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紅
【摘 要】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課堂的靈動性受到了廣大師生的喜愛。然而在語文教學中,只有凸顯語文本色,才能將語文課堂的生命與活力展現出來,進而提升中學語文教學的魅力。本文主要探討的是語文教學中語文本色的凸顯措施,通過采取有效教學手段,彰顯語文課堂魅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學本色;課堂魅力;教學質量
在新課改實施下,采取何種手段彰顯生命與活力,提升語文教學質量成為首要問題,教師需要明確,最好的教學方式就是常規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需要將語言的本色凸顯出來,基于學生認知的基礎上,構建良好的教學氛圍,激活學生的語文認知。
一、本色語文的內涵
本色語文的內涵主要分為3層,具體如下:
(一)立足母語教育
基于本色語文的基礎上,需要明確語文課程開設的價值,并思考相應的問題,在母語教育的基礎上,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語文教育最為基本的任務在于,培養學生對母語的熱愛,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與學習動力,以此全面提升學生的母語能力,語文素養。
(二)遵循母語規律
語文教育與其他的學科教育不同,語文本身屬于一種母語,也是世界各個民族中最具有智慧的語言,本身的特點較為鮮明。不管是從文字還是從篇章、結構,均與其他的民族有著較大的區別。教師需要從本身語文的內涵出發,體現出語文教育的母語特點,凸顯出語文教育的價值。
(三)體現語文學科
語文本身屬于一門課程,自身有著獨特的課堂價值、評價方式、課程目標等,語文學科能夠將自身的學科特點、教學方式凸顯出來。基于本色語文內涵的基礎上,語文教學需要遵循其規律與特點,尋找合適的教學方式,以此提升語文課程教學質量,本色屬于語文教學原點,同時也是語文的最高追求點。
二、追求本色語文 彰顯課堂魅力
(一)重視基礎知識,凸顯語文課程的平凡美
中學語文課堂提倡的是鞏固基本語文知識,強化語文工具性的應用。教師需要明確,語文本身就是一種工具,其作用是為了教會學生聽說讀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各種聽寫讀說訓練中,實現自身語文理解能力、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借助這些能力實現自身交流、溝通能力的提升,以此加深自身的記憶力。
例如:在《孔乙已》教學中,教師可以導入與文章內容對應的圖片,還可以要求學生開展情景演練。接著適當引入一些問題,促使學生能夠開展有效思考,比如:孔乙已到底偷了什么東西?為什么要偷東西?等,語文課堂不僅要求學生去解除語文文字、感悟語言文字等。在課堂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寫一篇短文,實現自身感情的放飛,以此將本色語文的魅力凸顯出來,全面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激情。
(二)簡化教學流程,彰顯語文課堂的簡約美
簡潔本身就是智慧的靈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遵循“簡簡單單”的教學原則,促使學生能夠“本本分分”學習語文知識,以此確保語文本色課堂的簡約性與高效性。
例如:在《端午的鴨蛋》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堂的最后15分鐘里,引入“關注色會,體驗生活”的活動主題,引導學生去回憶自己家里是如何過端午,接著在多媒體上播放有關于端午節的圖片,要求學生說出相應的風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兼顧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不斷擴展語文教學空間,從各個層面入手,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實現課堂時間的延伸,促使學生能夠圍繞節目,循序漸進、開展綜合性學習,確保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通過簡化教學流程,可以更好的掌握文章想要表達的意思,進而開展整體閱讀,分析文章主題,實現學生語文閱讀質量提升,自身語文素養的提升。
(三)搭建情感交流,打造語文課堂的和諧美
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學科的性質在課堂教學以及存在著不良傾向,在教學中工具性犧牲現象普遍存在。教師必須要認清語文課本的性質,明確其教學改革方向,進而才能夠確保語文課堂訓練的有效性,彰顯出語文的本色,打造和諧的語文課堂。
例如:以初中語文中的《魚我所欲也》一文為例,由于古詩與白話文不一樣,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為了更好的將語文特色彰顯出來,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折中處理語文人文性、工具性兩者的和諧統一,教師需要充分應用語言工具,引導學生將文章翻譯為白話,進而更好的開展課文學習。教師借助博媒體技術,展現出與文章有關的畫面與圖片,促使學生能夠體會文字的精美、結構的精巧,在表達自身思想感情的同時,熟練使用語文工具,掌握文章內蘊含的哲理、價值等,確保學生在文學藝術內可以領悟人生的崇高境界。在《魚我所欲也》一文中,其背景為:兩位詩人站在橋邊觀看水中的魚兒,并從魚身上逐步領悟人生道理。文章能夠很好的總結出一句話:學習來源于生活。文章主題在于:從生死觀入手,分析人對欲望、死亡、利益等方面的看法,層層深入得出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最終結論。
(四)優化評價機制,確保中學語文教學質量
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只顧著講解課文知識,未能重視學生指導,即便是指導也無法確保指導的細致性,進而無法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該打破這種僵化的局面,將傳統評改轉換成為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比如,教師評價、學生互評等。使學生通過在評價中可以開展二次思考,形成良性的語文知識學習循環。學生語文素養、語文能力的發展是漫長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應摒棄片面性的評價習慣,著眼于學生的長期發展,加強對學生各階段的過程性關注,在階段性的評價中積極推進激勵性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與交互等功能,以促進學生對語文訓練熱情、主動性的進一步提升,全面彰顯出語文知識的本色美。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必須要將語文本色凸顯出來。在堅守語文本色的基礎上,彰顯語文的生命魅力,追求語文教育的現代美。教師需要不斷努力,深刻認知到本色語文,確保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袁娟娟. 本色語文視角下的閱讀教學文本解讀研究[D].蘇州大學,2016,11(08):116-122.
[2]洪劬頡.在堅守語文本色中實現語文教育的現代追求——黃厚江語文教育思想述評[J].江蘇教育研究,2017,20(10):1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