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昌淵
摘 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審美觀念的轉變,人們對居住區景觀設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其不僅要美觀、舒適,而且還要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基于這種情況,文章首先從含義、分布以及體現等方面介紹了我國的地域性文化,其次從空間尺度、物質構成、自然景觀以及審美情趣等方面對居住區景觀設計要素進行了闡述,接下來探討了居住區景觀設計的思路,最后通過一個案例對地域性文化元素下居住區景觀設計進行了深刻分析。
關鍵詞:地域性文化;居住區;景觀設計
從目前我國居住區景觀的設計情況來看,都具有一定的西化、歐化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地域性特征,在很多居住區當中都缺少一些地域性標識,不僅降低了城市的地域性特色,也為我國地域性文化的傳播帶來一些不利影響。因此如何將地域性文化元素和居住區景觀設計進行有效融合,以增強景觀的地域性特征,是設計人員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一些思考,希望可以為設計人員提供一些幫助。
一、地域性文化
(一)含義
地域性文化指的是某區域特有的文化,并且該文化只能在該區域內進行體現,通常表現在宗教信仰、傳統建筑、自然景觀、風俗習慣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對于地域性文化而言,是在當地人文環境以及自然環境等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會增強區域的特色與魅力。地域性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歷史的積累與人們的繼承,所以在景觀設計過程中,應該對其進行充分考慮,對文化進行傳播與繼承,進而弘揚民族的魅力。
(二)分布
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具有資源豐富、幅員遼闊等特點。從城市的層面來看,地域性文化的構成要素包括地方語言、建筑以及生活方式等。按照區域,可以將我國的文化分成巴蜀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等。我國由于地勢比較復雜,所以各個地區在自然環境、文化發展、經濟發展以及建筑風格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異,進而形成了各種地域文化,這些文化的產生,為我國民族文化的內涵增添了新的內容。
(三)體現
第一,園林藝術。園林設計是我國建筑設計以及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園林藝術在設計手法以及設計模式等方面都對區域文化特色進行了體現,因此,在居住區景觀設計時,也可以對園林的藝術理念以及技藝等進行借鑒,比如可以對皇家園林的色彩、氣勢、布局等進行借鑒,進而增強居住區景觀的氣派與宏偉;可以對江南園林的設計風格、景觀元素等進行借鑒,進而增強居住區景觀的典雅、安靜。總之,各個地區的居住區景觀設計可以吸收當地園林藝術的精華部分,進而增強設計效果。
第二,文化藝術。在文化藝術當中,有大量的地域性元素。藝術來源民間,當地文化藝術和當地群眾的信仰、風俗習慣以及思想觀念等具有緊密的聯系,因此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中,也可以對當地文化藝術進行充分利用。比如在我國民間藝術中,包括民間小調、地方戲曲、東北二人轉以及皮影戲等,所以如果將這些元素應用在景觀設計當中,不僅可以增強景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同時也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弘揚
第三,建筑居民。民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不僅具有濃厚的文化特色,而且也具有與眾不同的地域風情。在我國古代,人們都會結合當地自然條件,對當地資源進行充分利用,進而建造自己喜歡的房子,所以在居住區景觀設計過程中,也可以對這種原生態理念進行充分借鑒,進而增強景觀的獨特性與地域性。另外,在每個城市中都有一些古典建筑,比如福建土樓、北京四合院以及徽派居民建筑等,因此在對景觀進行設計時,也可以參考這些古典建筑的設計理念與風格,在此基礎上對景觀設計進行創新,進而增強景觀的設計效果[1]。
二、居住區景觀設計要素
(一)空間尺度
公共空間指的是一個空間,可以對物質存在進行體現,具體表現在長、寬、高以及范圍等方面,具有擴張性以及廣延性等特點。但是從本質上來看,公共空間應該對地域文化進行充分體現,同時,我們也可以將空間理解成“場所”。
“場所”可以給人們一種歸屬感,是場地與情感的有效結合。對于建筑而言,雖然在時間以及空間等方面的含義比較模糊,但是場所事件卻有眾多意義。因為對于人而言,場所是時間以及空間等的表現。然而現階段,在設計營建場所時,都比較注重它的形態含義,卻沒有對人的活動以及空間等含義進行充分考慮。對于空間而言,尺度至關重要,不僅是手段,同時也是原則。
在對形體空間進行設計時,應該對尺度進行充分考慮,雖然在設計過程中,并不一定非要按照尺度進行規劃,但對于居住區景觀設計來說,就應該設計出極具個性的、人們喜歡的建筑,所以必須對尺度因素進行考慮。從最近幾年的城市建設情況來看,在對居住區景觀進行設計時,多數情況下都比較注重建筑的美觀與宏偉,但是筆者認為,為了滿足人們的居住需求,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對人性尺度進行充分體現。
(二)物質構成
