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彬
【摘要】小學對多數兒童而言,是具體學習社會常識及知識儲備開始建立的集中營,也是身心發展和個性特征塑造強化的關鍵時期。隨著社會多樣化、經濟統一化、信息國際化,改變現今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同時,傳統教學模式當中的語文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今小學生認知常識的教學需求。在電子產品技術、網絡信息化的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如何使教學環境、模式、方法能最大化的激發小學生在學習知識理論體系的積極性、主動性,也成為現今語文教師和小學校開始探索和分析的主題。
【關鍵詞】語文教學閱讀教學閱讀興趣小學生一般指年齡在6歲至12歲之間,就讀于小學的學生,也可以理解為初學者;存在心智不成熟、不能明辨是非、自我管束力不強等都是其在該階段的具體體現。因此,在學生思想、判斷能力和自我約束都沒有較強的觀念意識體系的支撐前提下,對學生進行基本社會知識和法規的強調學習,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是不能通過教學形式對學生在意識形態、空間結構、道德規范上收獲有效的教學效率,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把握學生在課堂過程中的情緒變化,并針對學生在課堂表現狀態做出相應解決措施和方法,也是現在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里需要思考和探究的問題。
一、現在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當前,隨著現代化教學模式的不斷拓展和改良,教師通過書本直接述說和學生機械化接受這樣的“填鴨式”傳統教學方式已不適應教學體系改革的需要。在教學模式開拓出創新的教學方法和相關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被作為現代化教育教學進程改革的重點,現有的教學實踐經驗也使教師和院校歸納出部分學生上課心理,而如何引導學生,使學生從以往的被迫接受轉變為主動的自我意識學習,也成為現今教學院校和教師在教學模式改良上的新課題。
現今,小學語文教材里面充滿古詩、短文和文章的身影,因其學生的年齡較小、好奇心強又存在不能安靜學習的現象,由于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意識領域范圍的認知和理解水平較低,通過抓住學生活動心理的變化,采取靈活有效的教學方式進行相關探討和分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不能就其傳統的教學模式方式方法來看待問題,而是要結合想在社會發展進程,對學生的行為和心理進行研究和探尋。
二、學生在學習階段存在的主要心理活動
初學階段的學生在心理認知上都不太成熟,通俗講解就是“認死理”,即成人在其通過對某樣事物實際實踐過程中,成人對其行為的評價進行相關自我意識的判定,這也使得教師在后來教學環節中,提出的理論或結論,如和學生自身實踐得出的理論相背,學生會堅持自身實踐得出的結果且不論好壞,側面也體現出學生在現階段的自尊心上希望自身的理論能被認同。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再以自身為課堂的主體中心或者教學參考,而是要以學生在成長環節中主要表現形式作為對學生興趣愛好的判斷;即該時段的學生在學習興趣上都沒有一定要對某個知識強制理解的系統性的認知,也就是說學生在前期潛意識的信息認知里,并沒有將其轉化為相應的知識儲備庫,使其在接觸到具體知識結構是無法將其進行系統性的知識體系的建立。
三、抓住學生心理的有效教學方式
1.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小學生在該階段的思維模式還處于形象思維,這個時間段的學生心理特點主要表現在好奇心、注意力不集中等,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比起大量的文字內容述說,將文字相對應的事物形象通過圖像的方式進行展示,更加能讓學生在意境理解上有相應的情景的聯想結合點。即教師通過口頭上的文字解讀后,結合生活所處環境列舉學生能經常接觸到的生活動向,讓學生在現有的教學環境或生活環境里找出相關相似的事物,在延展性的話題討論過程中,通過小組討論或者課堂發言加深學生對相關課本知識內容的了解和認識,而在探討的過程中,學生對其事物的結果保有高度的好奇心,也能從側面將學生的注意力進行一點式的集中關注,也能促進學生對其學習的知識的主動性;和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2.引導學生連貫性地閱讀
剛進入學校的學生在自身用意的表達上還是以口述為主,在教學初期階段,教師需加強學生對文字符號的認識與解讀,在初次閱讀教學的感知環節中,教師在角度過程中就要引導學生在相關閱讀過程中,對不能理解和這無法解讀的內容進行障礙消除,使學生把在消除錯誤認知的過程中,能使文章閱讀連貫,加深學生在文章整體感知上的認識;同時在課堂中引入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借助拼音運用中,能獨立通過勾畫、拼讀的方式完成對課文的閱讀,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生字、生詞的印象。
3.引導學生深入分析
多數學生在朗讀中比較容易出現“讀破詞、讀破句”的現象,主要原因是課文中有部分知識在學生的生活經驗里體現不突出或者沒有相關事物的出現。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短文或語句的解讀當中,鼓勵學生提出自己不能進行間接地詞、字,引導學生通過交流互動的方式,討論詞、句在現實生活
中的應用環節的同時,引導學生對語句停頓進行自身領悟,并把握其語境意思。
小學生的心情是多變的。教師在每次的授課過程中都應該在教學過程中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學習情緒,結合教材進行恰當的教學方法,如由興趣入手教學、體態語言代入課堂、有聲教學與無聲教學相結合、游戲鞏固知識等多種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利用學生天性進行教學,減輕學生在學習上的思想負擔,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和鞏固知識。利用周邊生活經驗、圖文圖像展示、角色扮演、聯想性帶入等方式,利用人的感官通道刺激大腦皮層,提高學生在課堂授課時的興趣愛好,活躍課堂氣氛的過程,也能加強和提高學生在認識、閱讀、朗讀和背誦效率上的速度和能力。
四、結束語
通過對此階段的學生心理特征和現今學校教學現狀的探討和分析,我們得出了在現代化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靈活運用多樣教學方式,拓展、延伸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一步一個腳印,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加強其在學習知識時的自信心。教師在小學語文的教學環境過程中因起引導性的作用,當學生在不能理解和解讀問題的時候,教師應該是友人,和學生進行交流互動,掌握學生不能轉化的問題的節點,通過和學生探討交流的過程中,打開學生的思路、思維;在學生學習上出現懈怠時,教師應作為良師,指出學生在不足環節上的錯誤,并幫助其糾正在消極心態里出現的錯誤思想。在這樣的過程中,即是教師對職業道德上的責任,也是對學生在學習、生活、紀律上自我意識規范的加強。通過這樣的學生學習心理變化的掌握,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探討,同時雙方也能完善自我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形成意識,使其在之后的人生發展道路上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羅燕.“感受——升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建構[J].文學教,2017,(4) :123.
[2]趙春燕,趙輝.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中評價方法多元化推進探究性學習的模式構建[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9,(3) :64.
[3]丁利濤.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模式[J].教育教學論壇,2014,(33) :172.
[4]林賴菁.小學心理活動課中的存在問題與對策[J].考試周刊,2014,(56) :182.
[5]張瑞瑞.小學生心理、概念卡通與小學科學的教學策略[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4)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