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晉慧
摘 要:鴟尾造型的原型多有爭議,可概括為鳥原型說和魚原型說兩大種類,本文從鴟尾的形制發展變化、封建禮制意義、原型信仰基礎三個大的方面論述了鴟尾的鳥原型說,并進一步分析鴟的確切原型。
關鍵詞:鴟尾;鴟鸮;玄鳥原型;建筑裝飾
現代漢語詞典中“鴟尾”的定義是“中式房屋屋脊兩端的陶制裝飾物,形狀略像鴟的尾巴?!痹诖艘鞔_的是勿將“鴟尾”與“鴟吻”混淆,具有典型意義的鴟尾造型如唐昭陵獻殿出土的鴟尾。鴟尾的尾部兩側有密集排列的短線,整體呈反卷的動態。在視覺上密集排列的短線既可以是魚鰭,也可以是羽毛的簡化;反卷的動態既可以是魚的虬尾,也可以是鳥的羽翼。這種抽象的造型成為其造型原型爭議的一個重要原因。
魚原型說是訛誤較深的觀點,此觀點的重要依據是《營造法式》中的兩條注解,即“柏梁殿災后,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厭火祥” 和“東海有魚虬,尾似鴟,鼓浪即降雨,遂設象于屋脊” [1]。中式木構建筑容易引起火災,這種觀點有辟火災的美好寓意,再加上鴟尾演變為鴟吻后成為魚龍形象,因此魚原型觀點有較強誤導性。但魚原型說孤立于當時社會的大環境,佐證不足,很難成立。
鳥原型說雖因出土的早期實物較為抽象而受到人們質疑,但是從其演變歷史、社會環境等方面來分析仍可找到充分依據。
1 鴟尾演變體現出鳥羽特征
《隋書·列傳·宇文愷》:“自晉以前,未有鴟尾,其圓墻璧水,一依本圖”[2],宇文愷從文獻考據出發,斷定晉代以前沒有鴟尾,史料中能找到“鴟尾”一詞的最早記載是《晉書·志·五行·羽蟲之孽》:“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六月,鵲巢太極東頭鴟尾”[2],這和宇文愷的斷代是相符的。但晉代只能說是“鴟尾”這一詞匯出現的最早時期,文字出現說明鴟尾的形制已經基本穩定成熟,所以鴟尾在晉代以前必定有其演變歷史,學者馮雙元更是把鴟尾的起源精確到東漢晚期的中原地區[3]。
漢代有“事死如侍生,事亡如侍存”的厚葬觀念,從明器和畫像磚中可以窺見現實。從目前已出土的大量陶屋來看,西漢時期的陶屋數量較少,屋頂樣式多為平直的屋脊,到東漢末期發展出多種樣式的脊飾,有全部裝飾鳥的類型,有鳥和植物結合的類型,還有純幾何形的類型。從廡殿式屋頂可推斷出這些陶屋主人的身份地位都很高,對當時的主流脊飾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東漢末年政局動蕩,最后發展成三國對峙的局面,各地方諸侯無視中央,出現很多僭越行為,這可能是導致東漢末期屋頂脊飾多樣化的一個重要原因。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到東漢時屋頂上出現了很多鳥類裝飾的身影。
晉代在大一統的環境下全國性的禮制又得以恢復。在建筑裝飾上不再像三國時期混亂多樣,此時的鴟尾也進入成熟期,晉代的鴟尾可以在當時的魂瓶中窺見一斑。北朝的鴟尾基本傳承晉代,沒有很大變化,鴟尾的形制也呈現出了無可爭議的鳥羽形狀,此時鴟尾的兩大基本特征已齊備,密集排列的線條感和反卷的整體動態。
中國文化對朝鮮和日本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這兩國發現的同時期鴟尾,其造型也證實了突出的鳥羽特征,特別是韓國西腹寺遺址和千軍里廢寺遺址的兩個鴟尾,都有較明顯的鳥羽特征[4]。
兩晉南北朝的鴟尾在造型方面,上承東漢三國常用的鳥形象,選擇反卷的羽翼這一局部,在對原型進行取舍抽象化的同時能更好的與建筑有機結合。到了隋唐時期,鴟尾又進行了一次抽象化的演變,才有了唐代鴟尾的形制,鴟尾的鳥原型從東漢到唐代有一個完整的進化抽象的過程,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
2 鴟尾原型具有政治意義
《景福殿賦》:“不壯不麗,不足以一民而重威靈。不飭不美,不足以訓后而永厥成。”建筑在封建統治者看來是體現其皇權威儀的重要部分,在有關鴟尾的眾多史料中,有如下兩段文字。
“舊制三公黃閣聼事置鴟尾,後主特賜摩訶開黃閣,門施行馬,聼事寢堂并置鴟尾。”《陳書·列傳·蕭摩訶》[2]
