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衛民 張寶強
公平,即處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任何一方。公平競賽法是指在體育游戲比賽中采用所有條件都相同的對抗、競爭或比較,以分出勝負或差異的方法[3]。
一、運用“公平競賽法”組織體育游戲比賽的意義
比賽是體育游戲教學取得成效的核心要素與主要教學程序之一。組織好一場公平的體育游戲比賽,使體育游戲發揮應有的鍛煉價值和教育作用是每一名體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其意義主要表現在:
1.公平的競賽是撬動體育運動有效開展的杠桿,同樣也是體育游戲教學活動獲得應有教學價值的必不可少的杠桿。只有通過公平、公正、公開的比賽才能讓學生的身體高質量地“動”起來,并在有趣味的游戲中,提高學生基本的運動能力,增強體質,促進身體健康,提高體育教學的效益。
2.公平的競賽可以產生良性對抗與競爭。公平的競爭條件是每一名學生所渴望的,而公平的體育游戲比賽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模擬出一個公平的小社會,從內涵到外延環境都能滿足這樣的渴望。讓學生通過公平的競賽環境學會認識社會與自己,正確處理游戲中的各種人際關系,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
3.公平的競賽是學生參與體育游戲的巨大動力。大量的體育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喜歡體育游戲,尤其是在公平條件下進行體育游戲比賽是學生喜歡體育課的重要原因。通過比賽,激發了學生練習興趣,提高了合理運用動作技術的能力,鍛煉了身體,開發了智力,促進了智商與情商水平的提高,培養了積極向上、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和集體主義的精神,發展了相互配合、團結取勝、遵守規則和公平競爭的意識。
二、運用“公平競賽法”組織體育游戲比賽的方法與技巧
1.布置相同條件的場地
所有人員參與比賽都要有基本相同的場地條件,并適時進行場地互換。以跑類游戲為例,如,跑道不能有寬窄之分;比賽距離不能有長短之別,跑動過程的場地不能有硬地與軟地之差,緩沖位置不能有平坦與障礙之異。
2.使用同樣質量的器材
體育游戲對器材的質量要求不如競技體育比賽,常常采用自制或代用的器材展開游戲活動。練習時,器材的大小、重量、顏色、球體、厚薄、長短等質量條件各不相同,都可以用,但如果采用公平競賽法安排比賽,那就要采用質量基本相同的器材,以體現公平的原則。
3.規定主要動作的方法
每一個體育游戲都由一個或幾個主要的身體動作所組成,這些主要的動作是獲取比賽勝利的關鍵所在。因此,安排公平的比賽,就要明確動作的規格。如,立定跳遠接力賽,就不能單腳起跳、單腳落地;障礙賽要求四肢著地爬行,膝蓋就不能著地等。
4.制訂公平的比賽規則
比賽需要制訂對所有參與者都要共同遵守的規則,這個規則的公平性主要體現在:獲勝標準的明確性,如以抓到對方背后的彩帶為勝;動作規格的一致性,如雙腳同時起跳;動作質量的統一性,如每人在圈內跳3次才可以換人;犯規處理的可行性,如球滾出跑道,要自己撿回到原地拍2次球后,再繼續游戲;保障安全的必要性,如打到對方的頭部,必須立即舉手示意,向對方鞠躬致歉,并自動下場暫停一輪。這5個方面的規定,保障人人享有公平的比賽環境。
5.嚴格執行比賽規則
只要體育游戲的規則公平,絕大部分參與者都會遵守,并且能自覺地執行。但在體育游戲教學過程中,由于部分學生過分看重體育游戲的勝負,不自覺地就會有投機取巧的現象發生。此時,教師就必須嚴格執行既定的游戲規則,對所有學生都需要一視同仁、同一標準,不能對個別學生的犯規現象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從而影響教學比賽的順利進行。教師正確的做法是,發現學生有不自覺的犯規現象,要及時處理、批評提示;發現具有危險動作的犯規行為,要采用緊急暫停信號立即暫停游戲,明確告知學生不允許有這類動作,并讓其下場在場外觀看,以示警告。
6.分配實力均等的人員
體育游戲場地、器材和規則的公平是基礎條件,比較容易做到,但體育游戲比賽的勝負最終是由人的因素決定的。因此,保證在分配角色、組別的人數及實力的均等方面公平、公正就顯得至關重要,這是保障公平競賽要素中最關鍵的部分。在以自然班為單位的教學中,學生體育能力差異性很大,體育游戲組織比賽的項目不同,有的以上肢力量為主,有的以速度為主,有的以靈巧為主——要針對每一個游戲做到絕對平等的實力安排。幾乎不可能,而做到盡可能地公平分組還是完全可能的。日常教學中,常用的分組方式有2種。第1種是采用以男女性別進行分組,如,按同性別和身高平均分組,這種分組形式主要用于小學三年級以上和中學;第2種分組形式是男女混合分組,如,按教室里的座位次序或身高均等方式進行分組,這種分組形式比較適合小學低年級采用。一般而言,有經驗的教師會充分利用自然分組開展初期的體育游戲比賽,然后再采用其他的分組形式對人員情況進行微調,以基本保證各組在實力基本均等的條件下展開公平的競賽。
