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具象肖像雕塑是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表現形式,不僅可以將重要的人物形象流傳于世,更是證明并闡釋了一個時代、一個地域人的審美模式。文章主要闡述當代具象肖像的形式、特點和地位以及今后發展的趨勢。最后從當代具象肖像雕塑的時代性上進行論述,證明了當代具象肖像雕塑還具有很大的生存空間,需要我們雕塑藝術工作者引起重視,并以繼承與發展的眼光看待其發展問題。
關鍵詞:當代;具象;肖像;雕塑
一、當代具象肖像雕塑的特點及類型
(一)具象肖像雕塑的含義
辭海中解釋具象時說:“具象從作品與自然對象的相似程度上去劃分作品風格。抽象藝術形象大幅度偏離成完全拋棄自然 對像外觀的藝術,具象指藝術形象與自然對象基本相似或極為 相似的藝術。”具象肖像雕塑不等同于寫實主義,其手法是寫實的,保留刻畫對象的自然形態,并加以藝術語言和制作者的個人意識。具象是針對于抽象而產生的。
(二)當代具象肖像雕塑的類型
直到19世紀末期,具象肖像雕塑還統治著肖像雕塑這一領域,具象的雕塑風格也是肖像雕塑家唯一的表現手段。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象肖像雕塑也以其不同的面貌和內涵在雕塑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人類文明史上輝煌而燦爛的一頁。 例如古希臘時期米隆的《擲鐵餅者》、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的《大衛》、羅丹的《思想者》、中國的秦始皇兵馬俑都屬于具象肖像雕塑。但我們放眼當代,而今的具象肖像雕塑依然是肖像藝術家重要的創作風格之一。也就是說表象采用的是具象的風格,但創作背后的理由和意義已經超越具象形式表面的意義解讀。因而,具象不等同于寫實。所以真正優秀的具象肖像雕塑也不應該被簡單地認為是對某人的紀念或贊揚作用,而是應該超越其表面的形象看到雕像背后雕塑家所要傳達的藝術觀念。但傳統觀念認為:客觀的表現肖像就是肖像雕刻應該呈現給觀者的全部內容, 肖像作品的審美內涵源于形象和與雕刻對象相關的移情和想象,這樣的闡釋已經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發生變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藝術觀念逐漸被人們所接受,新型的材料也逐漸運用到雕塑創作中,具象肖像雕塑創作在當代也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活力。新的藝術觀念的切入,意味著形式已經不是作品的全部,具象肖像雕塑,只是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體現在當代的雕塑創作中,而與之相關聯的文化、時代、社會、個體與雕塑作品一起,才是構成這個作品的全部,這才是當代的具象肖像雕塑。
(三)當代具象肖像雕塑的類型
按照肖像雕塑定義劃分,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之分。按照2002年版的《中國美術大辭典》對肖像雕塑解釋為:“是指以表現人物頭部(五官)形象為為主體的雕塑。一般以頭、頸(至頸窩部)和座子三個部分組成,也有無座子和不帶頸部的。它們都是以突出肖像部分雕塑的主要內容和表現重點。”以這樣狹義的肖像雕塑定義來劃分當代具象肖像雕塑的話是很難和當代藝術創作生動活潑的雕塑創作相對應。而我們現在常說的肖像,除了包含狹義的肖像雕塑的概念,還包括半身像、全身像。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日新月異,除了傳統的材料如木、石、泥、青銅等,許多新材料也被運用到雕塑創作中。如果按照材料劃分,當代具象肖像雕塑可以分為:木雕、石雕、泥塑、蠟塑、玻璃鋼雕塑、不銹鋼雕塑、綜合材料雕塑、鑄鐵雕塑、有色金屬類雕塑(青銅、金、銀等)。
從題材進行劃分可以分為三類:首先,是偉人、名人類。顧名思義這一類肖像主要是刻畫民族英雄、領導人、歷史人物等,一般起到紀念作用或為政治宣傳服務的。其中為廣泛的要數紅色雕塑,遍布了祖國各地,形成“紅、光、亮”的藝術現象。結構比例正確,注重人物內心世界的精神顯現,突出人物性格,刻畫細致入微,是藝術家的真情流露與情感表達,創作對象也多為領袖人物、革命先驅等,弘揚革命精神,歌頌領袖風范。沈陽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山廣場中央的毛澤東同志像及其四周群像。雕像和群像均由魯迅美術學院師生創作,追求一種單純、樸素的創作手法,線面結合給人一種渾厚穩定的心理感受。