“凡公宇,棟施瓦獸,門設梐枑。諸州正牙門及城們,并施鴟尾,不得施拒鵲。”《宋史·志·與服》[2]
從這兩段史料中能很明顯的感覺到,鴟尾的使用對社會等級有很高的要求,位列三公的重臣、受到皇帝特別獎勵的大臣、封建皇權的行政單位才可以在建筑上設置鴟尾,它作為封建禮制的一個體現與權力有著密切的關聯,是屋主人社會地位的象征物,所以鴟尾的原型應該和當時社會環境下的皇權圖騰保持一致。提到皇權圖騰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龍,這在鴟尾后來演變為鴟吻和龍吻上得到印證,但在以龍圖騰崇拜為核心之前,玄鳥也曾是至高無上的皇權圖騰崇拜物。
殷商是一個敬天地畏鬼神的時代,這種文化根基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時期,統治階級為了說明自身的正統性,在身世上大做文章。例如,《詩經·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5],商代把國家的發端歸結為玄鳥下凡,直到秦代,這種以玄鳥為祖先的共識仍然存在,《史記·本紀·秦本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 [2]??梢娦B在當時是人們高度認可的一種祥瑞神獸,也可以說是商秦國家的祖先和圖騰,與皇權有著密切的聯系,有了這個信仰基礎,就不難理解早期的鴟尾為何是鳥的造型。
3 鴟尾原型具備圖騰信仰基礎
對玄鳥原型的探究從未停止,從燕子說到鳳凰說再到鴟鸮說。燕子說是以漢代毛傳為代表的傳統經學定論,鳳凰說是以聞一多等為代表的現代學術觀點,再有就是葉舒憲先生為代表的鴟鸮說,他以第四重證據(實物及圖像)為證,認為玄鳥原型是燕子和鳳凰的說法都站不穩,而其原型無疑應該是鴟鸮[6]。
在中國文明早期確實存在著鴟鸮崇拜,《豳風·鴟鸮》:“鴟鸮鴟鸮,既取我子,無毀我室”這段話恐怕是對鴟鸮誤解的源頭了,嚴正道先生認為從詩歌抒情的意向來分析,鴟鸮可以作為一個整體物象來看待,不必過細的區分[7]。但是從圖騰崇拜、祖先崇拜、政治象征的角度就不得不加以區別了,“鴟尾”之所以不是“鴟鸮尾”或“鸮尾”必定有其原因。
鴟,按新華字典中“古書上指鷂鷹”的注釋,為今鳥亞綱下隼形目下鷹科下鷂亞科,隼形目即俗稱的鷹。鸮,則是今鳥亞綱下的鸮形目,即俗稱的貓頭鷹。從圖騰崇拜方面來講,玄鳥所指代的鴟鸮應是鴟與鸮的集合,在出土的文物中也可以發現,“玄鳥”的形象并沒有絕對的統一化,有的像鷹,有的像貓頭鷹,二者形態本來就有很高的相似性,所以更加不好區分?!傍|”字單用的時候應是它的本意鷂鷹,“鴟尾”的造型原型也應是鷂鷹。
鴟相較于鸮沒有太多的負面特征,這也讓鴟在鴟鸮崇拜衰退的過程中存留了更多的時間,體現在鴟尾的造型接受上,一直延續到唐代中后期才為鴟吻所取代。到唐代中后期和五代時期,在新興的鴟吻實物上仍然可以找尋到鴟的影子。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有一個唐代陵墓采集的鴟吻,其造型表現出了鴟尾向鴟吻過渡的特征,是鴟與吻獸的結合。另有一例,五代時期后蜀孟知祥墓門上的鴟吻也同樣表現出鴟與吻獸的結合造型。兩個鴟吻中鴟的造型部分都表現出鷹的特點,并不像貓頭鷹,這也印證了之前對鴟與鸮的區分是正確的。
參考文獻
[1](宋)李誡,王海燕.《營造法式》譯解[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43.
[2]許嘉璐.二十四史全譯[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
[3]馮雙元.鴟尾起源考[J].考古與文物,2011(1):58-63.
[4]張明皓.東亞文化圈鴟尾的類型研究初探[J].敦煌研究,2016(1):33-41.
[5]劉松來.詩經[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1:248.
[6]葉舒憲.玄鳥原型的圖像學探源[J].民族藝術,2009(3):84-93.
[7]嚴正道.“鴟鸮”考辨[J].重慶社會科學,2007(9):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