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紅
【摘 要】本文對中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調研,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學生自身對生命意義的認識等方面分析造成心理問題的原因,提出從家庭層面讓孩子從小接受積極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從學校層面創設有利于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發展的環境和條件,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問題 積極心理品質 心理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3B-0082-02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今天的學生就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力軍,通過對中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探索,并將研究成果用于指導初中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干涉工作,不但能夠有效地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也關系未來的社會穩定和人力資源提供,滿足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中學階段是人的思想由幼稚、單純轉向成熟、復雜的心理劇變時期,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心理斷乳期”。中學生的心理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復雜,充滿矛盾的。他們正處于青春發育期,生理上的變化引起情感上的變化,使他們不會輕易將內心世界表露出來。同時,這個時期的孩子自尊心強,好面子、好斗、好勝;又因為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優越,抗挫折能力弱,并且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強,思維片面,容易偏激,還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思想搖擺不定。因此,在中學階段,孩子的心理極不穩定,容易達到矛盾沖突的頂峰。如果我們把這一切的心理問題歸類,大體是三方面內容:
一是成長發育過程中的煩惱。這一過程是每個青少年都要經歷的。開始青春期發育后,生理機能上的急劇變化使他們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對異性同學也會產生好感。但這時他們的心理發展跟不上身體成熟的步伐,便容易產生心理上的緊張和困惑,這一階段就成了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高峰期。
二是與人交往方面的煩惱。中學時期,學生與父母家人的交流少了,而與周圍的同學、老師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多,同學關系、師生關系處理不當,各種交往障礙和困難是普遍存在的難題。
三是來自學習方面的壓力,這也是最主要的問題。至少在目前我們的教育體制下,高考對學生的壓力是極大的,而家長又不甘心讓孩子輸在所謂的起跑線和賽場上,學生的學習壓力就會過大。面對難以應付的諸多要求和期望,學生往往會出現厭學、考試焦慮等心理壓力,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神經衰弱、失眠、注意力分散等多種癥狀出現。
面對諸多的心理問題,甚至面對由這些問題引發的“學生自殺名單越來越長”的慘局,我們不得不深思:誰應該為孩子們的心理問題“買單”?
學生為什么這么輕易放棄生命?盡管每個個案背后都有各自不同的因素,但其根源都在于學生心理問題長期的負面累積,最后因無法承受才采取過激行為。
(一)對生命的主體意識缺失,歸屬意識淡薄,生活無明確目標和意義
現在的中學生對于“我是誰?”“我為什么活著?”“人生的意義是什么?”這些問題思考甚少,在面臨需要做出選擇或者付諸行動時,便會茫然、偏執。這說明我們的生命教育還不夠完善,至少還沒有達到幫助孩子來應對這些質疑、填補精神的空虛、抵抗面前的挫折等目的。鑒于此,中學教育應完善生命教育體系,通過教育讓他們明白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而這個過程是有意義的,每一個生命都是最重要的。
(二)父母關愛不夠,家庭教育跟不上,父母與子女的思想交集太小
現在中國家庭經濟條件相比以往都比較優越,很多父母過分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一味地要分數,卻很少與孩子做心靈方面的溝通。部分家長在教育態度、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問題,對孩子過度溺愛、過于寬容。忽視孩子心理品質培養的結果就是導致孩子心理適應能力差,自我調節能力差,遇到問題不能正確對待。其實,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思無可厚非,但是對孩子的關愛卻不應該僅停留在學習層面,還應該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人際關系的發展。只有持著積極向上的態度,孩子才能積極向上的成長。
(三)深受“不能輸”思想的影響,學生的課業壓力較大
只要我們的教育還以分數評價為核心,那么學生就會被過于重視學習成績所迫,課業負擔過重,升學壓力過大,直到厭學、逃課、不堪重負、最終以過激行為來反抗家長和教師。
(四)優越的生活條件和順利的成長環境,使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差
不少家庭過于嬌慣孩子,長期以來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所謂的自尊心過分強大,表現出來就是“氣性大”。這樣的人格,一旦遇到挫折,缺乏思考能力和應變能力,容易出現過激行為。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在適當的階段適當地引入挫折教育十分必要,讓他們正確估量自己在家庭、社會中的位置,不要只做溫室里的花朵,以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更好地適應社會。
(一)從家庭層面,讓孩子從小接受積極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后勤處”,家長首先應該明確自己的角色,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家長的言傳身教深刻影響著孩子的個性、人格、意志、是非觀、品性等。既不能盲目地實行棍棒教育,也不能過分溺愛。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才能打破這一僵局,拿捏好“愛”與“管”的分寸和火候?這就要求家長掌握教育的藝術,對孩子不溺愛,不嚴管,保證孩子的健康自然發展。要掌握好教育的最佳時機,把愛和規矩一起給孩子,只有用愛的方式去給孩子規則,孩子才能感受到規矩也是愛的一部分。
