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富
【摘要】一方面,中學歷史教學要讓學生建立歷史基礎知識的整體結構,因為歷史基礎知識在歷史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培養形式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根本。沒有扎實的基礎知識,要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就無從談起。另一方面,要在平時教學活動中和課外時間里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關鍵詞】歷史教學創新思維傳統教育敢于質疑、提問是創新意識的標志,是創新思維的起點,是創新過程的萌芽。然而,目前學生的問題意識卻非常薄弱。據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課堂發現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隨著年級的升高越來越低,這種現象無疑是教育的悲哀,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學生“問題意識”能力欠缺原因分析
(一)學生自身原因分析
1.不敢不愿提出問題。課堂教學中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雖有一定的問題意識,但怕所提問題太簡單或與課堂教學聯系不大,被老師和同學認為知識太淺薄,怕提出的問題超出教學要求或老師一時難以回答,造成尷尬,以致不敢不愿提出問題。
2.學生提問技能的缺乏。在教學中,經常出現有些學生對學習有著深厚的興趣,對一些理論和現象也想提出自己的問題,但有時卻不知怎么問;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造成了不善思考、思維惰性大、問題意識淡漠缺乏、不能或不善于提出問題的不良傾向。
(二)教師教學原因分析
1.教師教學方法的陳舊。教學中,仍有許多教師習慣于傳授現成的知識或結論,忽視知識的發展過程;過多地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卻無視學生學習中產生的疑問。有些教師盡管把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但是他們往往把提出問題作為自己的專利,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自己設計的問題一個個地解決,并且過多地追求課堂教學秩序的有條不紊。所以沒有真正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仍無法得到發展。
2.教學評價體系的單一。我國評價學生成績的好壞用考試這一評價方式。試卷上往往是現成的問題,只要求能夠正確地寫出解答過程,很少要求學生提出問題。據統計,一個人從進小學到大學畢業,平均要經歷千余次的考試,如此“千錘百煉”地解答問題,學生質疑、提問的精神自然受到抑制。
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
1.開展情景教學,讓學生“想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把“問題”強加給學生,而應通過啟發式教學,精心設置問題情景,引發積極的思維活動。在學習“重慶談判”一節時,我先播放了有關重慶談判的錄像,把學生的思維拉回到事件發生的年代,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議論紛紛,有的同學問:既然毛澤東知道蔣介石沒有誠意,為什么還去重慶談判?有的同學問:蔣介石為什么沒象西安事變時那樣扣留毛澤東?雖然提出的問題不完整,甚至有的不準確,但其中閃爍著思維的火花,有的還很深刻,教師再引導大家進行歸納總結,輕而易舉地便把這一課的難點突破了。久而久之,學生就養成了“想問”的習慣。
2.開展民主教學,讓學生“敢問”。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敢問,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課堂上留出學生提出問題的時間和學生思維的空間,關注學生在歷史學課上自發生成的問題。在學習“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時,有的同學問:抓住了蔣介石,為什么不殺掉?教師如果從因為到所以對這一問題進行講解,既不利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更會使學生失去一個思考、探討、交流的機會,而把這一問題交給學生來探討就能充分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更好地培養學生學習的問題意識,事實證明這一做法效果良好。
3.開展示范教學,讓學生“能問”。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過程。起始階段教師應把著眼點集中于自己的課堂提問,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材特點,精心設計提問的問題,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方式,為學生做出示范,使學生受到啟迪,發現并學會提出問題的方法。示范提問所起的作用,與其說是代替學生發現問題,倒不如說是鞭策學生認真思考,促使在今后的學習中自己生出疑問來。
4.開展問題教學,讓學生“好問”。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過是喜歡尋根問底地追究問題罷了。”這句話道破了科學創造獲得成功的前提是: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好奇心理,以及鍥而不舍的探究精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使學生對歷史充滿好奇,要善于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失時機地肯定和表揚,使學生時時有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感受到思維勞動的成功和樂趣。
創新思維是人類思維的最高形態,是人類智能的集中表現,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首先在于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對學生的質疑訓練應當是有規律、有程序、有層次的。成功的質疑訓練,往往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是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創新意識的重要步驟。
參考文獻:
[1]陳惠.歷史學科中的創新品質培養[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04).
[2]田宗紀,朱崇霞.歷史教學要做到“五大解放”[J].林區教學,200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