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素 余若熒 何煜哲 張馨月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家風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文章正是基于家風所承載的文化傳承作用,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個人、社會、國家層面提出的要求以及習近平同志“把家風建設擺在首要位置”講話精神,選取賀州賀街鎮保留和傳承較為完好的莫氏家風為分析案例,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的家風傳承和發展的內涵、意義,并提出家風傳承與發展的一般路徑。
【關鍵詞】家風家訓;傳承發展;路徑
伴隨著《新春走基層 家風是什么》的播出以及習近平同志提出“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首要位置”的講話,家風不僅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更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在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背景下,家風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路徑。地處桂北的賀州,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賀州臨賀古城擁有眾多祠堂,其中莫氏祠堂是嶺南第一狀元莫宣卿后裔所建,其歷史最為悠久,家譜保留較為完好,關于家風的文獻記載較多,是家風研究的理想之地。
一、家風家訓的內涵及其表現形式
(一)家風家訓的內涵
家風是指一個家庭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準則、處世原則、風俗習慣和生活作風。從價值屬性來看它是一個家庭的價值準則,規范著家庭成員的行為,從歷史的傳承來看,一個家庭通過口耳相傳、家譜族譜、家訓故事歌謠等方式將家庭所崇尚的思想觀念、行為規范代代相傳,形成了獨特的家庭記憶和家庭文化。家訓即家庭的核心價值觀。家風傳承至今留下了很多著作,比如家書、家訓、治家格言,比較典型的代表作有《顏氏家訓》、《治家格言》、《曾國藩書》等。
家風不僅為大家所有,更為民間廣泛流傳,每年過年,普通人家也貼“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春聯,寄托著農耕家族殷切的讀書希望,因為家風家訓的形成,既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又加上祖先們的生命體驗和經驗總結,通俗易懂,又極具實用性。在中國傳統的家風中,耕讀傳家的家風家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古代讀書人們讀書的目的除了知詩書達禮儀之外,還有就是出仕,但是他們所處的小農經濟時代,特別在廣大的村莊,還不足以擁有讓他們衣食無憂的讀書環境,因此,需要他們加入耕耘田地的同時去提升學識和道德,所以在很多文獻中對于耕讀都有記載:“讀而廢耕,饑寒交至;耕而廢讀,禮儀遂亡。”耕讀不可偏廢,唯有耕讀結合,才是最合理的生活方式。這一點,在莫氏家風,莫宣卿家訓中也進行了很好的闡述。翻閱《莫氏族譜》一書,在宗族文化一章中,對莫氏家風家訓也有這樣的記載:“處家庭,當以詩書為本。守田園,必以耕稼為先。”對于耕讀結合,家訓中作了進一步的解釋:“耕讀是基礎,有糧食源于耕,有飯吃在于種。”
(二)家風家訓的傳承載體
家風家訓能夠在傳承至今,依托于一定的載體。這個載體既有族譜和碑文的文字記載,又有像童謠、家訓歌這樣的口口相傳,正是有了文本的記載、口頭的傳播,家風家訓文化才生生不息,綿延至今。
文本式的記載在家風家訓的傳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文本式的記載見于族譜、祠堂、門聯等。一部族譜就是一個家族的歷史,族譜記錄了這個家族起源、遷徙和發展,家風家訓作為宗族文化,自然不可缺,有些族譜非常重視宗族文化建設,甚至會以一個章節專門進行論述,族譜作為宗族史書,記載本身就是一種傳承,可以避免因口頭失傳而導致的文化斷層。祠堂作為家族的活動場所,不僅有祭祀的作用,更發揮著道德教化的作用。祠堂門聯追溯了這一宗族的歷史,也昭示了這一宗族的價值追求和文化品位,這也正是家風家訓的一部分,如黃氏一族的門聯為“潢川德澤昭敦睦 江夏賢聲傳孝忠”,強調了和睦、孝忠。在臨賀古城的調研中,筆者發現古城祠堂眾多,又風格各異,莫氏宗祠作為其中建成最久的祠堂,家風家訓的記載較為全面,最難能可貴的是祠堂內刻有家訓碑文,由嶺南第一狀元莫宣卿所作。為了方便后人理解,被翻譯為白話文,隨著時代的變遷,莫氏后人在族譜的修訂中,又對家訓進行了梳理和歸納,分成了四章八條。
如果說家譜、門聯以文本形式保留和傳承了家風家訓,那么家風故事、童謠則進一步傳播了家風家訓,對于一族人來說,家風家訓不僅僅應該為族中讀書人所知,更應該上至老人下至孩童能夠理解遵守,因此,家風故事的流傳和家傳對聯、童謠就是很好的傳播途徑。家風故事的例子,歷史上人們比較熟知的家風故事有“岳母刺字”、“孟母三遷”。莫氏家傳對聯通俗易懂,但意蘊深遠,如“世間好事忠和孝·天下良謀讀與耕”以“好事”和“良謀”這樣簡單的詞句來勸誡子孫。“水能淡性為吾友·竹解心虛是我師”以水和竹子類比做人應該樹立什么樣的品性。
二、家風家訓的意義
(一)家風家訓延續和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為正統文化和官方哲學的儒家文化和儒家哲學,對中華文化影響深遠,儒家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僅成為知識份子的畢生追求,也成為家風家訓的形成原因和參考模型。家風家訓的形成和發展深受這一文化的影響,儒家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和睦等被撰寫入家風家訓,以一個家庭為起始,這種儒家文化的教育貫穿一個人的一生,家風家訓在成為教育子孫的道德范本的同時,也有效的傳承了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莫氏家風家訓為例,莫氏祠堂內立有嶺南第一狀元莫宣卿畫像,所承載的意義不可小覷,莫宣卿為嶺南第一狀元,官至臺州別駕,為后世樹立了刻苦求學、立志成才的光輝形象,更激勵了后人勤學苦讀,開拓進取,這與儒家文化中重學、進取的精神一脈相承。