7.采用公正的評價標準
在體育游戲比賽中公正常常體現在教師主觀的情感判斷與動作行為上。如,有的學生雖然跑得很快,但是有明顯的搶跑犯規現象,此時,教師應該及時公正判罰,而不應該只是表揚學生速度快。可是,現實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只看跑得快的結果,容易忽視過程中的犯規,判其獲勝;相反,部分教師只關注到學生在跑的過程中的犯規問題,而忽視學生跑得快的能力。采用兩種不同的評價標準對待學生不僅不公正,而且嚴重影響教學效果,產生不可估量的負面作用,是教師教學評價之大忌。
8.學生輪流擔任裁判工作
班級中的自然分組經常會出現小組人數不同情況,在確保人數相同的情況下,必然有小組中多出學生,這時可以安排這部分學生擔任裁判工作,及時檢查、督促比賽公平進行。擔任裁判工作的學生要經常調換,要安排不同小組的學生擔任裁判工作,確保裁判工作的公平性。
三、注意事項
1.選擇合適的比賽方法
為了體現體育游戲的價值,檢驗教學效果,各類體育游戲的發展方向不同,教師采用的方法與形式也應不同。如,以發展體能素質為主的體育游戲,教師可以先組織單個項目的個人比賽,再組織兩人到多人的集體比賽;以發展靈活躲閃為主的靈敏類游戲,先進行全班大場地分性別的復習性比賽,再分成小場地的分組比賽;發展上肢力量為主的投擲類游戲,就比較適宜采用教師指揮下的集體比賽。
2.調控適宜的比賽負荷
體育游戲比賽既是重要的教學方法,也是主要的練習手段。由于比賽的競爭性、對抗性比常態練習時激烈,學生的爭勝欲望會顯得異常強烈,參與比賽時情感投入就會較多,身體機能表現出最大的運動能力,心理與生理強度比練習時也會相應上升。因此,教師要把控住體育游戲比賽的次數、時間和距離等要素,將比賽負荷控制在對學生身體健康最有利的價值閾之內。
3.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
在體育游戲比賽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種評價方式,遵循多元的評價標準,發揮體育游戲的教育功能。為此,在比賽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評價方式,遵循多元的評價標準,發揮體育游戲的教育功能。如,教師要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名學生,不論他是學校的運動健將,還是運動能力弱的學生,都要一視同仁地看到他的努力。如,犯規了,能自覺舉手示意,需表揚;失敗了,不責怪同伴,需鼓勵;關心和幫助弱小的學生共同獲勝,更加需要讓全班都知道;不遵守規則卻獲勝了,需批評;集體項目中只顧個人表現,不與他人配合,需引導……比賽后的小結對學生今后的表現具有明顯的導向作用,具體表揚和客觀肯定學生的表現必不可少。總之,評價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寓教育于體育游戲比賽之中,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成為一個思想上有感覺、行動上有動作、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是體育教師的育人之道,是發揮評價教育效益的智慧之舉。
4.組織安全的比賽形式
嚴格執行公平競賽法是安全保障的重要舉措,條件作業法[3]是保障安全的具體途徑之一。安全的比賽形式需要教師事前做出周到的安全設計和準備,做好安全預案。如,設計體育游戲比賽,要考慮到場地是否平整、器材是否牢固、方法是否安全。教師如何根據自己對游戲動作的體驗來判斷動作的間隔時間、場地大小、身體接觸方式等要素;出現意外的傷害事故怎樣處理,怎樣穩定其他學生情緒等。因此,比賽過程中仔細觀察、及時調整不安全的因素,保證安全的比賽形式是保障體育游戲教學中學生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5.靈活地運用公平競賽法
在體育游戲中,大多數采用公平競賽法進行比賽,但客觀條件的公平性會使運動水平高的學生常常不努力就能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而運動能力比較弱的學生就算竭盡全力地拼搏,也可能輸得一敗涂地。體育課程教學的重要目的是促進每一名學生的成長。因此,教師不能將公平競賽法作為唯一的比賽組織方法,要視現場教學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運用,輔之以“差異競賽法”[3](詳見下期文章)等其他方法,使體育游戲比賽取得應有的教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占春.小學體育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曹衛民.體育游戲教學方略[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