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德彬
【摘 要】初中課程標準對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教師除了要為學生講解語文知識之外,還需要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以閱讀教學為例,既要使學生深度解讀,感知人物情感,又要使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情感熏陶,以此不斷提升課程教育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 語文 閱讀 方法
要想構建語文閱讀高效課堂,教師首先要依據教材內容設置語言情境,初讀文章時整體感知文章寫作方向;其次,再讀閱讀時精讀文章理解文章情感;最后帶領學生總結文章結構,反思不足,以此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一、激發興趣,自主閱讀
盧梭說:“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研究學問的方法。”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源自語言情境,課堂教學則是誘發學生自主學習、實施自主學習的主要途徑。這也就要求教師要積極構建閱讀情境,使學生置身于作品的情感世界,并與作者進行思想交流,幫助學生更好理解作品內涵。
如:教師在講解八年級語文上冊《背影》這一課時,開課前幾分鐘要求學生自讀課文,并將自己扮演成作品中的“我”想象父親當時的言語、行動、神態,體會“我”的心情變化。在學生閱讀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播放“父親”歌曲,營造優質的閱讀氛圍。在學生閱讀后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作者描寫望父買橘的場景,為什么是如此的感人呢?”并要求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從動作描寫、神情入手感悟父親樸實無華的形象,體驗到父親對于兒子的愛。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有許多,如懸念引入、故事激趣、場景還原等。每個教師都有專屬于自己的激趣小妙招,不再贅述。
二、構建情境,強化能力
著名教育學家李旭升曾經說過:“一篇文化內涵深厚的文章,要想充分發揮其文學作用,就需要使閱讀者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并堅持閱讀下去,其中閱讀方法的掌握至關重要。”在教學前期準備環節,精讀文章則是幫助學生掌握文章創造靈感與文化內涵的主要途徑。教師除了要求學生預習文章之外,還需要自主解答閱讀問題,將一些解決不了的問題收集在一起,由教師帶領學生一同解答,以此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學習問題的良好習慣。
如:教師在教學“回憶我的母親”這一課時,本篇文章通俗易懂,閱讀理解難度并不是很大。基于此情況,要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不需要進行過多的干涉。而是要注重思路引導,鼓勵學生自主解答問題,反思閱讀不足,從而不斷強化閱讀能力。
三、豐富素材,促進思維發展
為了實現構建高效課堂的教育目標,教師需要從閱讀素材的角度入手,構建多元化閱讀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從實踐效果來看,寬松自由的教育環境,有助于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需要保證地位上的平等,與學生進行密切的學習交流。在一問一答中尋找解題思路,挖掘學習潛能的基礎上,全面提升課程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閱讀素材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在恰當的時機,豐富閱讀素材,依據閱讀思路的引導,引導學生由淺至深、由點到面、由表及里的思考問題,從而提升閱讀的深度與廣度,強化閱讀能力。
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愚公移山》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工具書,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采取快速、連環朗誦的方式糾正自己的讀音,并利用工具書查找不理解的字詞,對照注釋翻譯文章。在學生掌握一定基礎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愚公移山的翻拍視頻片段,從視頻中提取關鍵信息,并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從而使學生意識到愚公精神。此外,教師還可以依據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認知需求為學生推薦一些難度不大的讀物,如童話故事、兒歌、古詩詞等。利用好課堂教學時間,為學生講解一些閱讀小技巧,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文章。
四、科學評價,深化效果
教師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評價機制,在學生展現學習成果后給予客觀恰當的教育評價,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科學有效的教育評價能夠實現優勢互補,極大提升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積極性。如:教師在講解《渡荊門送別》這一課時,在小組展示學習成果后,教師需要第一時間給予肯定,并為學生指出存在的不足。以“詩尾聯中“送”字的妙處體現”這一問題為例,經過討論最后得出:“送”字直接點題,“送”的主體是故鄉的山水,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而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依戀之情。此種評價方式既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又充分展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綜上所述,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要不斷優化完善教育方法,注重思維創新。從多個視角入手開放閱讀教學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利用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從而提升教育效果。在閱讀活動中,教師需要發揮好指導作用,鼓勵學生展開想象,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立偉.創建高效語文閱讀課堂不可忽視的六個問題[J].語文知識,2014,01:26-29.
[2]王麗穎.談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16,33:59.