(二)從學校層面,創設有利于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發展的環境和條件,培養積極心理品質
1.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凈、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使學生在愉悅中接受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心態。
2.創設育人情境,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目前,中學生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心理和行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淀為一定的心理品質。因此,學校從新生的養成教育開始,從日常行為規范開始,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心理認知暗示,以優良的行為習慣帶動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發展。
3.培養心理健康的教師。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好的教師,是一個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人。”因為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教師是重要的人,是參照,是榜樣。教師的“三觀”正確對學生的心理成長積極示范作用超過任何教條知識的灌輸。
4.學科教學和主題班會活動在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方面也應該承擔起責任。要想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孩子變“苦作舟”為“樂作舟”,必須有意識地加強學生自信心的培養,為其奠定良好心理素質。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競爭能力,培養學生的上進心和抗挫折能力,充實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學校每學期初,應要求各班級結合學校的德育工作體系,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包括珍愛生命、感恩、情緒管理、人際交往、良好心態等主題,通過講解、討論互動、實踐等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自我鍛煉,提升心理素質。
5.建立心理咨詢室,開展心理咨詢活動。針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的問題,學校應建立心理咨詢室,配備心理咨詢老師,讓學生通過咨詢、傾吐問題,宣泄、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
6.加強體育課程設計。根據華南師范大學和浙江大學教育系的研究成果,體育課程對于中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和心理健康的維護有著重要作用,運動處方對于中學生心理健康在總體水平上有較大改善。學生在體育教學中不但能學會基礎體育技能、提高身體素質,還能鍛煉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和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并提高心理素質和抗挫折能力。通過體育活動所帶來的成就感和樂趣引發積極態度,保證其身心和諧健康發展。
(一)“作秀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危害
盡管現在許多學校紛紛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開設了學生心理咨詢室,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的心理問題真正得到了解決。不少中學生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做心理咨詢就是精神有問題,甚至心理變態,擔心被同學嘲笑和疏遠,不敢走近心理咨詢室;還有很多中學咨詢室本身設備不全,地點不合理,出現與其他功能教室混用的情況,不能給學生以安全感。由于人事和編制問題,心理咨詢老師由學校相關部門老師兼任,很多咨詢師的身份很難被學生接受,而且學生害怕咨詢過程中老師泄露自己的秘密,不愿意踏進咨詢室大門。還有一些學生鼓起勇氣去咨詢室求助,但發現一次咨詢后并沒有發生質的變化,由于知識和閱歷的局限就不愿意再次走入咨詢室。所謂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幾張表格、幾份手抄報、幾張照片就能完成的。學校的心理教師是否專業、學生即使有心理問題面對學校里熟悉的教師是否愿意傾訴等這些問題,還值得我們反思。
(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校聯手
現在學生由于心理問題出現的事故,絕大多數的解決結果是不利于學校的,這種結果的出現,嚴重影響了學校開展正常工作。這些事件的背后,大都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過錯和責任。盡管學校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著主導作用,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筆巨大的教育資源,如果能把家庭教育的力量充分調動起來,納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有針對性地給予科學的引導,家校聯手,將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在學校、家庭配合下,可以在課余時間組織豐富活動,有計劃、有目的安排學生以郊游、徒步、定向越野、自行車騎行等方式開展活動,既能拉近家長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增進理解,也能夠通過自然景觀的觀賞,引導學生樹立遠大志向,以及克服面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三)將教師的愛和感情傾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好老師要用愛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通過真情、真心、真誠拉近同學生的距離,滋潤學生的心田。好老師應該把自己的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用欣賞增強學生的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教育人只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減輕孩子們肩上那些“不能承受之重”,先正其心,再修其身,然后格物致知。
【基金項目】煙臺市“十三五”規劃課題“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提升途徑與方法的研究”(YJGH135146)研究成果。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