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金鳳
摘 要:“Ekphrasis”一詞是西方古典修辭學的一個術語,隨著其使用內(nèi)涵的豐富,不僅成為藝術史理論的一種有效的研究方法和途徑,還成為跨媒介符號修辭的一種方式。它是一個內(nèi)涵不穩(wěn)定的詞,其在中國的譯文名稱也不統(tǒng)一,文章通過研究該詞在中國的譯名及其內(nèi)涵,旨在理清“ekphrasis”一詞的內(nèi)涵的發(fā)展和演變,為后人的研究添磚加瓦。
關鍵詞:ekphrasis;藝格敷詞;譯名;探究
[本文系2016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英美現(xiàn)當代繪畫性小說藝格敷詞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號KY2016YB782)。]
初遇“藝格敷詞”時茫然不知其意,只感覺此詞格調高尚,不食人間煙火。經(jīng)過一番研究才明白,“藝格敷詞”原來是西方古典修辭學的一個術語, 是古典修辭學十二項修辭訓練方法中的一種,其原詞是來自希臘文的 “ekphrasis”。“Ekphrasis”由兩部分構成,其中的 “ek” 表示“出來” ( “out”) , “phrasis” 表示“說,表述” (“speak”),意即“說出來”speaking out 或者 “全部敘說”(“telling in full”)。究其歷史,可追溯到古希臘的言辭、演講藝術,指用口語形象生動地描述事物。西方傳統(tǒng)意義上的ekphrasis專指一種描寫繪畫、雕塑或者靜物的詩歌體裁。
根據(jù)眾多學者的研究,ekphrasis是一個意涵還沒有穩(wěn)定的詞,在中文中沒有統(tǒng)一的譯文。這一現(xiàn)象表明,ekphrasis 一詞不僅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而且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其內(nèi)涵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fā)展。本文主要對ekphrasis一詞的內(nèi)涵的演變及其在中國的譯名內(nèi)涵進行分析和闡述,讓人們理解這一重要詞匯的內(nèi)涵的演變和發(fā)展。
一、Ekphrasis 一詞的起源
根據(jù)從事西方藝術史研究的學者考證,ekphrasis源于希臘文 ekphrazein,本是西方古典修辭學一個生僻的術語,但卻大器晚成。它最初和對藝術品的描述無關,而僅指簡單和純粹的描述,使得聽者身臨其境。”古代論及這一術語的著作也很少,只是在修辭 手法、演講訓練等技術層面被提及。當代研究者西蒙·古德黑爾對該詞的來龍去脈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根據(jù)西蒙·古德黑爾的研究,公元前1世紀古希臘塞翁( Theon) 、昆汀( Quintilian)、2世紀的哈摩根那斯(Hermogenes)、4世紀的阿芙賽鈕斯( Aphthonius) 、5世紀的尼古拉斯( Nicolaus) ,以及4世紀初的阿門拿得·瑞何特(Menander Rhetor) 均在他們的修辭著中提到或者闡述過ekphrasis一詞。塞翁(Theon)將之界定為“一種描述性講述,通過此種講述,將生動可見的形象傳遞給聽者”。這一修辭手法被認為是一種古老的文學敘事現(xiàn)象,即語言對圖像的呈現(xiàn)和轉述。這一修辭手法在拜占庭時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并盛行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浪漫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中,濟慈(Hohn Keats)的《希臘古甕頌》就運用了這一修辭手法。文藝復興后,ekphrasis沉寂了多年,復出后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終于在當代的話語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它被普遍用來表示語言對視覺對象的描摹和轉述。