莫宣卿家訓中“交友存信,鄉黨謙和,待人戒驕矜,勤儉,以德勝人”等與儒家所倡導的誠信、謙和、勤奮、勤儉、節制、重學、淡泊明志等精神品質是一致的,家風家訓突破了等級、文化的限制,有效的保留、傳承和傳播了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家風家訓實現了道德教化和社會穩定
家風家訓吸收儒家經典,又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將生命體驗和實踐經驗加以總結,形成了體系完備又非常實用的價值體系。這些規范和體系,不僅是一些簡單和冰冷的文本,在實際的家庭和宗族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家風家訓的內容不僅有倡導性的內容,也有勸誡性的規范,即不能做什么,一旦有人超越這個規范和界限,是要受到家法的懲罰,所犯錯誤嚴重者,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倡導性的內容在家風家訓中較為常見,會在家風家訓中明確提出,要孝順父母、要扶持正義、要寬以待人、要言而有信等內容。而勸誡性的規范,在家風家訓中亦有記載,如不撥弄是非、不亂德悖德,血緣勿婚等。不管是倡導性的家風家訓還是勸誡性的家風家訓,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教化子孫。這種道德教化,也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步趨于完善,如莫氏家訓就在后期額修訂中把國家放到家訓首要位置、提出了為父母、子女、兄弟、夫妻者的義務和責任。
在《莫氏族譜》家訓一章,記載有:“新家訓十條首先要愛國,無國便無族,無家。二是要勤儉,勤儉為立身之本。三是要耕讀,耕讀為立足之本。四是要和諧,和諧是為人處世之本。五是父母有教養子女之責。六是子女要孝順父母、尊敬老人。七是兄弟姐妹之間要互助互愛。八是夫妻之間應互敬互愛,同心同德。九是族人應尊老愛幼。十是族人應各有所長,各有正業,遵紀守法,知禮明義。”莫氏家訓作為莫氏家族的價值指引,從各個層面規范了子孫們的言行,起到了很好的道德教化的作用,這種道德教化的作用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不斷發酵,輻射到一個宗族、一方土地甚至是一個國家,秩序規范著人們的行為,也規范著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發揮出穩定社會的功能。
(三)家風家訓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路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進行了論述,其基本內容概括為24個字,它們分別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如果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價值取向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它與家風家訓中所倡導的愛國、誠信做人、待人謙和、知禮明義、和而不同等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代中國精神的體現和價值追求,結合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其內涵和外延要比傳統的家風家訓更大和更廣,傳統的家風家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已經綿延千年,它根植于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這種血脈源于家風家訓的愛國主義教育、誠信禮儀教育從小開始,貫穿人的一生,具有很高的認同度和堅實的實踐基礎,因此,它是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路徑。在《莫氏族譜》一書中,在修編族譜的序言所述:“吾族家規家訓,從不同角度,規范其成員行為,在抑惡揚善、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個人規范是契合的,所以為弘揚和踐行價值觀時奠定了基礎。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的家風家訓傳承與發展路徑
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的講話中指出,家庭是社會的的基本單位,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我們都要注重家庭、家風和家教。家風影響黨風、社風、民風、國風,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背景下,家風家訓的傳承和發展問題應該被重視,這就需要我們辯證看待和分析家風家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豐富家風家訓的內涵;加強政府的引導和建設,使家風家訓回歸家庭本位。
