國誕生的前一年。按他的年齡來算,他的父親必然是跨越了清末到民國這段時期。從清末民初的四川地區的繪碗風格來看,作為繪碗繪扇畫工的陳子莊之父,所能給予陳子莊幼年時期的藝術啟蒙樣式是基于清末明初民間繪畫與手工藝傳統的,也就是用來作為商品銷售的碗與扇面的裝飾風格樣式。對陳子莊而言,只是看到作品,與看到藝匠親手繪制一件作品,這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在許多情況下,看電影總是比看一張同樣內容的靜態圖象要來得印象深刻。就如學習書法需要親自觀摩師傅寫字一樣,這而非只是看看字帖上的講解就能夠學會的。同樣,在看著別人繪制的時候,就看到了創作者的神情、動作的細節,更能夠體會到在技法之外的創作時的情感狀態等,這些都是親自看到藝匠創作的好處。況且,這個人還是他的父親。或許可以想象,在天氣不好的農閑時刻里,在家中與父親一起,看著父親創作的飽含著父子情的時光是多么的美好而珍貴,他甚至可以自己動手試一試。這樣,以一位藝匠為父親的陳子莊,在兒時就可以獲得民間傳統審美的熏陶。根據記載,陳子莊在兒時常一邊放牛一邊畫畫,可見藝術的種子已經種下。在這樣一個以農業勞動為主、靠手藝為輔的家庭中,每日的放牧或農業勞動是必須的功課,那么浸潤于自然之中,必然是家常便飯。與一般的務農孩子不同,他還有畫畫這個興趣相伴。那么要畫,就得觀察。而在他幼年時期,正值民國初期,生活的環境比較穩定,沒有戰爭和政治的硝煙圍繞在這樣平民百姓的家庭中,他的家庭可以暫時平靜地謀生活。在這樣沒有干擾的寧靜里,畫畫的興趣又會增進了他的視覺敏感度,增加對大自然細節的觀察和體會。反之,對大自然的體會又促進著作畫者對繪畫表現的興趣。可以去設想:春日荷塘梳理著羽毛的野鴨、夏日炎炎里蟬鳴遍野的樹林、深秋天里東倒西歪的墨色殘荷、冬日雪地里啄著草籽的肥胖麻雀,這些生機勃勃的自然細節,對于一個會畫畫的孩子而言,又怎么會激不起描畫這可愛自然的欲望呢?他或許還沒有能力畫出,但不可否認,這些興趣與感受會儲存下來。我們不要去吹捧著說,一個有著藝術成就的大師的幼年有如何高的藝術天賦、如何不同的童年,我們也不管他是否是繪畫的從業者,只要細心留意身邊人的兒時體驗,就會發現只要是年幼時期有相似經歷的人,幾乎都會建立起這樣一種觀念:畫畫是自由快樂真實的,自然是豐富多姿的。
眾所周知,自然是人精神之根,藝術是人精神自由之園,親情則是精神所能依托的最堅固而溫暖的港灣。有大自然和藝術的陶冶、親情的浸潤,這樣的經歷便造化出了他那種質樸自然的天真品性、健康樂觀的心態、隨時保持自由精神的個性。
二、救世濟人的英雄情結
三歲看老不是說著玩的,許多成年時堅定不移的特質在兒童時期就已經展露無疑。像許多人都擁有兒時的夢想一樣,陳子莊也有一個英雄主義的夢想。就在他11歲至23歲之間,也就是1924年到1936年的12年間,他學武、靠手藝謀生來浪跡江湖,游覽四川各地,結交俠義人士。救世濟人的英雄情結已顯露出來。他靠著賣畫、習武糊口,追尋綠林英雄們的足跡。武藝是他的第一塊敲門磚,敲開了人生的第一扇大門。1936年,他參加成都武術擂臺賽獲勝,被四川軍閥王瓚緒看重,成為其保鏢。這是他與1941年出生、大他28歲的王瓚緒的第一個交集。王瓚緒與齊白石自1931年開始交往,在1936年齊白石游蜀之后二人斷交[3]。幸運的是,正是在二人因觀點和錢糾紛而產生隔閡之前的僅僅幾個月[4],陳子莊進入王瓚緒的社交圈,有機會能夠親眼看到齊白石作畫。據記載,1936年游蜀期間,齊白石應王瓚緒之邀在宅院居住了三個月,創作了諸多名品[5]。在齊白石自述的記載中沒有提到過陳子莊這個人。他是無名小輩,齊白石或許毫無印象,但毫無疑問,這樣的好機會,對于一個對畫畫興趣濃厚又剛剛得王瓚緒賞識的陳子莊來說,他不可能不盡力把握這個機會。并且在這一年,黃賓虹也先于齊白石游蜀,可以接觸到兩位繪畫大家。有報道記載:“陳子莊曾在黃賓虹、齊白石等蒞蓉期間向他們請教,且有機會窺見八大山人、石濤、吳昌碩等大師之精蘊[5]”。1936年這一年對陳子莊來說,可謂是好事連連。在他后來的繪畫與畫論中都看到了大家影響的痕跡。
1936年,王瓚緒收留了他——一個武藝高強又愛畫畫的年輕人。王瓚緒曾是秀才出生,后就讀于軍校并成為軍閥,也可謂文武才情兼備,對于有才華的人自然是喜愛的。陳子莊跟隨著王瓚緒,他接觸到了政治。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而國民黨高層和愛國民主人士的反應分道揚鑣。陳子莊在此3年期間結識了民主人士張瀾。當得知張瀾即將被害,他第一時間及時轉告,他因此入獄三年。同年,王瓚緒率44軍開赴前線,抗日救國。1938年,王瓚緒在四川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接濟進入四川的淪陷區難民,確保政局后方穩定。