二、Ekphrasis一詞在中國的譯名及其內(nèi)涵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一樣,ekphrasis是一個意涵還不穩(wěn)定的詞,在中文中也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譯文。國內(nèi)的學者根據(jù)他們不同的研究視角和領域,將其譯成不同的名稱。范景中將其翻譯為“藝格敷詞”,劉紀蕙將之翻譯為“讀畫詩”,陳永國、胡文征譯為“視覺再現(xiàn)之語言再現(xiàn)”,譚瓊琳翻譯為“繪畫詩”,沈亞丹翻譯為 “造型描述”,胡易容譯成“符象化”,王東譯成“圖說”,龍艷霞、唐偉勝將之譯為“語象敘事”,楊佳楠,歐榮將其譯為“藝格符換”,其它譯名還有“視覺書寫”“書畫文”“寫畫文”“語詞賦形”“圖像敘事”等。這些譯名分別側重于修辭學、文學、藝術史、圖像學、符號學、敘事學等。
由于篇幅關系,本文只選取最有代表性的譯名及其內(nèi)涵進行分析。學者范景中以譯介西方重要美術史著稱,他較早關注“ekphrasis”的漢譯,其譯文“藝格敷詞”音義兼顧,古典雅致,意蘊深厚,使得ekphrasis一詞成為藝術史領域的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和途徑。但是,隨著“藝格敷詞”使用語境的豐富,“ekphrasis” 進一步獲得了某種宏大的抽象意味,不再特指某一具體的修辭技術,并且還進入了非藝術領域的符象化修辭領域。
臺灣學者劉紀蕙的譯文“讀畫詩” 譯法生動,兼?zhèn)淇谡Z、書面語言和視覺圖像要素,展現(xiàn)出該詞表達詩人 “閱讀”視覺圖像并以文字改寫時所運用的文字思維。不過,此譯將“ekphrasis”的含義局限于文學之中,易讓人狹隘地理解為一種文體。陳永國、胡文征的譯文“視覺再現(xiàn)之語言再現(xiàn)”是根據(jù)其英文的定義“the question of ekphrasis, the verbal representation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直譯出來的,譯文是忠實于原義了,但是作為一個術語,卻太長了,而且較為抽象,不易理解。大陸學者譚瓊林的譯文“繪畫詩”,其意為言說繪畫作品,呈現(xiàn)的是詩人觀看或想象視覺圖像并用語言改寫的文學性活動,也像“寫畫詩”一樣,體現(xiàn)一種特定文體的概念。
沈亞丹教授認為ekphrasis是一種培養(yǎng)演說家過程中的修辭訓練方式,其重要功能就是增加言說內(nèi)容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即“增加言辭的迫切性( urgency) 和激情,并且征服( enslave) 聽眾”。ekphrasis也被引申為一種文本類型( gender) ,指通過生動的語言對于視覺形象進行描述的文字或文本。因此,將其譯為“造型描述”。這種譯法體突出ekphrasis的在文學、藝術方面的修辭功能,不再限制在繪畫作品中,其所應用的范圍進一步擴大。
胡易容認為“ekphrasis”譯為“圖說”“視覺再現(xiàn)之語言再現(xiàn)”“藝格敷詞”“讀畫詩”等,只體現(xiàn)了其在語言文字對畫面的再現(xiàn)這一方面的意涵,是單向度地指向修辭再現(xiàn)的關系,無法反映當前廣義修辭運動發(fā)展的現(xiàn)實。尤其是隨著圖像等非語言修辭的興起,跨符號再現(xiàn)的情況遠遠不止語言與視覺圖像。符象化既包括語言對視覺對象的 “圖像化”再現(xiàn), 也包括跨媒介符號修辭中的普遍存在的異質符號相互再現(xiàn)——異符類像。 “異符”指符號介質、 渠道不同,而 “類象”是喚起的共通 “心象”。“異符類象”是 ekphrasis 的當代化演繹。“異符類象”這一譯法與 “藝格符象”這一譯法都是從跨媒介符號修辭的角度入手,而且都包含異質符號再現(xiàn)這一內(nèi)涵。“異符類象”強調的是異質符號的相互再現(xiàn),但是“類象”一詞卻較為抽象,不易讓人理解。“藝格符象”強調的是不同符號之間的修辭現(xiàn)象。楊佳楠、歐榮將其譯為“藝格符換”,是順應了現(xiàn)代跨學科、跨媒介、跨藝術研究的潮流,用它來指代不同藝術媒介和不同藝術文本之間的轉換或改寫。
學者王東在他的論文《抽象藝術“圖說”(Ekphrasis)論 》中指出, ekphrasis是指圖說,主要指“對圖像的言說和描述,是圖像與語言文本關系的 ‘場域”。他還認為,ekphrasis一詞經(jīng)歷了修辭演講術的生動描繪、文體意義上的繪畫詩、藝術理論領域內(nèi)對造型藝術、視覺藝術作品形象的語言呈現(xiàn)、視覺對象的言說再現(xiàn)等階段,在當代圖像轉向時代,“圖說”的譯法更符合語圖關系研究擴大的趨勢。裘禾敏在其《﹤圖像理論﹥核心術語ekphrasis漢譯探究》一文中從圖像理論的角度對ekphrasis漢譯在各個層面的意涵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此文不再贅述。
