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小兵
2018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教基廳〔2018〕5號)。通知要求:“逐步壓縮特長生招生規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繼續清理和規范中考加分項目,尚未全面取消體育、藝術等加分項目的地方,要從2018年初中起始年級開始執行。”根據這項通知,包括體育、藝術在內的各類特長生加分都要在2020年之前取消,體育特長生加分將成為歷史。取消特長生加分,將遏制花錢“買特長”的不正之風,同時為消除中考體育“送分考”創造了空間。
體育中考為“送分考”是不爭的事實
2016年9月,教育部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首次在全國范圍內提出“體育與語文、數學、外語一起,成為中考必考項目”。但從目前全國的體育中考情況看,分值低、標準低較為普遍。當然,也有少數省份如河南、黑龍江等,在對體育中考進行積極探索,計劃將體育分值提高到80分、100分,這是應該肯定和提倡的。
部分地方體育中考成了“送分考”,滿分標準僅相當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70分或80分的水平,且90%以上的學生考試拿滿分。試問:同樣列為“計分考”和選拔性考試的語數外,會出現90%以上的滿分嗎?如果體育中考是“送分考”,那么,無論滿分多少分都毫無意義,也同時挫傷了體育尖子生的積極性。
體育作為“能力”要從考試分數上得到認可
《通知》要求到2020年前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其中包括中考體育類加分。專家分析,取消特長生招生的好處之一,是可以使招生環境更加公平、合理。不過,如果從根本上實現教育公平,那么就要讓體育優秀學生也能在中、高考分數上有所體現,讓體育特長也能得到平等對待。
事實上,體育中考分數不要說提到80分,100分了。就拿目前有些地區滿分40分的標準來說,如果以等于或高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來執行,學生的考分控制在24-36分之間,讓分數拉開,這必將引起各方面的重視。教育部取消了體育特長生加分和招生,是否就意味著“送分考”的完結以及學生的體育能力在分數上能夠得到認可?
遏制“送分考”有利于促進學校體育繁榮
2016年7月,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在國際青少年校園足球邀請賽高峰論壇上說的一席話發人深省:中國學生要上14年的體育必修課,但絕大多數學生連一項運動技能都沒有學會。14年的必修課為何學不會一項運動技能,學校體育課真該反思了。
14年體育課,大多數學生連一項運動技能都沒有學會反映出我國的體育課堂沒有讓學生養成鍛煉的習慣。其實該反思的不僅僅是學校、體育教師、學生和家長,更應該是社會和教育的主管機構。
在1分能超過成千上萬人的“唯分數論”時代,家長省下所有的錢用在孩子的教育上,孩子省下所有的時間用在學習上,學校也是省下所有的資源用在學生的培養上,一切的一切都是“分數”的指揮棒在導演教育這臺戲。既然《意見》讓體育成為中考的必考科目,作為教育的主管部門就應該利用這一契機,讓“分數”這一指揮棒,吸引廣大青少年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
遏制“送分考”切實提高學生身體素質
2017年4月29日,是“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開展10周年。10年來,由于受到我國應試教育大環境的影響,陽光體育運動并沒有達到其文件精神的要求和初衷,政策落實難、實效性缺乏等現象普遍;青少年體質連續30年下滑;“小眼鏡”“小胖墩”“小駝背”越來越多;陽光體育怕見“陽光”;課外體育活動流于形式。
其實,就是現在被稱為“送分考”的中考體育,對推動中學生身體素質提高,仍然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三學生因為體育中考,體質測試成績相較其他年級來說普遍不錯。根據身體素質發展及運動技能形成基本規律,理應到了高中更好才對,但諷刺的是,因為體育不是高考內容,很多學校甚至不上體育課,課外體育開展更是缺乏時間、沒有動力,因此,體質測試成績在初三形成了一個“拐點”,高二高三就非常難看了。
有理由相信:如果體育中考難度加大,拒絕“送分考”,分數等同語數外,乃至體育能成為高考選考內容,那么,在高考這支“指揮棒”指揮下,在分數這個學生的“命根”引導中,徹底遏制青少年體質連續下滑不是沒有可能的。
結語
“體質不強,何談棟梁!”“將體育納入考試科目是促進青少年體育鍛煉的有效手段,要逐步實現把體育加入高考的目標。”2018年3月6日,全國政協教育界別舉行聯組會議,全國政協委員張玉清圍繞深化學校體育教育改革的主題做了如上發言。
取消特長生的加分和招生,其初衷是為了公平、公正,讓真正有特長的學生展現出來。加大體育中考的難度,消除“送分考”,不僅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更重要的是提高青少年的身體素質,讓運動成為一種家風、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這才應該是教育部印發《通知》的初衷。
(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合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