從他所實行的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王瓚緒的品格傾向。在此前的1933年,王瓚緒創辦重慶私立巴蜀學校,以此作為抗日救亡運動的活動中心,實現他改變西南落后教育面貌,實現新的教育理想的目的[6]。1951年10月,王瓚緒將他畢生收藏的大量珍貴的文化藏品全部捐獻給川西人民博物館和西南博物館。1943年,陳子莊出獄之后不久,王瓚緒將他調任回身邊。那么,為何三年前陳子莊在被懷疑給張瀾通風報信之后只是受了三年牢獄之災,沒有丟掉性命,又為何他在出獄之后,王瓚緒在短期內即將他調任回來?可見王瓚緒一直保持著對陳子莊的關注與聯系,并在入獄事件中有可能傾向于保護陳子莊的立場。這個時期陳子莊再一次保護民主人士脫險,他與王瓚緒都走上了同一條抗日之路,成了路途之上肩并肩的戰友。王瓚緒的抗日決心在1939年致電中可見一斑:“今日之勢,我輩若舍去出兵抗戰一途……無面目以見抗日諸將士……即使七千萬人擁我為主席,我亦不屑為,棄之若敝履。”對于陳子莊而言,這樣一個既是領導又是長輩和戰友的王瓚緒,更像是一個保護者,又像是一個同樣具有濟世救人英雄情懷的知己。
三、救世情懷在藝術領域的全面爆發
1954年8月陳子莊所工作的化工社停工了,他不得不下崗。很及時地,就在1955年,由于王瓚緒的提攜,陳子莊就帶著全家遷居至成都,任省文史研究館的研究員。可以想見:如果沒有王瓚緒這種有情有義的幫助,陳子莊也不可能在擔任文史研究院期間,進一步接觸到繪畫,也沒有機會潛心研究繪畫以及解決溫飽問題。或許,就在這一個轉折點,陳子莊的人生之路就會截然不同。
一個人的本性是很難改變的,而一個人內心里最深層的情結也是很難抹去的,當實現這種情結的一條道路走不通,但是在新的道路又有了一點點希望時,這種情結依然要再次播種、生根、發芽。既然躋身于政治領域實現抱負的可能性為零,那么就轉身投入到藝術的創作中去。他的語錄中記錄了他認為藝術對于一個國家民族具有重要作用的觀點[7]。他不是為了靠繪畫來賺得財富,過上那種閑適的富裕生活。他說中國將來不能沒有藝術,他正是靠藝術來成為英雄,實現對國家與民族的責任!這樣的表述和這樣的行為不正是他英雄情懷的體現嗎?
因任職文史研究員的工作,他得到了許多結交藝術界朋友,深入了解藝術,潛心于藝術創作的機會。在此期間,他通過畫展積累了名望。這幾次畫展,對于將他的藝術推向成熟功不可沒,也推動了20世紀60年代的四川地區的國畫創作。
1951年,王瓚緒捐贈了全部文物。僅在6年后,王瓚緒被捕,并被登報通告為“反革命分子”。1960年,未經公審和定罪的王瓚緒絕食死于看守所[6]。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革”浩劫之時,王瓚緒早已不在了。遭遇抄家批斗的陳子莊只能靠自己解決經濟問題,靠畫畫換取生存的衣食,養活一家七口。在他三兒子的回憶錄中記載了1968年除夕,陳子莊一家的窘境[8]。有人感嘆到:逆境出英雄。越是逆境,就越是激起對人格的堅守、對追求理想的機會的珍惜。事實上,并非逆境造就了英雄,而是英雄的品格戰勝了逆境而得以突顯。
陳子莊濟世救人的英雄情結在他的語錄中有非常多的體現。他曾說,中國將來一定會有藝術,藝術一定會大放光彩[9]。這既是他在當時具有時代前瞻性的遠見,也是他企圖通過藝術上的成就來實現對于藝術領域的英雄式的拯救。他認為自己就是那個末世的英雄,而他也確實放棄了一切物質欲望去促成英雄情結的實現。
四、結語
陳子莊的一生貫穿著英雄主義的大無私的價值追求。從兒時行俠仗義,到青年時托志于政治抱負,到后來在藝術領域的追求,過程中處處體現了他的英雄情結。對于陳子莊的藝術成就的評斷,褒貶不一。但無論是哪一種評判的標準,都無法否定他的英雄情結對于其藝術成就的動力作用。
參考文獻:
[1]丹納.藝術哲學[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2]鄧明珠,何力.永川陳子莊:武林高手與“中國梵高”[J].紅巖春秋,2014,(07).
[3]張玉丹,劉振宇.四川博物院藏齊白石作品初探——兼論1936年的齊白石與王瓚緒[D].齊白石研究,2013.
[4]曾德宏.齊白石蜀游的來龍去脈及其影響[J].中國書法:書學,2017,(03).
[5]蔣藍.那碗沒有送去的鱔魚面[N].成都日報,2010-05.
[6]王宇知.王瓚緒辭官抗日[J].炎黃春秋:人物志,2013,(01).
[7]陳子莊.石壺論畫語要[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8]陳壽明.父親陳子莊[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
[9]陳子莊.石壺論畫語要[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