其次,是表現個性類。如李象群創作的《紅星照耀著中國》(圖1),作品展現出了青年毛澤東同志的慈祥與偉岸,在視覺上給人以溫暖的情懷直指人的內心。李象群的另一作品《課堂女人體》中,可以看到中國傳統造型意境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延續,其具象的語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對中國當代具象雕塑語言的闡釋,對中國傳統雕塑繼承與發展都有著歷史性的意義。在吸收了西方寫實造型規范的基礎上,高度提煉形體的真實性與完整性,而后再融入中國傳統的繪畫性筆觸,例如面頰還加入意向表達特征,大大增加了空靈之感,使其具有了中國當代具象的內涵,給具象增加了新的語匯與含義,有一種靜謐的、永恒的氣氛在其中,有一種莊重典雅的感覺。
還有一類就是對普通民眾的表達。時代在進步,文化在發展,當代雕塑創作者在探索個人風格語言的同時,開始關注當下,關注身邊的人和事,普通民眾的形象逐漸走進雕塑工作者的視野中,這類題材如雨后春筍般豐富起來。1994年項金國創作的人像群雕《民工潮》就是對普通民眾的描刻。群像主要塑造的是一群外來打工的農民工,拖拽著沉重的行李,他們有的坐,有的躺,疲憊的在站臺等待。這種關注社會底層人的雕塑作品除了表面上所刻畫的農民工形象,實則也是雕刻家對社會現象的一種關注。群像中對農民工形象的塑造更加自由,雖然樣貌不同,但表現的是同樣的掙扎、困苦、無奈。
二、當代具象肖像雕塑
(一)當代具象人物頭像構圖
近幾十年來,“具象”一詞頻繁出現在藝術創作、研究及批評領域中。具象,指創作的藝術作品與其對應的客觀對象在外形上極為接近、基本類似,具象人物頭像雕塑作品通過對嚴格的遵守人體解剖解構,真實呈現人物特征的方式,來進行作品與觀者的交流。
(二)當代具象雕塑中的意象表達
在當代普通大眾的審美觀點中,一件雕塑作品的“像”與“不像”依舊是評價一件作品好壞的標準之一,。而實際這種“像”不應單單泛指類似于照片一樣的無生命力的像,如何在頭像雕塑中表現意象成為當代具象雕塑的一大關鍵。人物頭像雕塑不僅要單純僵硬地按照人體解剖的比例及外形刻畫,神態的表達更為重要,能夠震撼人心的雕塑作品必將是極度的真實并富有神韻的。通過對雕塑表面材料肌理的豐富變化,會大大地豐富人物的表現力與生動效果。
“意”是高于“象”的,在具象雕塑的意象表現中,要擺脫對于對象的單純刻畫模擬,在把握客觀人物造型的同時,將審美精神表現在重要的位置上,更能夠擺脫客觀的約束,使人物形象表達更為自由,具有震撼人心的生命激情。
(三)當代具象人物雕塑的重要地位
近年來,意象人物雕塑在后現代藝術、“前衛”藝術占有巨大的生命力,傳統具象人物雕塑創作受到了猛烈沖擊,但在我看來,具象人物雕塑更具有表達方式上的優勢。具象人物頭像雕塑相比于意象雕塑作品更容易在情感表達方面帶給觀者極大的視覺沖擊。
當代藝術具有創造性包容性的特點,具象人物雕塑并未被歷史所遺棄,反而在當代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與意象人物雕塑的發展并不沖突。
三、當代具象肖像雕塑在當下的發展意義
(一)新材料、新的創作手段在當代具象肖像雕塑中的運用
在當今的電子運算的高科技時代背景下,肖像雕塑突破了傳統的創作手段,不再是傳統的雕和塑,材料不再是泥、木、銅等。雕塑創作中依靠計算機和3D打印機等技術手段,通過運算的電子程序輸入一些數據,然后通過打印機輸出具體的作品。這種制作方法同樣可以用于肖像雕塑的創作中。
在新科技的背景下,肖像雕塑的創作彰顯了科技與材料的變化,體現了審美與科技相結合的可能性。
(二)具象肖像雕塑歷史感的傳承使命
肖像是具象雕塑中的重要類別,由于肖像雕塑的歷史傳承及其特殊性,使得肖像在藝術史的每個發展階段都有著重要作用。
具象肖像雕塑不同于抽象肖像雕塑,具象雕塑有著寫實與寫意、或者介于兩者之間的藝術特性,具象作品具有極高的辨識度。
當人物成為歷史,一般情況下,都會使用雕塑的手段為其塑像。肖像藝術品往往體現著描繪對象的外貌特征、性情、性格等,好的肖像雕塑還能體現出精神力和生命力等內在氣質。一件杰出的肖像雕塑不但是歷史發展的藝術體現,更是具象雕塑的傳承使命。
(三)具象肖像雕塑的當代新面貌
多媒體藝術有著重要地位的今天,作為具有傳統特征的具象肖像雕塑呈現出新的面貌。當代雕塑家通過新的觀察方式、創作手法、多種材料等形式使得肖像雕塑生成出新的特點,具備了“當代藝術”的特質。
從歷史的發展過程看,一般制作肖像的都是歷史中的重要人物。但在今天,制作肖像雕塑已經成為大家的普通訴求,通常“偉人化”的傳統式變成了“普通大眾”的當代式,不但擴大了具象肖像雕塑的制作范圍,也將肖像雕塑賦予了新的意義和命運。
四、結語
當代的具象肖像雕塑隨著時代和社會以及大眾的審美演變成了具有個性和共性、藝術與生活的完美結合。這樣的藝術語言被藝術家廣泛地應用,并形成了一整套成熟藝術“規律”,藝術家們在這樣的“規律”基礎上進行改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卻又不失肖像雕塑從何古至今承擔的責任和作用。
作者簡介:
李政,中共黨員,烏魯木齊市新疆博物館陳列部主任,國家二級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