(一)辯證看待和分析家風家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家風家訓深受作為主流文化和官方哲學的儒家文化的影響,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汲取了儒家“修、齊、治、平”、“仁、義、禮、智、信”等精神精華為家風家訓提供了規范模本,提升了文化品位,以莫氏家風為例,家訓十條中的“耕讀、勤儉、贍養子女、孝順父母、夫妻同心”的內容在營造孝老愛親、社會和諧的家庭氛圍具有借鑒意義。應該注意的是,家風家訓也不可避免的繼承了儒家文化中“男尊女卑”的等級思想。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在小農經濟的主導下,還不可避免的帶有“重農抑商”的思想,甚至在家風家訓中還有“鬼神”的封建迷信思想。家風家訓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兼收并蓄,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但也因為時空的限制,有其糟粕。對于家風家訓,我們應該歷史的、哲學的、文化的加以看待和運用,既不是全盤吸收和接受,也不能采取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全盤否定,而是應該辯證分析家風家訓中的精華和糟粕,取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的部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加以發揚,剔除迷信思想、等級思想的糟粕,使家風家訓成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路徑。
(二)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豐富家風家訓的內涵
家風家訓的與時俱進,首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提出了具體的建設目標和價值追求。在價值引領上,它能夠在更全、更廣的視角去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具有廣泛的價值共識。在時代性上,它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部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這些都是傳統家風家訓不具有的,因此,家風家訓的傳承發展,應該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代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下傳承和發展。此外,應緊跟時代潮流,不斷增添時代內容,豐富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堅定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背景下,家風家訓應該與黨和國家的發展戰略相結合,家風家訓中所倡導的人生追求除了讀詩書知禮儀之外,還應加入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列為己任等新的時代內容。
(三)加強政府引導和建設,使家風家訓回歸家庭本位
如前所述,家風家訓延續和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了道德教化和社會穩定,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路徑,因此,家風家訓的傳承與發展應該引起重視,加強引導和加快建設,而主要的推動者,就是政府。作為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家庭、家族是家風傳承者和建設者,但由于人力、財力、智力的限制,面臨人才不足、資金不足、規劃不足的困境,這一困境的解決,需要政府加以作用,履行政府職能。實現家風家訓的傳承和發展,作為管理和服務主體的政府,首先應該引起足夠重視,制定規劃,收集、整理、發掘當地家風家訓的資源,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如社區家風展、“我為好家風代言”的演講比賽等激發當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同時,可以制作專題節目、公益片進行播放。最后,加強網絡媒體的運用,通過微信公眾號欄目、微博等傳播家風故事和家訓名言。
家風發源于家庭,傳承于家庭,因此家風家訓的傳承和發展應該回歸家庭。家庭是人生的起點和歸宿,家庭教育影響一個人的成才和發展。家風家訓作為培養和教育人的規范和價值標準,在家庭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現代家庭中,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但作為家長教育子女的責任沒有改變,家長應該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借鑒中華優秀家風教育子女,為子女樹立道德模范和人生榜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不僅應該在做人做事上要求子女,更應該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好榜樣。
四、結語
文化興,則國興。文化強,則國強。家風家訓根植于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在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不斷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發掘優秀家風,發揮家風家訓的思想道德教育,激勵人們熱愛祖國、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彰顯出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價值。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家風建設擺在首要位置[N].學習中國,2016-05-11.
[2]莫氏族譜[M].桂北五縣《莫氏族譜》編撰委員會,2009:621-622
[3]黨的十九大文件匯編[M].黨建讀物出版社,2017-11:28-29
[4]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2-18(1)
[5]黃東桂,顏文梅.家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基礎路徑廣西師范學院學報[J].2016(37):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