景觀通常都是由兩部分構成,分別是硬質景觀與軟質景觀,二者之間可以互相影響。其中對于軟質景觀來說,是由空氣、水體以及植物等組成的,人的主觀因素會對其造成一定影響,進而產生一些審美情趣。從植物的角度來看,它具有眾多功能,比如對小氣候進行調節,對空氣進行凈化,對水資源進行保護等,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美學欣賞作用。另外也可以對景觀進行裝飾,使其具有空間構成、景觀導向以及控制視線等眾多功效。
(三)自然景觀
在居住區景觀設計過程中,需要根據自然景觀對地域性景觀進行設計,進而對自然景觀的地域性特點進行表現。對于居住區的景觀設計來說,實際上也就是對功能、形式、技術以及藝術等進行協調,在追求精神品質、塑造物質景觀的基礎上,為人們打造一個可以滿足他們審美需求的生活環境。
(四)審美情趣
在對居住區景觀進行設計時,對于空間布局、植物造景以及建筑形態等環節來說,都應該滿足當地群眾的審美觀。人們在審美標準與審美觀念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對景觀的感受也具有一定的區別,而對于地域性文化景觀來說,可以將人的審美情趣進行有效融合,可以對當地群眾對文化的需求進行有效滿足,可以增強當地居民對居住區景觀的認同感與歸屬感[2]。
三、居住區景觀設計思路
(一)文化元素與景觀的融合
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以及自然條件等都不相同,所以在設計居住區景觀時,應該對現代因素進行充分考慮,將其和人文景觀、自然景觀進行有效結合,進而和時代發展進行吻合。同時也要將當地文化元素和景觀進行有效融合,確保人們可以通過景觀元素,對當地的文化內涵與文化精神進行了解,進而提升居民對景觀的認可,增強他們對景觀的歸屬感。另外,也可以利用景觀將文化滲入到居民的生活中,如此一來,不僅為居民的生活增添了活力,而且還增強了居住區景觀的地域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繼承。
(二)對地域性景觀材料進行充分應用
在選擇地域性材料過程中,應該對成本因素進行充分考慮,在確保設計效果的基礎上,應盡可能降低成本。同時,也應該對自然資源進行充分考慮,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從現階段地域性材料的利用情況來看,泥土以及石材等的利用率比較高,所以在景觀設計過程中,可以對這些材料進行充分利用,將其和構筑手法進行有效結合,進而設計出極具地域性的居住區景觀。
(三)合理應用元素提取方法
第一,對鋪裝方法進行合理應用。對于道路鋪裝而言,應該和當地的民族風情相適應,通過周邊土地以及道路等的綠化,來增強景觀的設計效果。在進行鋪裝時,應該對綠化生態進行有效保護,同時,也應該對路面硬化效果及頻次進行充分考慮。其中,周邊植被、道路硬化等都是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來講,道路鋪裝指的是硬質鋪裝,植被鋪裝指的是軟質鋪裝。在鋪裝過程中,應該對路面花色、路面形狀等進行充分考慮,以確保它們可以對當地的文化特色、風俗人情等進行充分體現。
第二,對生態元素進行合理提取。對于各個城市或者是地區來說,都具有生態多樣性特點,它既可以體現在自然水域與陸地區域的結合,又可以體現在景觀、構筑物以及設施等的結合,同時也可以體現在濕地以及草地等的結合,具有極強的地域性特征,所以在對居住區景觀設計過程中,可以對這些生態元素進行提取,對水資源、濕地、草地、設施以及構筑物等進行充分吸收,進而為人們打造一個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3]。
四、案例分析
蘇州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城市,它在設計過程中就將地域性文化與景觀進行了有效結合。蘇州歷史比較悠久,再加上人文薈萃,因此一直以來都名揚海內外。在蘇州,不僅有小橋流水人家,而且還有著名的寒山寺。現代元素和古典元素的完美結合形成了蘇州的新型元素,在這個城市中,很多高檔居住區都對地域文化因素進行了應用,不僅美觀、舒適,而且還比較時尚、潮流。比如對于桃塢郡府來說,就以江南古典文化著名,會將人帶入到一種古典的意境當中,對當地的歷史文化進行了有效表達。
桃塢郡府的建筑風格符合蘇州古典建筑的設計要求,對四合院建筑以及古典園林建筑等的風格進行了引用,在要素排列方面,運用的是軸線狀方式,由門廳進入到正廳,再由正廳進入到內廳、書房以及花園等。這種設計風格既能夠體現現代景觀的時尚魅力,又能夠感受到當地歷史文化的獨特氣息,是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完美結合,具有極強的地域性特征[4]。
五、結語
總而言之,將地域性文化元素和居住區景觀設計進行有效融合,不僅是人們審美觀念的需要,也是我國弘揚地域性文化的有效手段。對于景觀設計人員而言,應該在明確地域性文化的基礎上,對景觀設計要素進行有效掌握,將文化元素與景觀進行有效融合,對地域性景觀材料進行充分應用,合理應用元素提取方法,進而為人們打造一個美觀、舒適、極具地域性特征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劉文華,郝麗梅,周德虎.現代景觀規劃設計中地域性文化符號研究[J].中外建筑,2011,(02):48-51.
[2]唐忠斌.大理鉅融城居住區景觀設計中對白族文化元素的應用[D].昆明理工大學,2014.
[3]周琦,汪坤,祝遵凌.地域性文化在城市濱河景觀設計中的表達——以云南雙江南勐河景觀規劃設計為例[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40-43.
[4]盛徐.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性與文化性領域的探討[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4,(25):923.
作者單位:
銅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