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桀 周述璋
摘 要:文章首先介紹了水墨畫的起源,又從點、線、面的角度對水墨畫中筆觸的運用要點做了解析,并以名家繪畫為例做了更為詳細的論述,較為直接地描述了水墨畫中所傳遞的藝術美感。
關鍵詞:傳統水墨畫;點;線;面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先輩們一代又一代在歷史洪流中或創造或豐富了許許多多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最讓我受益匪淺的莫過于中國的書法和傳統水墨畫。一個講究字的個人風骨,另一個講究畫的精神意境,二者雖形而不同,卻神交已久,常語“故善畫必意在筆先,寧使意到而筆不到,不可筆到而意不到。” [1]將書法和水墨畫的內在聯系勾勒得清清楚楚。不過這一次,文章將著重于傳統水墨畫的藝術之美。
一、中國傳統水墨畫的起源
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歷史,從嚴格上來講,始于唐代王維,“夫畫道之中,水墨為上”,開啟了中國畫與“墨”的淵源。而“皴法”的產生,更讓后人在山水畫創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用筆的,造型的,并脫離宗教性繪畫的依附性,開始自己表達個人心境。[2]
二、水墨畫的點、線、面
中國傳統水墨畫作為中國的傳統繪畫藝術,具有鮮明的自身特色。表現形式主要是采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于絹或紙上;題材選擇以人物、山水、花鳥為主;著重畫面的均衡,講究疏密得當,虛實相間,計白當墨;重視畫面精神語義的傳達。此外,拋開畫的整體性,任何一幅經典水墨畫中的細微部分都能從中看到當代繪畫藝術中所強調的藝術審美原則。
(一)點
點,它的現實語義實質是一種微小的痕跡,但是當你從藝術的角度去對它進行語義上的衍生之后,“點”可以是一個句號,代表結束或新生;“點”可以是太陽,代表光明或黑暗;“點”可以是音樂中跳動的節拍,代表快樂或悲傷……但是在水墨畫中,“點”代表的是一種造型手段,就“形態”而言,有圓點、直點、橫點、斜點和散點;就色彩深淺變化來看,有焦墨點、濃墨點、淡墨點、色彩點。當你嘗試調墨、加水、點墨的時候,畫筆中的墨點也會隨著形狀、濃淡、干濕、疏密等變化而變化,呈現出較為豐富的空間層次。
圖1為張大千先生所作,整體由近及遠,由小至大皆是近實遠虛,空間飽滿,圖中近景采用橫點,疏密有致,虛實相間,遠景采用豎點,墨色略淡,但筆觸并未減少,細看之下,樹木雖長于懸崖邊這種險境,但是風姿岸然,遠景中的山也是少量線條勾勒,以不同形態的點來對山體豐富,這些點的運用及構圖、濃淡技法很是值得學習。
(二)線
線,是線條,但又不局限于線條。在傳統水墨畫中線條的形態是非常豐富的,它可能只是一根線,但是會因為毛筆中墨汁的濃淡、筆的干濕程度、筆觸的用力大小等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式樣。總的來講,山水畫中的線條用筆講究就是“枯而能潤,剛柔相濟,有質有韻”,要使下筆的干濕、剛柔、質韻既能對立,又可統一。
如圖2上面這幅圖的藤蔓,就是“枯而能潤,剛柔相濟”的最佳寫照,行筆澀重有力,不柔弱不剛直,但是將藤蔓那種老而不僵的意境真實的傳遞出來,生機勃勃;圖2下面的蝦,則是將質與韻的精神,即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完美地呈現在畫眾眼前,干練的線條將蝦的靈動、鮮活詮釋得相當到位。
(三)面
面,是多種形態的點、線的結合,不拘于單獨的點或者線的表現,更強調點、線在一個畫面中的整體性表現。水墨畫境界高深的人還能從畫面的構圖、精神意境的傳達、筆觸的腕力等在整幅作品中運用,略微窺探出作畫者的品德、能力,所以不單單是“見字如見人”,見畫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徐悲鴻先生運用濃重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并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干濕的變化渾然天成,畫面前大后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3]。這幅作品繪于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日軍第11軍在湘北岳陽以南地區集結了第3、第4、第6、第40師團和4個旅團,總兵力達12萬余人,向長沙展開攻勢。如果是熟悉徐悲鴻生平的人,那么他也許就會知道,這幅畫在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徐悲鴻對長沙會戰的美好祝愿,他希望長沙人民就像這駿馬的腿一樣有利,擊退敵軍,贏得勝利!
三、結語
中國的傳統水墨畫,它既是中國的民間藝術,同時也是世界的藝術,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是畫面細節中所暗含審美傾向與當今繪畫藝術審美原則確實殊途同歸的。我們在簇擁當代藝術的同時,不妨多思考一下,將傳統繪畫藝術與現代藝術的結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思考、創新,會比你獨自摸索收獲更大。不拘泥于中國,世界上任何國家在遇到陌生的事物的時候,都傾向于從自身印象中去搜尋自己熟悉的東西,傳承,也是創新。
參考文獻:
[1]許祖良,洪橋.中國古典畫論選擇[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4.
[2]魏廣君.摶廬論衡[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李桀,華南理工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產品設計、交互設計。
周述璋,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機械、產品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