“語象敘事”這一譯文的內(nèi)涵很豐富,其所涉及的描摹和轉述對象 ( ekphrastic object)極為廣泛,除了文學作品,還包括盾牌、缸甕、茶杯、 雕 塑、壁畫、掛毯、漫畫、繪畫、照片、電影、建筑、廢墟以及諸如電 視、電影、廣告、攝影等非話語文本 ( Cunningham,2007: 57;轉引自龍艷霞,唐偉勝,2015)。王安,程錫麟(2016)也指出,20世紀后半期以來,在視覺文化蓬勃發(fā)展、在文化轉向和圖像轉向的背景中,語象敘事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它涉及到文學、修辭學、圖像學、符號學、敘事學、 藝術史、音樂,以及繪畫、雕塑、攝影、電影、電視、廣告等各種視覺文化形式,具有跨藝術、跨媒介和跨學科研究的特征,其最核心的問題是詞語與意象的關系。由此可見,ekphrasis已經(jīng)從一種單純的修辭手法或一種詩歌體裁,上升為一個涉及眾多領域的研究和認知范疇,成為了跨藝術、跨媒介和跨學科研究的新方法和途徑。
三、結語
綜上所述,“ekphrasis”一詞從一個西方古典修辭學的一個生僻術語,其內(nèi)涵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得到發(fā)展和豐富,不僅成為藝術史理論、文學修辭理論的一種有效的研究方法,還成為跨媒介、跨學科研究的新途徑。本文通過研究該詞在中國的譯名及其內(nèi)涵,旨在理清“ekphrasis”一詞的內(nèi)涵的發(fā)展和演變,為后人的研究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FROMA I.ZEITLIN FIGURE: EKPHRASIS* Greece & Rome[J].The Classical Association,2013,(01):17-31.
[2]Simon Gotdhilt.What is ekphrasis for?[J].Classical Philology,2007,(01).
[3]范景中,曹意強.美術史與觀念史(第 6 輯)[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4.
[4]紀琳.從圖像修辭與敘事看繪畫性小說的藝格敷詞--以《道林·格雷的畫像》和《查布克夫人的畫像》為例[J].北方文學,2017,(01):29-32.
[5]李驍.論古典藝格敷詞中的生動敘述[J].美苑,2015,(05):72-76.
[6]李宏.瓦薩里《名人傳》中的藝格敷詞及其傳統(tǒng)淵源[J].新美術,2003,(03):34-45.
[7]劉紀蕙.故宮博物院VS超現(xiàn)實拼貼:臺灣現(xiàn)代讀畫詩中兩種文化認同之建構模式[J].中外文學,1996,(07).
[8]龍艷霞,唐偉勝.從《秘密金魚》看“語象敘事”的敘事功能[J].外國語文,2015,(03):51-56.
[9]黃蓓蓓.從寫畫(ekphrasis)的角度看《海》中的女性角色塑造[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5,(08):273-276.
[10]胡易容.符號修辭視域下的“圖像化”再現(xiàn)---符象化(ekphrasis)的傳統(tǒng)意涵與現(xiàn)代演繹[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1):57-63.
[11]裘禾敏.《圖像理論》核心術語ekphrasis漢譯探究[J].中國翻譯,2017,(02):87-92.
[12]沈亞丹.“造型描述”(Ekphrasis)的復興之路及其當代啟示[J].江海學刊,2013,(01):188-195.
[13]譚瓊琳.西方繪畫詩學:一門新興的人文學科[A].英美文學研究論叢[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01):301-305.
[14]王安,程錫麟.西方文論關鍵詞:語象敘事[J].外國文學,2016,(07):77-87.
[15]王東.抽象藝術“圖說”(Ekphrasis)論--語圖關系理論視野下的現(xiàn)代藝術研究之二[J].藝術探索,2014,(03):89-93.
[16]楊佳楠,歐榮.《貴婦人畫像》中的“藝格符換”:詩歌與繪畫的對話[J].美育學刊,2016,(06):81-86.
作者單位:
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